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4,15(1):134-134
吴明远教授离开我们11年了,每当水文界的老同志们在一起回顾我国水文事业的发展时,总是无比深情地缅怀吴明远教授对我国西南地区水文教育与科研作出的重要贡献。吴明远教授1919年10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系,1942-1949年先后担任四川省水利局灌溉工程处技佐、技士,水利部中央水利实验处成都水工实验室助研,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川南工业专科学校讲师。1949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1994年与四川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1992年1月25日在成都逝世。吴明远教授是我国西南地区水文高等教育的创建者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研究》1993,13(1):95-95
著名地质、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徐煜坚教授因病于1992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相似文献   

3.
4.
科学是前赴后继的事业.为了铭记为水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们,本刊自本期起,开辟“水科学家”专栏.她将从一个侧面记载下水科学前进的足迹,激励我们为水科学事业努力攀登.  相似文献   

5.
我国知名的地球化学家、优秀共产党员和教育工作者、原地质系副主任曹添教授过早地离开我们快三年了。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无私地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春蚕到  相似文献   

6.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4,25(5):767-768
正叶秉如教授是中国著名水文学家,现代水利计算及规划学科方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叶秉如1922年3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1941年9月至1944年10月在重庆中央大学水利系学习,1944年11月在重庆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派赴缅甸与日寇作战;1945年8月回到中央大学水利系继续完成学业,1949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49年7月至1951年7月任南京大学水利系教师。  相似文献   

7.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4,15(2):268-268
叶守泽教授逝世一周年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他。叶守泽教授于1920年7月11日生于广西省桂林市。194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46-1948年赴美国留学,获密执安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是年回国后任广西大学教授。1952年根据全国院系调整规划调任武汉大学教授、土木系主任,1954年调入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任教授、副教务长、科研处处长、副院长。2000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与武汉大学合并,叶先生继续在武汉大学任教,直至2002年9月逝世。叶守泽教授从事水文高等教育50余年,桃李满天下,为我国水文高等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专业的创建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0,21(6):867-868
刘光文教授1910年7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98年3月6日在南京逝世,是我国现代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刘光文教授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和清华大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留校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助教,1936年考取清华赴美公费留学.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学习水利工程,获水利工程硕士学位.1937至1938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水利工程与应用数学,于1938年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9.
何作霖教授(1900—1967),字雨民,河北蠡县人。他是我国地质界的老前辈之一。为发展我国地质科学,特别是矿物学和岩石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幸的是,在那十年浩劫期间,他因积劳并忧郁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今年是他诞辰八十五周年,特出版此专刊,以资纪念。1926年,何作霖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原先在  相似文献   

10.
(1 92 0— 1 999)陈光远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与矿物学家 ,1 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1 951年获瑞典额普赛拉大学副博士学位 ,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以及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任教。他长期从事结晶学、矿物学、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是中国现代矿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也是我国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开创者。半个世纪以来 ,在引进发展建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完整体系、推广应用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著有教材 2部、专著 9部 ,发表中外论文 1 30余篇 ,…  相似文献   

11.
W.S.Fyfe 《现代地质》2001,15(2):122-123
仅以此文悼念陈光远教授。陈光远教授毕生献身于地质科学 ,是一位卓越的地质学家。本人与中国同行的交往始于 1 973年 ,当时我应邀参加了华北地台古老变质岩系的地质旅行。后来我又多次访问中国 ,并于 1 996年在北京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陈光远教授是我有幸结识的杰出的中国同行之一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他曾带我参观考察了他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矿区。陈光远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 ,并在瑞典获得副博士学位 ,回到祖国后一直致力于地质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发表的成果及著作涉及金矿、铁矿等许多领域 ,尤其突出的是他编著的胶东金矿省矿物学填图图集开拓了找矿矿物学的新篇章。陈光远教授生前曾多次获奖 ,他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他是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地质学会的终身会员 ,并被推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光远教授去世前正在与我合作进行有关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中加合作项目 ,他的去世也是该项目的巨大损失。可喜的是孙岱生教授及其同事将负起重任 ,完成陈光远教授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1月,冰冻圈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国家特聘专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廷军教授与世长辞。曾与他一起合作、共事的诸多专家学者都为先生的离去而深切悲痛,中国冰冻圈科学界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科研领军人才而扼腕叹息。张廷军教授曾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地理学本科教学委员会秘书长、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3.
14.
今年12月31日,是我国著名地质专家、教育家袁复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在1993年教师节之际,新疆地质学会张良臣理事长主持召开有新疆地矿局、石油局、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国家305项目办公室、西北石油地质局等30名老、中、青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以崇敬的心情缅怀袁教授对我国和新疆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3,14(4):533-534
黄万里教授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学家.他于2001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怀着对祖国江河无比眷恋的赤子情怀,走完了曲折和令人尊敬的九十人生.黄万里先生 1911年8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5 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1937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水文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相似文献   

16.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1994,14(4):323-329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确认石器及用火遗迹在这个遗址的存在;他还对非人工的“假石器”和“假骨器”,对中国旧石器文北的分期、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我国已故著名岩石学家吴利仁教授诞辰七十五周年.他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和努力创造的一生.他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五十余载,兢兢业业,敢于开拓,用良智和心血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光辉业绩;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受到学生和同事们的爱戴和尊敬.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期<纪念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吴利仁教授七十五诞辰专辑>.这些论文都是由他的学生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撰写的,表达了他们对这位前辈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30日,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华东水利学院(现名为河海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光文教授百年诞辰.为此,作为刘先生的学生,根据手头先生的一些资料和与先生的一些接触,撰写"缅怀水文大师风范"一文,借用<水文>杂志一角,以示纪念先生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9.
孙殿卿 《第四纪研究》1989,9(3):205-223
从李四光教授对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冰川和地质力学三方面的研究,来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以及他的地壳运动的理论。为便于有关学者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特将他上述三方面的主要著作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20.
龚子同 《第四纪研究》2008,28(5):962-968
马溶之先生是我国著名土壤学家,首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由于他的广泛实践、深入探索和勇于创新,对中国土壤地理,包括土壤制图、土壤区划和土壤分布规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国土壤分类的革新者,推动了不同时期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其中,对干旱土、紫色土和水稻土有创新性研究。由于马先生对古土壤发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古环境变化和黄土的生成信息,丰富了第四纪研究的内容,并从农业土壤研究的实践出发,深刻认识人为作用对土壤的影响,马先生有远见地意识到"人类世"的来临。作为全国土壤科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先生在为土壤资源开发、土壤改良和粮食安全以及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呕心沥血而受到广泛的赞扬和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