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山病是中国主要地方病之一,为了探究克山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数理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克山病最典型流行区域——东北地区克山病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1912—1949)的38年间:①在时间变化上,东北地区克山病的年发率为84.21%,季发率为25.17%,主要在冬季流行,流行广度呈上升趋势。②在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克山病主要在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至辽宁省沈阳市一线以东地区流行,形成了一个北部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核心、南部以吉林省延吉县为核心的海马状克山病分布区域。③在环境机理上,东北地区克山病多发于山地丘陵及小型河谷平原的乡村地区,克山病流行区属于典型的缺硒带;冬季气候湿冷、聚落环境封闭、土壤食物缺硒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克山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说明其发病除缺硒的环境化学性因素外,还与毒素感染的环境生物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克山病是中国主要地方病之一,为了探究克山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数理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克山病最典型流行区域——东北地区克山病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1912—1949)的38年间:①在时间变化上,东北地区克山病的年发率为84.21%,季发率为25.17%,主要在冬季流行,流行广度呈上升趋势。②在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克山病主要在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至辽宁省沈阳市一线以东地区流行,形成了一个北部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核心、南部以吉林省延吉县为核心的海马状克山病分布区域。③在环境机理上,东北地区克山病多发于山地丘陵及小型河谷平原的乡村地区,克山病流行区属于典型的缺硒带;冬季气候湿冷、聚落环境封闭、土壤食物缺硒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克山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说明其发病除缺硒的环境化学性因素外,还与毒素感染的环境生物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我国克山病病带与非病带发硒分布的地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克山病主要分布于东南湿润地带向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带之过渡地带,形成一自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区,病区在该带状区内呈不连续灶状分布,居民以食用本地农副产品为主,膳食组成单一,绝少海产品。经研究,我国克山病病区为一低硒地理环境。土  相似文献   

4.
1967年我们开始了克山病的环境工作,但主要工作直到1969年才真正开展起来。在这期间我们先后到过九个病区省和部分非病区省的百余个县进行病情、环境调查和样品采集。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克山病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大致摸清了克山病的地理分布规  相似文献   

5.
我国克山病的地理流行病学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7年我们开始了克山病的环境工作,但主要工作直到1969年才真正开展起来。在这期间我们先后到过九个病区省和部分非病区省的百余个县进行病情、环境调查和样品采集。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克山病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大致摸清了克山病的地理分布规  相似文献   

6.
我国低硒带典型景观植物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毅坚  谭见安 《地理学报》1990,45(4):451-456
本研究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端和西南端分别选取了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和云南松林景观,并且在低硒带内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非病区与东南非病带选取了落叶阔叶林景观和马尾松林景观为对照景观,系统地采集了上述各不同景观的主要植物和土壤,对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瑞和西南瑞景观的主要植物含硒量显著地低于对照景观,同时景观内土壤硒也明显地低于划分我国低硒生态景观的阈值,从天然植物的角度进一步对我国低硒带客观存在这一科学论断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7.
太白山高山带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国内外关于高山带景观划分的多种观点,采用气候树线以上部分为高山带的划分方法,重点讨论太白山高山带自然环境,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和现代冰缘作用影响下的高山、亚高山地貌,研究区内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状、特别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配分布格局,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以及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高山带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分布格局。太白山高山带的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是表现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其自然环境特点及变化值得密切关主。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华荣 《地理研究》1993,12(1):64-69
本文在人口分布合理性判定标准和指标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相互关系的定性研究,和综合反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的土地食物生产力与人口分布的定量分析,论证了我国东密西疏人口不均衡分布的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壤中硒的淋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8种典型土壤中硒淋溶迁移的研究表明,硒的淋溶与土壤PH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中粘粒含量,Al2O3等倍半氧化物的含量、土壤硒的吸附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受这些因素影响,不同土壤硒的淋溶强度不同。本文计算了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壤中硒的淋溶率。结果表明,土壤硒淋溶率受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变化范同为0.35-2.22%,其顺序为:紫色土>褐土>暗棕壤>黑钙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灰钙土。比较我国低硒-克山病病带土壤与足硒-非病带土壤的硒淋溶率的差异,病带土壤中硒的淋溶率显著大于非病带土壤,这可能是病带土壤硒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定我国南方克山病重病区楚雄市东瓜镇进行了病情与生态系硒等生命元素三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克山病病情呈逐渐下降势态,与人体硒水平逐渐上升之间成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还发现病区人发中As、H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非病点,并认为它们可能是该病区与低硒复合的致病因素。从动态变化的研究为克山病病情与生态系硒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理研究》1984,3(4):39-47
本文根据采自全国各地的236个土壤剖面表层样品的硒测定数据,讨论了我国土壤表层总硒的统计分布和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畜硒反应病的关系。从土壤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以棕褐土系列为中轴的低硒生态地理环境是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动物白肌病的共同致病环境,而低硒土壤则是这一生态地理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侯少范 《地理研究》2000,19(2):134-140
就近20年来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自1974~1976年以来低硒带人群的硒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一般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提高幅度较大,边陲贫困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人群中的变化也不均衡,发硒含量≤0.100μg/g的地区硒易感性疾病患病率仍较高,>0.150μg/g的人群占绝对优势的地区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病区自然消退。经济发展,物质交流。居民膳食结构改变以及外源性硒输入是低硒带人群硒营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将随着居民硒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3.
范敏 《地理研究》1994,13(3):116-116
对763个人发样品汞及硒含量的分析发现,我国人群发汞含量与世界水平相比偏低,而且从东北-华北-西南-带发汞值最低,以此为轴向西北和东南递增,在全国范围内发汞和发硒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非病区也相同.但在病区这种关系破坏.还发现人发中硒汞克原子比也存在着北高南低的地区差异,而且西南病带低于非病区,与其他地方相反,在部分病区,如西南还可能与硒结合共同对克山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生态环境中硒及其有关元素与克山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克山病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棕壤与褐土的复合区,化学生态环境为微量元素缺乏区,尤其是元素硒的贫乏是克山病区的共同特征。在同一地点间隔十年的追踪调查表明,近几年来病情减轻的原因与人体硒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1987年与1976年相比,由于病区居民硒摄入量随着膳食构成比例的变化而提高,未服硒地区的人发硒值与服硒点的人发硒值呈同样上升趋势。复合病因研究表明,克山病从环境到人体低Se外,低Mo高Mn、V等元素的不协调,可能起着与低Se复合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氟是自然界非常活泼的一种化学元素,也是生命必需元素之一。氟在自然坏境中分布异常会引起不同的健康问题,地方性氟中毒就是在富氟的自然环境中人体摄取了过量的氟引起的,这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一般而言,氟是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导致其本身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自然区域的明显分异。本文阐明上新世以来青藏地区由低海拔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的演化以及因全球气候冷暖波动所引起的变化。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划分和此较研究,揭示了与山体效应密切相关的分布模式。在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背景上,探讨了水汽通道、干旱河谷和寒旱核心等高原山地独特的地生态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从中条山区自然环境条件入手 ,在分析鸟类区系特征的基础上 ,揭示了不同栖息环境中鸟类的群落组成 .中条山鸟类区系属古北界 ,人类活动对鸟类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 ,鸟类分布随垂直自然带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综合反映了各大陆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它不是实际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但比实际分布更典型。我在教学中.层层诱导.推理分析自然带的形成.突出各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中《地理》第五章在说明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时,配有一幅插图,即“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这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知识是有利的。但笔者发现,该图的设计存在不够严谨之处,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给教学带来一定的矛盾。觋对此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与利用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具有分类信息和生态背景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指数(QINDEX)和土地赍源利用程度指数(UINDEX),利用相关分析、样带分析和拟合趋势面分析,分析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好坏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关系。土地利用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下,对土地赍源的改造和利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因土地利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QINDEX和UINDEX即存在相关又存在分异,东西相关为主,南北分异为主.相关是由土地利用的自然属性引起的,分异是由土地利用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其先决条件是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必须适合人类生存,这一先决条件就是引起QINDEX和UINDEX一致的原因;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合人类生存之后,在一定历史技术条件下,人类优先利用易于人类改造的土地赍源,这便是QINDEX和UINDEX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