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5年8月21日桂西大暴雨天气分析与降水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对2005年8月21日发生在桂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桂西这次强降雨主要直接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低层切变线是引发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层低涡是在桂西强降水发生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出引发这次强降水的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系统;对雨带的分布、暴雨中心及其位置的模拟也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2005年8月21日桂西大暴雨天气分析与降水模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常规、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对2005年8月21日发生在桂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桂西这次强降雨主要直接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低层切变线是引发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层低涡是在桂西强降水发生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这次强降水的雨带分布、暴雨中心强度及其位置的模拟也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对2005年8月21日发生在桂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桂西这次强降雨主要直接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低层切变线是引发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层低涡是在桂西强降水发生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 5)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出引发这次强降水的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系统;对雨带的分布、暴雨中心及其位置的模拟也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对2005年8月21日发生在桂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桂西这次强降雨主要直接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低层切变线是引发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层低涡是在桂西强降水发生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 5)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这次强降水的雨带分布、暴雨中心强度及其位置的模拟也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层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MM5模式对2004年7月5日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得到较满意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6.
杜小玲  孙旭东 《贵州气象》2004,28(C00):9-12
摘要:采用三层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MM5模式对2004年7月5日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得到较满意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7.
华北秋季大暴雨的天气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艳  宿海良  寿绍文 《气象》2006,32(5):87-93
利用常规资料和MM5模拟结果分析了2003年10月10—12日华北地区大暴雨物理成因。分析表明,高层稳定持续的经向环流是大暴雨产生的大环流背景。低空暖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直接影响,以及西南涡的加强和日本海高压的阻挡起了重要作用。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对流层中下层偏南急流、低层的偏东气流和高空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强涡度柱与强散度区、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的互耦,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机制。强冷空气与强暖湿空气在切变线附近长时间对峙,使大降水持续。这些是形成这次华北地区秋季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98.7湖北特大暴雨的天气分析与降水模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艳军  程明虎  仪清菊 《气象》2004,30(3):12-16
1998年7月20~23日,湖北省南部发生了一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采用双向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强暴雨过程进行初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粗、细网格均能较好地模拟出雨带的走向和变动以及武汉地区的暴雨中心,尤其是嵌套域(细网格)模拟的降水强度比粗网格有明显改进,和实际观测结果更接近;另外,对引发这次特大暴雨的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系统也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来。  相似文献   

9.
对2004年7月16、17日出现在临沂市的大暴雨过程的进行中尺度分析,应用MM5v3.6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用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作初始场,采用双向三重嵌套模式,进行高分辨的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这次大暴雨的天气尺度背景和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和发展的结构及演变,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合为暴雨过程提供环境条件,大暴雨出现在高空西风急流轴线出口区与低空西南风急流轴向出口区北侧之间;数值模拟看出:在强降水产生时,雨区上空存在较强的中-β尺度系统,该系统有强而窄的垂直上升运动、上下垂直的辐散辐合结构,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在对流层低层还存在对称性不稳定。低空急流提供充沛的水汽,并通过强而窄的上升运动向高层输送。  相似文献   

10.
覃丽 《广西气象》2006,27(A01):26-28
对2005年6月19日~23日,广西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然后采用中尺度MM5V3.6模式对20日与21日持续性大暴雨进行模拟,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At times, a pronounced trough of low barometric pressure extends from equatorial Africa northward, over the Red Sea and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i.e., the Red Sea Trough. The associated weather is usually hot and dry, and consequently the atmosphere becomes conditionally unstable. In cases in which additional moisture is supplied and dynamic conditions become supportive, as the case analyzed here, intense thunderstorms occur, with extreme rain rates, hail and floods. The storm herein analyzed caused extensive damage both in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and evolved in two main consecutive phases: In the first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that moved from Sinai northward over Israel dominated, and in the second deep convection was organized mainly along a cold front. Data analysis indicates several synoptic-scale factors that had a supportive effect on the storm form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established by the Red Sea trough, mid-level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Northern Africa, and upper-level divergence imparted by both polar and subtropical jet streams over the Middle-East. Mesoscale features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hyd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al analysis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using raingauge and radar data, and satellite imagery. It is shown that local factors, particularly topographic effect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evolut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Our findings support results of a numerical study of another autumn rainstorm associated with the Red Sea trough. In the present case we identify an additional contributing factor, i.e., a mid-latitude upper-level trough that further intensified the storm as it was approaching the Middle-East. Received July 4, 2000 Revised January 16, 2001  相似文献   

12.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与灾害性天气预测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与灾害性天气预测方法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回顾,为进一步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与灾害性天气预测方法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回顾,为进一步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4.
张凯静  江敦双  丁锋 《山东气象》2018,38(1):108-114
利用1981—2012年4—10月青岛市7个观测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青岛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青岛市短时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青岛市年短时强降水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4—10月均有短时强降水出现,7—8月是多发月份;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有2个多发时段,主峰在下午到傍晚时段,次峰在凌晨时段;即墨、平度、黄岛为青岛市短时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其中黄岛为连续性短时强降水出现最多的区域;青岛市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可分为六种类型,西风槽型、横槽型、冷涡型、热带低值系统型、西北气流型、切变线型,其中西风槽型出现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15.
东北冷涡强雷暴天气过程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WRF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模拟2005-04-06辽宁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分析天气系统结构。结果表明,降水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冷暖空气交汇和来自不同地区云团的汇合引发了此次强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8月8日乌拉盖地区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7.
姚晨  娄珊珊  叶金印 《暴雨灾害》2019,33(3):204-21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NCAR 1°×1° 6 h间隔的FNL再分析资料、NCEP GFS 0.5°×0.5° 6 h间隔资料、多普勒雷达和中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2017年8月3日通辽地区中南部暴雨、大暴雨,局地破历史极值降水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原因,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云图、雷达、自动气象站数据等对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除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有利的层结条件、较长的持续时间、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低层的暖湿切变线、强烈的上升运动及云图上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雷达图上的低空急流和风向辐合区等特征、地形抬升等因素外,台风的远距离影响提供的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是激发此次灾害天气的关键因素。这些特征、因素能够为今后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对暴雨、大暴雨甚至极端性的降水预报准确率的提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强对流过程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分析,发现西南暖湿气流致使大气增温增湿和能量的积聚,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利用高频次、高分辨率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像中显现出风暴的"穹窿"和BWER等结构特征;对流单体质心反射率强度、高度和冰雹概率均有陡增的现象.大气中的暧平流、高低空辐散、辐合场相配合导致垂直运动强烈发展并维持,促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莉芬 《贵州气象》2003,27(3):11-12
对黔西南州2002年5月8日和13日出现的两次暴雨进行了天气尺度条件、低空急流和对流活动的分析,可知两次暴雨是由冷涡西北侧两条中尺度横切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