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克山病病带与非病带发硒分布的地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克山病主要分布于东南湿润地带向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带之过渡地带,形成一自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区,病区在该带状区内呈不连续灶状分布,居民以食用本地农副产品为主,膳食组成单一,绝少海产品。经研究,我国克山病病区为一低硒地理环境。土  相似文献   

2.
提高食物链硒通量防治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示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研究在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彬县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重病区,进行小麦、蔬菜的叶面喷Se和主食加Se防治地方病的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喷Se小麦含Se量达0.081μg/g,明显高于未喷Se的小麦(0.009μg/g);示范点膳食含Se达0.076μg/g,显著高于对照点(0.014μg/g);示范点人均日摄Se量由13.40μg/g提高到60.39μg/g;大骨节病X线阳性检出率由43.33%下降到6.45%,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壤侵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景可  陈永宗 《地理研究》1990,9(2):29-38
本文论述我国土壤侵蚀类型与自然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分析影响侵蚀强度时空分布和侵蚀泥沙输移的环境因素及流域条件。  相似文献   

4.
地理环境对民族的形成、语言、习俗及地理分布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本文在依据一定的史实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赫哲族的源流和历史地域分布;赫哲语言和姓氏由来;赫哲族生产方式和习俗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赫哲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固有特征。在地域分布上,各历史时期有相对稳定、集中的地域。而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则反映了一个民族对地理环境适应与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1967年我们开始了克山病的环境工作,但主要工作直到1969年才真正开展起来。在这期间我们先后到过九个病区省和部分非病区省的百余个县进行病情、环境调查和样品采集。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克山病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大致摸清了克山病的地理分布规  相似文献   

6.
我国克山病的地理流行病学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7年我们开始了克山病的环境工作,但主要工作直到1969年才真正开展起来。在这期间我们先后到过九个病区省和部分非病区省的百余个县进行病情、环境调查和样品采集。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克山病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大致摸清了克山病的地理分布规  相似文献   

7.
我国低硒地带人群全血硒含量及其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指出我国低硒环境中人群硒的营养状态受环境控制。全血硒均值与动物硒反应症临界值(0.02微克/毫升)相同,其时空和在人群中的变化规律与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规律相一致。人体硒营养水平与发病率呈非常显著之负相关,提示大骨节病可能是典型的人体硒反应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定我国南方克山病重病区楚雄市东瓜镇进行了病情与生态系硒等生命元素三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克山病病情呈逐渐下降势态,与人体硒水平逐渐上升之间成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还发现病区人发中As、H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非病点,并认为它们可能是该病区与低硒复合的致病因素。从动态变化的研究为克山病病情与生态系硒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生态环境中硒及其有关元素与克山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克山病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棕壤与褐土的复合区,化学生态环境为微量元素缺乏区,尤其是元素硒的贫乏是克山病区的共同特征。在同一地点间隔十年的追踪调查表明,近几年来病情减轻的原因与人体硒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1987年与1976年相比,由于病区居民硒摄入量随着膳食构成比例的变化而提高,未服硒地区的人发硒值与服硒点的人发硒值呈同样上升趋势。复合病因研究表明,克山病从环境到人体低Se外,低Mo高Mn、V等元素的不协调,可能起着与低Se复合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理研究》1984,3(4):39-47
本文根据采自全国各地的236个土壤剖面表层样品的硒测定数据,讨论了我国土壤表层总硒的统计分布和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畜硒反应病的关系。从土壤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以棕褐土系列为中轴的低硒生态地理环境是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动物白肌病的共同致病环境,而低硒土壤则是这一生态地理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提高食物锭硒通量防治大骨节病的克山病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日邦  王立志 《地理学报》1999,54(2):158-163
本研究在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彬县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重病区,进行小麦、蔬菜的叶面喷Se和主食加Se防治地方病的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喷Se小麦含Se量达0.081μg/g明显高于未喷Se的小麦;示范点膳食含Se达0.076μg/g,南于对照点(0.014μg/g);示范点人均日摄Se量由13.40μg/g提高到60.39μg/g;大骨节病X线阳性检出率由43.33%下降到6.45%,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低硒带典型景观植物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毅坚  谭见安 《地理学报》1990,45(4):451-456
本研究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端和西南端分别选取了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和云南松林景观,并且在低硒带内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非病区与东南非病带选取了落叶阔叶林景观和马尾松林景观为对照景观,系统地采集了上述各不同景观的主要植物和土壤,对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瑞和西南瑞景观的主要植物含硒量显著地低于对照景观,同时景观内土壤硒也明显地低于划分我国低硒生态景观的阈值,从天然植物的角度进一步对我国低硒带客观存在这一科学论断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3.
陈国阶 《地理研究》1985,4(2):45-55
我国当前疾病类型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过渡性特点,防治重点将由生物性传染病逐步转移到心血管性疾病和癌症上,同时应对疾病与人类生态系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作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壤中结合态硒的含量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提出并建立了Jackson法系统分离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实验程序,研究了我国几种土壤表层(0—20cm)中硒的结合形态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并对植物可利用性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范敏 《地理研究》1994,13(3):116-116
对763个人发样品汞及硒含量的分析发现,我国人群发汞含量与世界水平相比偏低,而且从东北-华北-西南-带发汞值最低,以此为轴向西北和东南递增,在全国范围内发汞和发硒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非病区也相同.但在病区这种关系破坏.还发现人发中硒汞克原子比也存在着北高南低的地区差异,而且西南病带低于非病区,与其他地方相反,在部分病区,如西南还可能与硒结合共同对克山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谈明洪  吕昌河 《地理学报》2003,58(2):285-293
选择1990~2000年中国城市用地面积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用地资料,把运用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的位序-规模法则移植到城市用地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城市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结果显示:(1)以建成区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曲线的判定系数都在0.95以上;(2)根据位序-规模曲线的形态,中国城市按建成区面积可分为3类:用地面积>200 km2的大城市,50~200 km2的中等城市和<50 km2的小城市;(3)城市建成区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有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这为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提供很好的基础;(4)中国位于前200位的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均衡度不断增强,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总量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7.
近年,对东北山地丘陵的棕色森林土、黑土地区以及西北黄土高原的环境地球化学与克山病关系的报导较多。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较高,而水溶性硒的含量较低。本文将通过对腐殖质含量极低的高原砂地环境地球化学特点与克山病关系的论述,补充说明低硒环境是克山病的一个重要相关因子。一、工作方法本工作于一九七九年八月由中国科学院林土所、内蒙古昭乌达盟防疫站地方病研究所,昭乌达盟畜牧局、克什克腾旗防疫站等单位对克什克腾旗高原砂地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新鲜岩石、表层土壤(0~20cm),牧草,粮食、人发、羊毛、天然水样品,访问了病区居民,医学部门进行了病情调查。  相似文献   

18.
田超 《地理教学》2020,(8):39-42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立足于"区域分析"概念,以上海高一地理"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法的应用。案例教学中选取了"江南"和"巴蜀"两个区域,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对比分析两个区域的文化现象、环境特征和开发方式。本文提供了一种学习地域文化的新方法,以期拓展区域分析的思维深度。  相似文献   

19.
20.
土壤碘的来源及其与我国地甲病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发庆  谭见安 《地理科学》1989,9(4):369-3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