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佳木斯地体晚侏罗世—白垩纪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佳木斯地体盖层鸡西群和桦山群198个标本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该地体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古磁极位置和古地理纬度。白垩纪以后,佳木斯地体相对于松辽地体有又有大幅度的位移。 相似文献
2.
对佳木斯地体盖层鸡西群和桦山群198个标本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该地体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古磁极位置(63.4N,71.OE,A95=6.1和72.2N,73.7E,A95=3.6)和古地理纬度(52.5N和52.6N)。白垩纪以后,佳木斯地体相对于松辽地体又有大幅度的位移。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东北部及周边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发展演化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同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柏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对大陆构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作了初步讨论,认为大陆构造研究不能照搬板块构造或地体构造理论,而应博采众长,并以活动论思想为指导,建立起大陆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体系才能担负起创造性发展大陆构造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6.
西藏拉萨地体南部晚白垩纪石榴石二辉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密切相关,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本文报道了在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发现的石榴石二辉麻粒岩。这种岩石的共生矿物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拉长石、富钛角闪石和黑云母,其原岩相当于基性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47~834℃和P=0.90~1.35GPa,形成深度可达45km。与麻粒岩伴生的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中锆石的U-Pb定年研究表明,它们的变质作用发生在85~90Ma。结合在林芝岩群中广泛发育的同时代岩浆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我们认为拉萨地体南部在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白垩纪—始新世早期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根据369个大中型纵弯褶皱与157个节理观测点的资料,对中国白垩纪—早始新世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发现中国东部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产状为NE32°—SW212°,近于水平;而在西部,则为NE15°—SW195°,也近于水平。另外根据褶皱翼角与古构造应力值的估算表明,该时期的构造作用由中国的西南部向东北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3km深处,其西藏的差应力达183MPa;而在华北、华东为100MPa左右。笔者认为白垩纪—始新世早期的构造应力是与该时期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北东方向运移和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西藏羌塘特提斯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地区特提斯域构造层大致分为两个:(1)株罗系构造层;(2)二叠-三叠系构造层前者以典型的阿尔卑斯式褶构造为主,构成了区内宏观的近东西向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J3末-K1早),并经历了喜山期南北向叠加褶皱改造,使其东西向的枢纽出现波状起伏和局部防倾,地层走向和局部构造线呈近南北向;后者以线状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它们形成于印支期(T3末),并在燕山期进一步加强,上述研究对于初步确定羌塘地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海南岛白垩纪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海南岛地区白垩系鹿母湾组和报万组碎屑岩219个独立定向岩芯样品(29个采点)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白垩纪的碎屑岩以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逐步热退磁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特征剩磁分量。综合前人的结果,获早白垩世特征剩磁方向D=6.5°,I=42.7°,κ=73.4,α95=8.2°;晚白垩世特征剩磁方向D=6.7°,I=44.7°,κ=125.5,α95=5.4°。其早白垩世古纬度24.8°(+6.2°/-5.8°),晚白垩世古纬度26.3°(+4.6°/-4.0°);均位于现在地理位置以北约5°~6°。与华南板块东南缘白垩纪的古地磁数据对比表明,晚白垩世海南地块仍是华南板块的一部分。海南岛白沙断裂东西两侧早白垩世古地磁数据的差异,表明存在一个北东向的构造走滑带,白沙断裂可能是华南沿海北东向构造带的南延部分。海南岛白垩纪古地磁结果也表明,相对印支地块,海南岛在早白垩世时发生了25°左右局部顺时针旋转。推测此局部旋转很可能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印度洋开始第一次海底扩张,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16.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热演化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为盆地东北部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的勘探预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东北部经历了250~150 Ma缓慢埋藏增温过程,平均增温速率为0.9℃/Ma;150~120 Ma为快速增温阶段,平均增温速率高达2.1℃/Ma,地层温度达到最高,且均大于130℃。之后不同区段经历差异降温过程:北缘露头区经历了120~65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1.3℃/Ma;65~1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4℃/Ma。南缘露头区及盆地沉降区则经历了120~3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9℃/Ma;30~10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5℃/Ma。10 Ma以来,盆地东北部整体抬升冷却,平均冷却速率约6.5℃/Ma。分析结果认为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之最高热增温作用的关键时刻为(120±10)Ma,促成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主要烃源岩层系的成熟生烃和大规模油气成藏。在后期的差异抬升冷却过程中,北缘露头区在65 Ma±通过了110℃等温面,南缘露头区及盆地的沉降区在30 Ma±通过了110℃等温面,有利于相邻地区原生油气藏的积聚和保存,古近纪晚期(30 Ma)尤其是新近纪晚期近10 Ma以来的强烈构造抬升作用有可能是引发原生油气藏调整—改造和次生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南信阳龟山地区变余糜棱岩中不同产状的石榴石、黑云母及白云等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反映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研究,建立了区内变余糜棱岩热-构造演化的三阶段模式;(1)原岩的深部加热和抬升;(2)中深部走滑剪切和逆冲推覆;(浅表层脆性断裂和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
白垩纪时期赣杭构造带的伸展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前人研究认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有两个阶段拉张活动:第一阶段发生于晚侏罗世,造成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喷发;第二阶段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形成断陷红盆带,伴随基性玄武岩喷溢。以白垩纪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为依据,认为两个阶段玄武岩浆喷发均发生于白垩纪时期,但对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认识与之不同,且赣江断裂带对这期活动有限制和转换作用。早期((143±1.1)~(139±0.7)Ma)在赣杭带西端没有酸性岩出露,赣江断裂带附近的玄武岩浆来自亏损地幔,没有地壳物质混染,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属于板内拉张作用的产物。晚期(105~98 Ma)的玄武岩浆来自于富集地幔,有俯冲陆壳成分的不均匀混染,岩石属于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玄武岩浆喷发伴随着强烈的区域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红层盆地。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纪─早第三纪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塔里木西南部白垩纪-早第三纪沉积特征表现为5次海进-海退旋回。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及随后对塔里木盆地的持续性挤压,造成塔里木周缘的挠曲下沉,同时古特提斯海水从西部侵入盆地,形成相应的沉积旋回。白垩纪-早第三纪塔西南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早白垩世为继承性走滑-断陷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为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