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天山伊犁地块北缘琼阿希河谷中首次发现硅化木,对硅化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根据地层中腕足、珊瑚化石的鉴定结果,将地层的时代定为早石炭世维宪期,因此该硅化木的产出层位为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硅化木产于阿克沙克组底部黑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中,这套岩性组合形成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间湾。伊犁地块北缘阿克沙克组底部扇三角洲沉积环境的确定和硅化木化石的发现说明:研究区早石炭世维宪期不是一套连续的海相沉积,而是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研究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古陆地不远。这一发现对于重新认识伊犁地块早石炭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建科  李智佩  徐学义  茹艳娇  李婷 《地质通报》2011,30(10):1557-1562
在西天山伊犁地块北缘琼阿希河谷中首次发现硅化木,对硅化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根据地层中腕足、珊瑚化石的鉴定结果,将地层的时代定为早石炭世维宪期,因此该硅化木的产出层位为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硅化木产于阿克沙克组底部黑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中,这套岩性组合形成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间湾。伊犁地块北缘阿克沙克组底部扇三角洲沉积环境的确定和硅化木化石的发现说明:研究区早石炭世维宪期不是一套连续的海相沉积,而是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研究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古陆地不远。这一发现对于重新认识伊犁地块早石炭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秭归周坪乡怀抱石剖面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产吉维特期的植物化石,化石层离顶界仅3.5m;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产弗拉斯期的标准分子,含化石的地层离其底界1.3m;另外,长阳榔坪乡三串岭剖面黄家磴组底部有一层鲕状赤铁矿,其上的泥岩中产腕足类Lingula sp.及上泥盆统的叶肢介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垂直分布特征,长江三峡中、上泥盆统的界线应划在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Barra  相似文献   

4.
蒙古古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古生代地层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底栖大化石的研究, 很多地层的时代划分、归属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底栖化石的地方性很强,不能与国际直接对比。 牙形刺是古生代地层的主导化石, 很多古生代地层问题都可以用牙形刺解决并进行可靠的洲际间对比。2001年笔者在蒙古南戈壁采集了158个样品, 经分析发现了大量牙形刺标本, 解决了很多蒙古的重大地层问题。Arynshand组应当归入下石炭统, 泥盆-石炭系界线在Arynshand组之下, 而不是在此组的内部。Mushgai地区Bayan-Khoshuu Ruins剖面的Mandalovoo组Gavuu 段的上部应属早泥盆世早期, 而不是以前所确定的早志留世, 称为奥咯诺伍德组(Olonovoot Formation);Gavuu段的下部仍归早志留世。Mandalovoo组应提升为Mandalovoo群;Gavuu段应提升为Gavuu组。南戈壁Shine Jinst地区Tsakhir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而不是中晚志留世,Ulaan-Shand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也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Chuluun组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埃姆斯期。Tsagaankhaalga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Indert组为早石炭世。蒙古古生代海相地层大部分是浅水相地层, 并可能存在5个间断:志留系的文洛克统和罗德洛统的下部,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一部分,中泥盆统艾菲尔阶上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蒙古国南部和中部很可能缺失上二叠统的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粤西北连州地区在早石炭世发育了大套的碳酸盐岩,代表性地层连县组是研究该时期碳酸盐岩沉积的理想地层。原连县组的半岭村选层型剖面底界不清,露头破坏严重,已失去层型剖面的功能价值,亟须在连县组中寻找新的层型剖面,为该地区下石炭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大比例尺剖面测制、岩石鉴定和古生物地层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连州市九陂镇龙潭石街头地层剖面的岩性组合、生物化石和沉积环境,获得了其层序地层学特征,并厘定其底界时代。【研究结果】依据有孔虫的演化序列,以有孔虫化石Quasiendothyra kobeitusana,Q.konensis的消失和Bisphaera irregularis birina的首次出现,揭露了粤西北连州地区泥盆系与石炭系的界线从长垑组顶部层位粒屑灰岩中间通过,结合地层的叠复关系,连县组的发育时代可下延限于早石炭世杜内期。【结论】该剖面是目前区内已知早石炭世早期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最大的剖面,地层序列发育完整,顶、底界面清楚,是连县组中已发现的最为理想的辅助层型剖面。这为建立连县组的次层型(参考剖面)奠定了基础。上述成果,对于粤西北...  相似文献   

7.
山西宁武煤田的大同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武煤田的大同组主要由黄绿色、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夹有薄层灰岩及煤层,为一套湖泊到湖泊三角洲相含煤沉积。底界置于铜川组紫红色泥岩之顶,顶界为云岗组灰绿色砂岩之底,厚283~461m。本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可归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严重,从前一直认为泥岩吸水膨胀、蠕变是导致成片套损的主要因素。成片套损位置研究发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实际集中于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内,而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岩石矿物学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其不含遇水膨胀的蒙脱石,且粘土矿物含量也低于其上下相邻岩石,表明其遇水膨胀与蠕变较弱,岩石遇水膨胀与蠕变不会构成成片套损的主要原因。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岩石岩心观察描述、镜下鉴定、矿物成分综合测试和岩石强度性质研究发现,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泥岩为富含长英质的质地坚硬岩石,含粘土矿物较少,不含蒙脱石,岩石吸水能力差、膨胀与蠕变能力弱;标志层中存在多个化石富集带,化石沿岩石层理分布形成沿层理方向的区域性力学薄弱面;沿化石层层理的抗张强度与抗剪强度远低于其他层位和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强度性质。因此,一旦注入水进入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富含化石的岩石沿岩石层理优先发生破坏,并迅速扩展,形成成片套损现象。  相似文献   

9.
河北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组底界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剖面是泥河湾盆地新建的建阶剖面。剖面总厚度为151.45m,顶部的年龄约0.019Ma,深33.55m处为B/M界线,深123m处为M/G界线,剖面底的年龄约3.3Ma。划分为马兰组、郝家台组、泥河湾组和蔚县组。深45.65-122.65m间归泥河湾组,厚77m,泥河湾组以黄色调砂、粉砂、黏土质粉砂为主,中夹有灰绿色黏土,属河湖相沉积环境。泥河湾组底界确定的标志:底部出露较厚的砂层,代表一个沉积旋回的开始,与下伏湖沼相蔚县组呈整合接触;底界接近M/G界线,在M/G界线之上0.35m处;底界之下挖掘到早于2.6Ma的游河模拟鼠-副丁氏鼢鼠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和瓣鳃类化石。泥河湾组底界确定为2.6Ma。  相似文献   

10.
王成源 《地质论评》2003,49(6):561-566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发现的牙形刺被有关作者鉴定为Icriodus de formatus Han,并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认为东河塘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或更老。但巴楚小海子剖面的牙形刺不是Icriodus de formatus,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应划在巴楚组中段下部之内,东河塘组的时代很可能是法门期的。  相似文献   

11.
沙锅屯-富隆山地区的下古生界组成东西向两个完整的背斜和一个向斜,其上被晚古生界以大角度不整合覆盖.该地区既有抬升造陆运动,又有挤压造山运动,运动时代加里东期.主要依据是本区的褶皱被石炭纪本溪组以大角度不整合覆盖,且有化石资料证明在华北板块内本溪组下部有下石炭世甚至泥盆纪地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古生代构造带(蛇绿岩带)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利用数字填图方法,在内蒙古北山地区大红山一带,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大红山南出露一套变质基底,主要岩石组合为一套海相细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磁铁石英岩组合,以含硅铁建造及变质基性火山岩为特征。该岩石组合无底无顶,变形变质强烈,分不出层序,故称之为小红山岩组。各类中低级变质岩说明变质作用达到了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该组北部被上石炭统白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南部被早泥盆世、晚石炭世侵入岩侵入。区内出露面积约140 km2,厚约2 890 m。明显有4次变形: 前3次变形为韧性变形,形成了透入性面理S1、大型褶皱、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迹; 后一次变形以脆性变形为特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断层带。小红山岩组多期次变形、变质说明了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古生代构造带(蛇绿岩带)确实存在,并经历了多期次变形和变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形成时代及构造启示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贺根山蛇绿岩位于兴蒙造山带北缘,发育完整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和基性熔岩组合,伴生有放射虫硅质岩,但贺根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给兴蒙造山带北部构造演化阶段划分造成了很大障碍。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贺根山蛇绿岩中辉长闪长岩(341±3Ma)和玄武岩(359±5Ma)结晶年龄为早石炭世早期,同时玄武岩继承锆石峰值年龄为晚泥盆世早期(375±2Ma),这些继承锆石呈短柱状、棱角状,生长环带宽缓,多为补丁状、平坦状,为典型的基性岩浆锆石,表明最迟在晚泥盆世早期洋壳物质已经开始形成。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火山岩与蛇绿岩局部呈喷发不整合接触,该组的晶屑凝灰岩夹层时代为晚石炭世(323±3Ma),提供了蛇绿岩构造侵位年龄的上限。因此,将贺根山蛇绿岩形成时代定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侵入地幔橄榄岩中的部分基性岩脉时代为早白垩世(132±1Ma、139±3Ma和120±1Ma),它们含有大量继承锆石(144±1Ma~2698±25Ma),继承锆石峰值年龄密切响应了兴蒙造山带北部早白垩世之前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事件,这些基性岩脉是燕山期伸展环境下的岩浆产物,并非早白垩世蛇绿岩。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和区域岩浆岩、地层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兴蒙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程:二连贺根山一线早泥盆世处于剥蚀阶段,中泥盆世陆壳拉张出现新生洋盆,晚泥盆世早期洋盆持续扩张形成新生洋壳,早石炭世晚期洋壳开始向北俯冲消减,并持续增生至西伯利亚活动陆缘,晚石炭世洋盆陆续闭合,部分已经构造侵位的蛇绿岩被晚石炭世火山岩不整合覆盖,贺根山蛇绿岩正是该洋盆的残余产物。  相似文献   

14.
艾母土巴斯它乌蛇绿岩为区域上阿拉尔—巴音沟—古尔图蛇绿岩带的西延部分,是华力西中期准噶尔微板块与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俯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该处存在微板块缝合带提供了依据。带内发育早石炭世洋盆火山—沉积岩系、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蛇绿岩于早石炭世晚期形成于微洋盆扩张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中最具代表性的蛇绿岩之一,其所代表的古洋盆的形成和关闭时限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密切关注。采用LA-ICP-MS锆石U-Th-Pb同位素方法,获得卡拉麦里蛇绿岩中辉绿岩的年龄为416.7Ma±3.2Ma,代表了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年龄。不整合于蛇绿岩之上的地层凝灰岩的年龄为343.0Ma±5.0Ma,限定了卡拉麦里蛇绿岩侵位时代的上限,同时也为沉积盖层提供了可靠的年龄依据。即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古大洋形成于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闭合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前。卡拉麦里蛇绿岩形成和侵位时代的准确限定对研究东准噶尔的构造演化和古生代中亚地区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黄岗  牛广智  王新录  郭俊  宇峰 《地质通报》2012,31(8):1267-1278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中最具代表性的蛇绿岩之一,其所代表的古洋盆的形成和关闭时限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密切关注。采用LA-ICP-MS锆石U-Th-Pb同位素方法,获得卡拉麦里蛇绿岩中辉绿岩的年龄为416.7Ma±3.2Ma,代表了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年龄。不整合于蛇绿岩之上的地层凝灰岩的年龄为343.0Ma±5.0Ma,限定了卡拉麦里蛇绿岩侵位时代的上限,同时也为沉积盖层提供了可靠的年龄依据。即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古大洋形成于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闭合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前。卡拉麦里蛇绿岩形成和侵位时代的准确限定对研究东准噶尔的构造演化和古生代中亚地区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黑山头组在新疆东准噶尔、西准噶尔两个地层分区均有产出,分布最为广泛,可作为两个地层分区对比的标志性地层单位。最初确立该组为一套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但因最初建组剖面上的黑山头组更名为那林卡拉组,加之补立黑山头组层型剖面中火山地层的并入,特别是对并入火山地层的划分归属分歧和时代争议,使得黑山头组的划分与时代认识出现严重分歧,导致其上覆和下伏多个组级地层单位的使用混乱,引发了这些地层的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困难。野外调查确认,原黑山头组的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与并入上部的火山地层岩性差异显著,二分性界面清楚,区域延伸性和可对比性标志清晰,且两者之间发育明显的喷发不整合界面,故建议对其解体和重新厘定。新厘定的黑山头组只保留(原下部)陆源碎屑岩层位,其上的火山地层确信为早石炭世(非前人所述的中泥盆世),故新建早石炭世阿克塔木组。这一新方案为准噶尔地层区石炭系地层的正确划分和区域地层合理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佐证,提升了黑山头组在两个地层分区的对比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建东  朱志新 《新疆地质》2004,22(2):160-163
依据英吉沙县卡拉巴西塔克山新发现的牙形石化石,结合所发现的腕足、珊瑚等化石,认为库山河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阶中晚期.其生物群面貌与中国南部同期陆架相(珊瑚一腕足相)地层生物面貌相似.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泥盆一石炭系界线位于库山河组和克里塔克组之间.  相似文献   

19.
博格达南、北缘成盆过程演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博格达地史演化为主线,探讨博格达构造域成盆—成烃—成藏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博格达构造域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分期性、分段性,其演化历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①泥盆纪—早二叠世西博格达为陆内裂谷阶段,东博格达经历泥盆纪—石炭纪裂谷演化阶段后于石炭纪末期裂谷回返形成褶隆;②晚二叠世—侏罗纪西博格达为裂谷后坳陷阶段,东博格达褶隆进一步隆升形成界山雏形,南缘进入弱压陷—挠曲沉降阶段;③侏罗纪末期—第四纪西博格达裂谷开始回返隆升成山,北缘形成阜康前陆,东博格达界山雏形再度隆起,南缘形成前陆。成盆—成烃—成藏演化史表明,西博格达经历裂谷后期坳陷阶段湖相烃源岩发育(P2),后期(T-J)深埋,晚期(J末-Q)裂谷回返隆升造山致使油气破坏阶段,造山前期远源运聚成藏较为有利;东博格达南缘经历多期压陷-挠曲沉降,发育湖-沼相多套泥质、煤系烃源岩(P2-J2)互层,前侏罗纪构造格局控制上二叠统油气系统远源运聚成藏,侏罗纪末期以来造山运动所形成的构造格局控制中、下侏罗统油气系统源内(或近源)垂向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20.
A fossil fish assemblage associated with marine invertebrates from the Coonardoo Sandstone (Wallingalair Group) at Boor Hill (eastern limb of Tullamore Syncline) contains phyllolepid and bothriolepid placoderms of probable Late Devonian age.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with the overlying Hervey Group indicates erosion and folding during the Middle – Late Devonian, and evidently younger than the main Tabberabberan orogenic event. Invertebrate remains demonstrate a Late Devonian marine interval, not previously recognised as far west as the Tullamore Syncline, and assumed to represent the global maximum sea-level in the late Frasnian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e Frasnian – Famennian extinction event. A phyllolepid placoderm plate from a sedimentary interbed of the Dulladerry Volcanics in the Hervey Syncline compares with abundant phyllolepid material from the Merriganowry Shale Member of the Dulladerry Volcanics near Cowra, and similar occurrences in the Comerong Volcanics and Boyd Volcanic Complex in southeastern New South Wales. Biostratigraphic data suggest a late Middle Devonian (Givetian) age for the Merriganowry Shale Member of the Dulladerry Volcanics, which appears conformable beneath the Upper Devonian Hervey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