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正式批复,"柳思维"这个名字开始更多地见诸报端和屏幕。这位身兼湖南商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重头衔的学者被认为是"环洞庭湖经济区"概念最早提出人。1996年的湖南省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柳思维撰写的《关于建设湘北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中提出要使环洞庭湖经济带“成为湖南省内继长株潭之后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带之一”,“成为我省世纪之交和21世纪实施开放带动、兴工强农战略的示范区。”该文入选1997年长江流域经济研讨会,后被选入由湖南省社科联组织编写的《湖南跨世纪发展战略》一书。现在来看,当时文中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对策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域,天下粮仓。洞庭湖区域,新升级的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定位明确的五大使命之一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月9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发改委主任谢建辉表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打造"四大板块"的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中,益阳处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是传统的粮食农产品基地;同时又紧邻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是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两大板块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改变原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益阳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思路,以交通建设和园区建设为抓手,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和城乡统筹四大发展战略,收效明显: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相似文献   

4.
对称的洞庭湖与鄱阳湖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地质大学李长安教授等人在2003提出了"长江中游自然环境的对称性",指出其区域地貌、水系特征以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以南北向的幕阜—罗霄山山脉为轴的明显的对称特点,轴之西为洞庭湖水系,轴之东为鄱阳湖水系;同  相似文献   

5.
大湖悬念     
5月9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规划》涉及到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在内的33个县(市、区),提出"将洞庭湖作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力争到2020年湖区枯水期生态水域面积恢复到约2000平方公里”等具体目标。发布方指出,这是国家批没的最高层级的区域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意味着湖南的长株潭、湘西、湘南、洞庭湖四大经济板块正式正名,湖南全域基本进入了国家层级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6.
哪怕放在世界地图的版块中,湖南给世人的印象也绝对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所在。其名称的由来——"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洞庭湖以南"的地理位置,天生就与水资源密不可分。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看似水资源丰富的省份,近年来却频现水荒。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洞庭湖区矿产资源丰富,雄黄、芒硝、磷矿、石膏等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经济需要资源的支撑,但资源开发无法绕开生态命题。洞庭湖生态经济规划区如何做好生态文章?资源洞庭湖生态规划区内的三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岳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矿业综合城市,平江县被列入全省县级矿业城市。矿业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推动了岳阳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8.
2008年评比出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湖南省长沙县在中部六省名列第一。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的长沙县,通过在全国率先成立由政府牵头组建的制止违法用地指挥部、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赢得"用地大县、执法强县"称号,它的样本意义对后来者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2005年2月14日至2月28日,按照国家林业局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一部署,湖南省水鸟调查组围绕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横岭湖等洞庭湖区,共涉及到洞庭湖流域与长江交汇的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较典型的湿地区域,进行了为期14天的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发布,600多项项目的落地在即,湖南发展的四大板块战略已经全部到位。在湖南省看来,适时启动其境内的核电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在5月14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王亮方作为唯一一个地方政府部门官员做了专题发言。他发言的核心,是呼吁业界能在国家多个层面建言加快中部地区核电建设,而且按照“十三五”开工目标,尽快启动有关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绝不能重蹈"围湖造田"等覆辙。在3月份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和在湘全国政协委员等向大会提交联名提案,"建议加快洞庭湖松滋口建闸及四口河系整治工程建设",将长江水调往洞庭湖。2003年三峡工程建成启用后,三口分流减少,洞庭湖就出现了季节性(枯季)缺水,到2007年已成各界共识。从那时起湖南就有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洞庭湖区有关政府,不断提出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方案。根据笔者统  相似文献   

12.
2005年2月14日至2月28日,按照国家林业局和W W 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一部署,湖南省水鸟调查组围绕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横岭湖等洞庭湖区,共涉及到洞庭湖流域与长江交汇的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较典型的湿地区域,进行了为期14天的野外调查。3月初,本次调查所形成的专业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洞庭湖区近50a以来至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构造沉降速率与泥沙淤积速率的相对关系所表现的近、现代3个演化阶段;简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年内水位变化对生态的影响,以及洞庭湖向扩大演化而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由正向演替逆转为逆向演替:认为对洞庭湖的治理及开发必须建立在其演化和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基础上,并进行应对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的自然演变及人类利用历史提示人们:洞庭湖的水患与其说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不如说是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对洞庭湖的治理要摒弃“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观念,不能一味强求制服它,而要顺应它,然后驯服它。要正确认识防洪大堤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实施湖泊生态与流域治理相结合的战略。湿地环境保护与恢复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在长江与洞庭湖之间,自古以来就分布着丰富的水系,它们的性情经常关乎两湖人民的生存质量。通常情况,长江水分别从湖北境内的淞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进入相应的河道,流入西洞庭湖,再经过东洞庭湖,从城陵矶出口重新流入长江。洞庭湖就像一个巨大的水胃,水流经过这片区域后,发生了许多错综复杂的变化。如果它消化不良,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可估量,比如季节性缺水(枯水期),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事实上,这个现状早就有了,但在三峡水库运行以后,愈演愈烈。因此,许多人就在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50余年勘探未果,凸显石油勘探"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反复的勘探,已让当地人习惯,也暗示着围绕洞庭湖的石油话题不会就此结束。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由湖南省人大环资委、湖南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中科院及省内有关专家20余人进行了一次"环洞庭湖科学考察",并有多家媒体随行采访.笔者参加了此次科考,所见所闻发现此时洞庭湖缺水严重,沿途所谈经新华社湖南记者站谭剑记者整理成文,以"洞庭湖水荒严重专家建议‘引江济湖’"发表在新华社《国内动态》2006年661期上,2006年1月《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予以报道,这是洞庭湖枯水期缺水的最早坡露.  相似文献   

18.
南峪勘探区构造陷落柱较为发育,平均8.2个/km2,其分布格局是矿区中部密集,北西及南东部稀少.向斜轴部、两翼靠近轴部地带以及收缩端浅部的断层破碎带是陷落柱的发育地段.地表平面形态大多为圆形、椭圆形,直径50~330 m,充填物为围岩及上覆岩层.构造陷落柱是造成勘探区煤层破坏的主要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多年平均泥沙淤积量达14,334万t/a;同时,洞庭湖又处于不均匀的地壳沉降中,沉降速率达5.00~31.3 mm/a.作者应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段18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系统地调查量算了不同水位时洲滩的出露面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水位时来水来沙规律及洲土面积与水位的变化关系,利用现代航天对地观测技术有效地论证了洞庭湖的地壳沉降与湖盆泥沙淤积.研究表明,洞庭湖仍处于不断沉降中,在平水位以下或洪水位以上,地壳沉降速率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1-2013年MODIS NDVI多时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洞庭湖流域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区域近13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阐明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13年洞庭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整体变化较为稳定,呈微弱减少趋势,速率为-0.3%/10a。(2)洞庭湖流域绝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呈自西向东递减趋势,高植被覆盖度及中高植被覆盖度占整个流域面积的88.63%,水体或低植被覆盖度及中低植被覆盖度仅占2.57%。(3)洞庭湖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为北部强于南部、东部强于西部。流域内植被覆盖度极显著与显著减少的面积比例为5.30%、增加面积的比例为4.29%,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显著占90.40%。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