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吕鹏瑞  张海迪  罗彦军  姚文光 《地球科学》2018,43(12):4459-4474
亚东地区出露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演化的理想地区.为探讨该区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类型、岩浆源区、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意义,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区的花岗质片麻岩具有高SiO2、Al2O3、Na2O、K2O含量和低Fe2O3、MgO、MnO含量,轻、重稀土明显分馏,相对富集LREE和LILE元素(Rb、Th、U、K),亏损HFSE元素(Ba、Nb、Ta、Sr、P、Ti),锆石表面年龄介于498.5±14.7 Ma~480.0±11.7 Ma.总体显示未分异的钙碱性强铝质S型花岗岩类的特征,可能是后碰撞造山阶段陆源杂砂岩经历高温深熔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1)中岩心的岩性十分复杂,主要由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超基性岩、榴辉岩及少量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云母片岩组成。其中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根据片麻岩的岩相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片麻岩类岩石的原岩为一套具有较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低成熟度的酸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并与在其内部里夹层形式存在的榴辉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花岗质片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绿带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绿帘二云二长混合片麻岩。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SiO_2含量最高,为76.72%~78.86%,具有强烈的负Eu、Ba异常,Eu/Eu~*=0.125,Ba/Ba~*=0.095~0.396,其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具有极高成熟度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花岗岩性质十分相似。该类花岗质片麻岩可能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之前,由具有极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岩浆,侵入到片麻岩类的表壳岩中,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绿帘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的SiO_2含量明显偏低,且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明显不同于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该类岩石可能由片麻岩类岩石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阶段和近等温减压第一阶段深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对胶北地体TTG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进行系统原位U-Pb定年和稀土、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研究区早前寒武变质结晶基底存在多期岩浆-变质热事件。4件TTG片麻岩和2件花岗质片麻岩锆石样品记录了2909±13Ma、2738±23Ma、2544±15~2564±12Ma和2095±12Ma 4组岩浆事件年龄,以及2504±16~2513±32Ma和1863±41Ma 2组变质事件年龄。结合以往TTG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及Nd同位素研究发现,约2738Ma的TTG岩浆事件可能代表胶北地体地壳最主要的生长事件,而2544~2564Ma的岩浆事件则可能代表古老地壳重熔的最强烈岩浆事件,约2095Ma岩浆事件则反映了胶-辽-吉构造带内部在该时期与地壳拉张作用有关的岩浆活动。2504~2513Ma是研究区以及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基底最主要的一期变质热事件,可能与地幔柱(热点)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而TTG片麻岩记录的约1863Ma的变质年龄与研究区基性和泥质高压麻粒岩相岩石记录的麻粒岩相变质时代一致,暗示TTG片麻岩可能也经历了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表明胶北地体在古元古代的确存在一期陆-陆碰撞的重要造山事件。该项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胶北乃至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形成演化、岩浆-变质热事件序列及其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胶-辽-吉带造山过程保存了丰富的变质-变形、岩浆-构造热事件与成矿作用记录,带内广泛存在的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演化p-T-t轨迹呈顺时针,指示胶-辽-吉带经历了俯冲-碰撞-后碰撞折返伸展造山过程,但这时期的俯冲碰撞或陆-陆碰撞与之后伸展造山作用的时代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对丹东地区大楼房古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为一套变质变形的花岗质岩石,其岩石组合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细粒黑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和细粒石榴二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SiO2含量在66.4%~74.52%之间,K2O+ Na2O介于7.36%~8.84%之间,Al2()3含量在13.43%~15.74%之间,A/CNK =0.974~1.092,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过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ΣREE=94.15×10-6~164.3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的右倾型曲线,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Ta、Nb、P、Ti等元素.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的岩浆侵入期次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在320Ma左右,代表性岩石为细粒黑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和细粒石榴二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第二期在304Ma左右,代表性岩石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综合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原岩为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之后在早二叠世末遭受“后碰撞作用”的影响,发生较强的韧脆性变质变形.  相似文献   

6.
罗改  张彤  贾小川  杨学俊  肖典  谭晓莲 《地质学报》2021,95(11):3335-3351
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前寒武纪石鼓变质杂岩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采用LA-ICP-MS方法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790±11 Ma(MSWD=2.1,n=10)和814±15 Ma(MSWD=5.7,n=9),显示其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硅(SiO2=66.05%~77.16%)、高 K2O/Na2O(0.90~9.26,均值2.57)特征,MgO=0.35%~3.60%,TFeO=1.02%~4.86%,P2O5=0.03%~0.17%.铝饱和指数A/CNK为1.08~2.51,矿物组合中出现石榴子石和白云母等富铝矿物,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分子平均含量为4.72%,显示为强过铝质花岗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1.79~12.34,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21~0.67).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Rb、U,明显亏损Ba、Ta、Nb、Sr、P、Ti元素.综合分析认为,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主要为低成熟度、黏土贫乏的砂质岩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在滇西北石鼓地区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柴北缘鱼卡河超高压榴辉岩围岩花岗质片麻岩的SiO2、Al2O3、K2O和Na2O含量较高,而TiO2、FeOt、MgO、MnO和CaO含量较低,里特曼指数为1.93~2.36,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1.07~1.17,显示出明显的壳源S型花岗岩的特点。在微量元素方面,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和中等的Eu负异常,也显示了壳源S型花岗岩的特征。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该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核部为原岩残留、幔部显示弱的变质重结晶。LA-ICPMS锆石原位微量元素研究显示,本区锆石经历了弱的变质重结晶作用,且可能遭受到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改造;参考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挑选受变质重结晶和热液改造较弱的锆石的同位素进行测试,结果获得鱼卡河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952±19)Ma左右的新元古代,是地壳重熔作用的产物;同时获得该片麻岩的可能变质年龄为424~480Ma,表明该片麻岩的原岩可能与榴辉岩的原岩共同经历了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变质作用,但由于片麻岩的变质程度较低,应是在榴辉岩的折返过程中构造叠置在一起的。利用LA-ICPMS对具有多阶段演化历史的变质锆石定年时,必须同时进行锆石CL图像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才可能对所获年龄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李超  陈斌  李壮  杨川 《岩石学报》2017,33(3):963-977
辽吉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北部,区域内发育有相对完整的古元古代沉积作用与岩浆活动。本文对辽吉地区2个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体(鸡冠山岩体和老黑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因学研究。研究表明,条痕状花岗岩(二长花岗片麻岩)样品具有高的K_2O/Na_2O、FeOT/MgO比值和Ga、Zr、Y含量以及低的CaO、MgO、Sr、Cr、Co、Ni含量,全碱(K_2O+Na_2O)含量变化于7.97%~9.08%。在SiO_2-K_2O图中,条痕状花岗岩主要位于高钾钙碱系列区域,样品A/CNK值介于0.84~1.03之间,A/NK值为1.11~1.17,10000Ga/Al比值全部大于2.6,为高钾钙碱性铝质A型花岗岩。其中6个样品的εNd(t)为-3.3~-0.9,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2860~2669Ma,暗示其形成于太古宙地壳的部分熔融。条痕状花岗岩富集Rb、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俯冲带岩浆特征,在Rb/30-Hf-Ta×3图中落入火山弧区域;其Y相对于Nb更富集,具有与岛弧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在Y/Nb-Rb/Nb和Nb-Y-Ce图解中落入A_2型花岗岩区域。古元古代早期,辽吉地区处于大陆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强烈的弧后伸展作用产生了条痕状花岗岩;在后期的地体拼贴过程中,条痕状花岗岩与周围岩石共同变形并最终构造挤压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谢亘  喻光明  路英川  冯欣  田光昊  王然  王建 《现代地质》2021,35(6):1702-1712
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中部造山带南段,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演化的关键地区,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同时对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时间的厘定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秦岭北侧大湖金钼矿床围岩(花岗质片麻岩)的SI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其岩浆锆石谐和年龄为(2455±59)Ma、变质锆石...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22,(2):303-309
内蒙乌兰地区片麻岩是从白云鄂博岩群底部混合岩未分岩组中剥离的一套岩石地层单位,出露范围广,色较深,以片麻状、眼球状构造为主。在海西晚期和印支期,该片麻岩组被侵入体肢解成大小不一的13个地质体。Au在该片麻岩中含量相对较高,具一定成矿潜力。岩石以富碱(Na2O+K2O)尤其是K2O、贫Al2O3为特征,表现为富集K、Rb、Th、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U等高场强元素、弱的负Eu异常和相对较强的轻重稀土分馏程度。暗色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测得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为1930.7±9.6Ma,是侵入岩经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藏南亚东地区早古生代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古生代的花岗质片麻岩产出在青藏高原南部亚东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岩石学研究表明,这些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它们的SiO_2含量为68.04%~76.55%,铝饱和指数(A/CNK)为1.04~1.14,属钙性-钙碱性弱过铝-过铝质岩石。它们的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相对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三个样品获得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91Ma、512Ma和501Ma,代表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它们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8.1~+0.1、-5.9~-2.1和-4.8~+6.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440~1959Ma、1585~1826Ma和1028~1762Ma。本研究表明,亚东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包括I型和S型花岗岩。I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弱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具较高且正的锆石εHf(t)值,或相对集中的负的εHf(t)值。I型花岗岩显示岩浆弧花岗岩的特征。S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锆石εHf(t)值均为低的负值,且变化范围较大。本文和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I型和S型花岗岩在喜马拉雅地体广泛存在,这为冈瓦纳超大陆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
王祥俭  刘建辉  冀磊 《岩石学报》2017,33(9):2689-2707
古元古代二长(正长)花岗质片麻岩在胶-辽-吉构造带广泛出露,是构成胶-辽-吉带的最主要物质组成。2件中细粒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样品及1件正长花岗质片麻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2.17Ga和2.33Ga,代表两期花岗质岩浆事件,并经历了约1.89Ga的变质作用。这些花岗质岩石具高硅(SiO_2=71.68%~76.38%),富铁(Fe_2O_3+FeO=1.61%~4.35%)及全碱(K_2O+Na_2O=7.57%~9.3%),K_2O/Na_2O比值大于1,贫钙(CaO=0.2%~1.6%)、镁(MgO=0.05%~0.24%,Mg#=3.82~13.0)、磷(P_2O_5=0.01%~0.06%)及钛(TiO_2=0.12%~0.4%)的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104×10~(-6)~440×10~(-6)),具有轻微的轻重稀土分异,(La/Yb)_N比值在2~11之间,具明显的铕负异常(Eu/Eu*=0.30~1.18,平均值为0.56),具有低Sr(大部分100×10~(-6))、Rb(62.8×10~(-6)~187×10~(-6))、Cr及Ni含量,高的Zr(250×10~(-6))及Yb(2×10~(-6))含量,Zr+Nb+Ce+Y平均值为506×10~(-6),10000×Ga/Al值大于2.7;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U、K、Zr、Hf等元素,亏损Nb、Ta、Sr及Ti等元素;它们属铁质、准铝质至弱过铝质、碱钙-钙碱性系列,全岩锆饱和温度大于800℃,属A2型花岗岩;结合胶-辽-吉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全岩Nd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指示这些古元古代A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高温低压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大陆物质(TTG岩石)的部分熔融。暗示胶-辽-吉带可能经历了古元古代早期多阶段的陆壳伸展拉张,并形成初始洋盆,然后再到洋-陆俯冲、陆(弧)-陆碰撞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As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 (JLJB), the Palaeoproterozoic Liaoji Belt is a key region for decipher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the geochronology,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studies on the monzogranitic gneiss, which is one of the major lithotectonic elements of the Liaoji Belt.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reveals that the studied monzogranitic gneisses were formed in the period of 2213–2178 Ma. They are in tectonic contact with the Palaeoproterozoic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field. The monzogranitic gneisses belong to the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and are metaluminous to peraluminous. They have 10,000 Ga/Al ratios of 2.63–3.14 with an average of 2.90, and are thus classified as aluminous A-type granites. Their εNd(t) values vary from ?3.4 to +2.5, indicating heterogeneous source region. The monzogranitic gneis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LREE and LILE (e.g. Rb, Ba, Th, and K) and depletion in HREE and HFSE (such as Nb, Ta, and Ti), and are typical to magmatism i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 formed in a subduction-related tectonic sett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A-type affinity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we suggest that the monzogranitic gneisses were most probably generated in a local extensional back-arc environment during subduction.  相似文献   

14.
花岗质片麻岩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0-2000m深度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集中分布于1113.14-1596.22m之间,而在0-1113.14m和1596.22-2000m深度范围内主要以“夹层”形式赋存于副片麻岩和(退变)榴辉岩中,夹层的厚度为0.54-5.82m左右。花岗质片麻岩累计厚度430.98m,占2000m岩心的21.55%左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孔中花岗质片麻岩SiO2含量普遍偏高,为71.55%-77.18%之间,Al2O3含量为11.54%-13.57%。TiO2、Fe2O3、FeO、MnO和MgO含量则明显偏低,其中Fe2O3 FeO总量为1.05%-2.94%,MgO=0.06%-0.59%。CaO含量为0.30%-2.65%。Na2O和K2O含量变化相对较大,分别为0.29%-4.06%和2.90%-6.67%之间,且大多数样品K2O含量高于Na2O含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右倾式的特点,轻稀土相对富集,而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Eu/Eu=0.21-0.26之间。在标准化蛛网图上,则显示Ta、Nb、P和Ti的明显亏损以及中等-强烈的负Ba异常,Ba/Ba=0.25-O.64之间,平均值为0.45左右。上述主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1岩心以及东海及其邻区地表露头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激光拉曼技术,配备阴极发光测试,确认中国大陆科学钻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祁漫塔格花岗片麻岩记录的岩浆和变质事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东昆仑青海祁漫塔格尕林格一带原定为金水口群的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实际为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采用SHRIMP和LA-MC-ICP-MS两种方法对其中的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的年龄分别为938±5Ma和938±2Ma,代表了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S-型,属于钙碱性系列的弱过铝-过铝质花岗岩,εNd(0)为-9.4~-11.7,εNd(t=938Ma)为-0.6~-3.2,显示低的负值,tDM为1.6 ~2.1Ga,推测其源岩与白沙河岩组类似.东昆仑东段、柴北缘以及阿尔金均有1000~900Ma的花岗岩形成,表明这次岩浆活动比较广泛,可能与我国西部不同陆块间的汇聚有关,是我国西部新元古代克拉通基底形成的反映,同时也响应于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花岗片麻岩中1粒锆石边部获得了416±11Ma的年龄,与区域上志留-泥盆纪花岗岩形成时代一致,代表了新元古代花岗岩发生变质作用的时代,其中白云母40Ar/39Ar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为406±2Ma,代表了变质花岗岩的冷却年龄,这些年龄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卷入了古生代中期与祁漫塔格洋/海盆关闭有关的造山事件.  相似文献   

16.
杨红  王伟  刘建辉 《岩石学报》2017,33(9):2675-2688
辽东宽甸和三家子地区辽河群中广泛存在花岗质伟晶岩脉或岩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本文对两个地区侵入辽河群中的花岗伟晶岩样品进行岩石学、锆石LA-ICP-MS稀土微量元素和U-Pb定年的综合研究,获得侵入不同岩组地层中伟晶岩的原岩年龄,并对其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电气石±白云母,中粗粒结构或伟晶结构,块状构造。宽甸地区侵入高家峪组大理岩中的二处伟晶岩样品年龄分别为1842±7Ma和1864±8Ma;三家子地区侵入里尔峪组地层的二处伟晶岩样品年龄分别为1876±11Ma和1871±7Ma,侵入大石桥组的伟晶岩岩体年龄为1802±15Ma,侵入盖县组地层的伟晶岩年龄为1740±8Ma。宽甸地区伟晶岩(年龄1.86~1.84Ga)锆石阴极发光具振荡环带,Th/U大多0.1,稀土配分模式主要显示岩浆锆石的特征,在Ce/Ce*-(Sm/La)_N图解上显示近岩浆锆石区域,花岗伟晶岩脉熔体可能是母岩浆初步结晶分异后的产物,较大保留了母岩浆的性质;三家子地区3个样品(年龄1.87~1.74Ga)锆石微区具低亮度无结构特征、Th/U0.1,稀土配分模式显示热液锆石特征,在Ce/Ce*-(Sm/La)_N图解上偏热液锆石区域,此花岗伟晶岩脉可能是母岩浆高度结晶分异后的残余热液结晶而成,偏热液性质。三家子1个样品(年龄1.87Ga)锆石具弱振荡环带,ΣREE值较低,Eu/Eu*主要介于0.00~0.60,HREE总量低且平缓,显示深熔成因,其伟晶岩脉熔体可能直接来自含石榴石的原岩部分熔融而成的深熔脉体。本文研究的多期次花岗伟晶岩或与辽吉造山带周围1.89~1.82Ga的S型或I型花岗岩和深熔脉体具有亲缘关系,即大部分伟晶岩可能与1.89~1.82Ga的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一部分则与变质沉积岩系的深熔作用有关。从构造环境来看,辽吉造山带在碰撞后的构造折返过程中,从~1.87Ga到~1.74Ga至少130Myr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伸展的构造机制。在主期花岗质岩浆上涌之后,大量残余岩浆或深熔脉体上涌至辽河群地层中形成伟晶岩的岩脉、岩墙或岩体。  相似文献   

17.
王仙岭岩体位于湘东南,形成于晚三叠世,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0.99%~75.93%;K2O含量平均为4.32%;Na2O K2O为5.10%~8.67%;K2O/Na2O平均为2.09。A/CNK比值为1.07~2.44,KN/A比值为0.37~0.8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REE含量低,平均为90.19μg/g;δEu值0.23~0.38;(La/Yb)N值为6.17~14.1;具Ba、Nb、Sr和Ti负异常。ISr值为0.72074,εSr(t)值为30,εNd(t)值为-12.0,t2DM为1.97Ga。源岩成分的A/MF-C/MF图解判别显示为碎屑岩。结合区域岩石圈结构,上述特征表明花岗岩源岩应为中地壳结晶片岩、片麻岩。根据多种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地质特征、构造演化背景等,认为包括王仙岭岩体在内的湘东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陆内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印支期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峰期变形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深部压力降低,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地壳岩石因熔点降低而得以熔融,并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侵位成岩。  相似文献   

18.
出露于苏鲁造山带胶南区段的片麻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和A型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均为火成岩.不同类型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反映它们的原岩具有不同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其中黑云斜长片麻岩以负Eu异常弱,甚至出现明显的正异常(δEu=0.60~1.45)、强的Ba正异常、无明显的Sr异常为特征而明显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片麻岩.其地球化学的总体特征类似于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酸性端元;与黑云斜长片麻岩类似,二长花岗片麻岩中轻、重稀土元素之间的分馏程度也较强(LaN/YbN=6.3~17.2),但以强的负Eu异常(δEu=0.27~0.54)、强的Sr负异常和弱的Ba负异常为特征明显不同于黑云斜长片麻岩;A型花岗片麻岩的稀土模式及蛛网图的形态类似于二长花岗片麻岩,所不同的是前者Nb、Ta负异常相对较弱.区内几种类型片麻岩的εNd(t)值差别不大,反映它们的原岩之间可能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它们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都集中在2.0Ga左右,表明它们的源区主要为早元古代的地壳物质,且岩性比较均一.推测二长花岗片麻岩与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原岩是同源异相,而A型花岗岩是在大规模Ⅰ型花岗质岩浆形成后,由脱水的紫苏辉石质残留下地壳物质再次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岩石学报》2013,29(6):2141-2160
云南“三江”地区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记录了多期岩浆-变质热事件.本文对该区8件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年代学结果表明,8件样品记录了6期岩浆事件,中寒武世(501.2±5.0Ma)、晚奥陶世(456±2.1Ma)、晚二叠-早三叠世(251~246Ma)、早白垩世早期(134~125Ma)、古新世早期(55±0.62Ma)和始新世晚期(38±0.52Ma),部分样品中存在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的继承锆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这些样品SiO2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60.41% ~77.41%,Al2O3含量为11.57%~17.54%,Na2O含量为2.05% ~4.16%,K2O含量变化范围为2.09%~6.31%,早三叠世以前的花岗质岩石的A/CNK≥1,以过铝质为主;而早三叠世以后的花岗质岩石的A/CNK<1,属偏铝质.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负异常,(La/Yb)N值变化于5.22~ 19.56.其中5样品的143Nd/144 Nd比值为0.51195~0.51255,εNd(t) =0~-11.11,tDM=1071~1969Ma.两件较老的样品可能反映该地区存在中寒武世和晚奥陶世的岩浆作用;晚二叠-早三叠世的岩浆事件可能是古特提斯洋闭合构造-热事件的响应;高黎贡杂岩带中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可能与碰撞后地壳加厚有关;而新生代花岗质岩石则是对印支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事件的响应.部分样品中继承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最主要年龄峰值在1100~800Ma之间,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少量古-中元古代锆石的存在,可能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更古老的基底物质.同样Nd模式年龄也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和中-新元古代的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