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安徽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报道了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包括犁式断层面、反向正断层、滚动背斜和小型负花状构造在内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很显然是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在三叠纪碰撞时,大别山造山带前陆位置岩石圈弯曲导致地壳上部产生非弹性变形的结果。根据大别山造山带的形成及相邻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判断,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是在印支期初露端倪,燕山早期(早侏罗世)定型,燕山中晚期(中—晚侏罗世)就位的。  相似文献   

3.
淮南煤田阜凤推覆构造带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断层是一压性断层,使寒武系灰岩、砂泥岩推覆于二叠系煤系地层之上。该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推覆体下安全采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测试了阜凤推覆体岩石化学成份并进行了含、导水性分析;研究了阜凤断层带构造岩的微观特征,并通过崩解试验分析了断层带介质的水稳定性及地下水径流的有利条件;最后利用灰岩浸溶试验及碳酸平衡原理进一步研究了阜凤断层带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结论是:阜凤推覆构造带属开放系统,具有地下水补给和径流的必要条件,是导水的。其导水性随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而增强,此结论已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河北赤城岩浆岩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叶俊林  向树元 《地球科学》1989,14(1):95-100
  相似文献   

5.
淮南煤田阜凤推覆构造带导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张性的正断层导水,而压性的逆断层不导水。阜凤逆冲断层是—压性断层,使寒武系灰岩、砂泥岩推覆于二叠纪煤系地层之上。该断层是否导水,对推覆体下安全采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测试了阜凤推覆体岩石化学成份并进行了含、导水性分析;研究了阜凤断层带构造岩的微观特征,并通过崩解试验分析了断层带介质的水稳定性及地下水迳流的有利条件:最后利用灰岩浸溶试验及碳酸平衡原理进一步研究了阜凤断层带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结论是:阜凤推覆构造带属开放系统,具有地下水补给和迳流的必要条件,是导水的。其导水性随煤矿开粟规模的扩大而增强,此结论已在煤矿生产实跋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宜洛煤田区的推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化学元素的迁移和富集可以指示断裂运动的性质。根据断裂带内的元素和地球化学作用变化规律的研究,就可能测定断裂运动的特征。对安徽淮南和淮北地区推覆构造断裂带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说明离子半径小、比重较大的元素(如Si、Mg、Al、Ca等)富集于压性或压-剪性断裂带内,而离子半径较大、比重较小的元素(如K、Na、Fe等)则由该帶逸散。同时还研究了断裂带运动过程中地球化学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赖山构造角砾岩为例,描述了角砾岩的宏、微观特征,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淮南煤田颖凤区山西组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下部发育的1号煤层厚度变化受其下部砂岩体形态的控制,厚煤带分布于分流间湾和分流河道交汇处之侧缘,砂岩体较厚处,煤层相对较薄。  相似文献   

11.
陈道焕 《广东地质》1995,10(3):73-77
沿连阳煤田西侧、总体呈南北走向、往东倾斜的连县-寨岗逆冲断层将中泥盆统至下二叠统由东往西逆冲于上二叠统至中三叠统之上;逆冲断层的上盘和下盘在断裂、褶皱构造特征、沉积建造、地球物理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据此推断,连阳煤田可能存在推覆构造而不仅是简单的复向斜构造。F2断层以东为推覆系统,以西为下伏系统,整个煤田显示出以断坪为主,断坪和断坡闪替出现的台阶式断裂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2.
闽西南地区东部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文章列举了大量实际地质勘探资料,地表与深部结合论证了推覆构造的存在,总结了其构造特征以及构造形式,讨论了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在区域构造分析和岩浆活动时间确定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索测试,认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发生于印支末期,发展于燕山早期,定位于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剧烈运动有关。从构造变形强度的划分及应变分析,推覆是自北西向南东运移。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形成属侧向水平挤压-重力扩展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淮北煤田位于徐宿弧形推覆构造带前缘和外缘带。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探讨了淮北煤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以宿北断裂为界将淮北煤田划分为南、北2个构造分区,北区构造线总体走向近SN-NNE,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展布,以逆冲断层为主,发育侏罗山式长轴褶皱;南区构造线走向NNW和NNE,以正断层和开阔短轴褶皱为主。②北区处于徐宿推覆构造主体部位,萧县背斜及其以东地区为上盘推覆体,萧县背斜以西地区属上盘推覆体;南区以西寺坡断层为界,该断层以东地带位于徐宿弧形构造带东南末端,属推覆构造上覆系统,西寺坡断层以西地区为推覆体下伏系统。③自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后,淮北煤田至少经历了3期较大的构造事件,即印支期近SN方向的挤压,形成近EW向断裂构造为主;燕山早期NWW-SEE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形成徐宿弧形构造;燕山晚期NNE-SSW方向挤压,在煤田内形成大量NNE-SSW方向正断层。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耿达一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映秀一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脆一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即前展式扩张方式,主要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5.
汝州煤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豫西段前锋部位,区内逆冲推覆构造较发育。其滑脱面倾角浅部较陡,深部较缓,表现为上陡下缓、凹面向上的铲状形态,向深部逐渐交汇于同一断裂。该区构造在剖面上时而出现断坡,时而出现断坪,其变化与岩层的软硬程度等因素有关。通过对逆冲推覆、滑覆构造的特征分析,推断出该区推覆下掩盖的二1煤体构造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苏南推覆构造及其对煤田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南地区系指长江下游以南部分,包括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地和苏锡平原。本文讨论的推覆构造是依据历年来煤田地质勘探各种手段所获得的资料及一些部门所施工的深井和物探的数字处理成果综合而成。通过综合研究,认为苏南地区广泛存在着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席体的展布方向,从南往北由北东逐渐转向北东东,直至东西向,它是沿着一个广泛的逆掩断裂面由外地推来的推覆席体。推覆构造在整个中生代都有活动,所有古生代及部分中生代地层都卷入了这一场构造活动。席体长距离的倾斜褶皱或叠瓦状组合,使地层的水平长度几乎缩短了五分之二。  相似文献   

17.
四川彭县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前龙门山区彭县推覆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推覆体内部划分出若干不同的构造带,强烈压缩变形的白水河断裂带为其“根带”。它们主要是旱第三纪末的陆内俯冲挤压导致的褶皱-逆冲作用以及随后的重力滑动作用形成的。推覆体在滑移过程中发生变形,并对原地岩系的构造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8.
马兰薄皮式推覆构造由F09、F01分别构成顶、底部推覆构造的边界断层及主滑面,其间包容着14个断片,向下消失于基底滑脱面之上,构成典型的侏罗山式薄皮构造。外来岩体由北西向南东推覆滑动,滑移距离在7km以上,地层长度缩短5倍左右,地层厚度增加3倍。推覆构造产生于J3t之后,K1d之前,系燕山运动中晚期,向下切割及叠加在早期F1滑覆构造系统之上。构造发育规律对找煤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京西煤田地薄皮式推覆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兰薄皮式推覆构造由F09、F01分别成顶底部推覆构造的边界断层及主滑面,其间包容着14个断片,向下消失于基底滑脱面之上,构成典型的侏罗山式薄皮构造。外来岩体由北西向南东推覆滑动,滑移距离在7km以上,地层长度缩短5倍左右,地层厚度增加3倍。推覆构造产生于J3t之后,K1d之前,系燕山台运动中晚期,向下切割及叠加在早期F1滑覆构造系统之上。构造发育规律对找煤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