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镜铁山铁(铜)矿床是我国西北地区发现和勘探最早的大型铁(铜)矿床。对于铁矿床的成因,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对镜铁山铁铜矿床赋矿地层开展了岩石学和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变质石英砂岩的SiO2平均含量为96. 95%、Al2O3平均为1. 36%、Fe2O3平均为0. 31%,SiO2/Al2O3平均值为73. 26,K2O/Na2O平均值为12. 54;除Sn以外,其他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后太古宙澳大利亚页岩(PAAS) 值,稀土元素总量显著低于PAAS值,具有弱的Eu正异常,Ce异常不明显;铁碧玉岩SiO2平均含量为85. 67%、Fe2O3平均含量为10. 19%、SiO2/Al2O3平均为430. 47、K2O/Na2O平均为0. 79;除Cu、Ba和Pb平均含量显著高于PAAS外,其他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PAAS,具有极低的稀土总量、较明显的Eu正异常和不明显的Ce异常;千枚岩SiO2平均为63. 56%、Al2O3平均为14. 35%、Fe2O3平均为5. 04%,K2O平均为5. 08%,MgO平均为2. 46%,SiO2/Al2O3=4. 2~4. 95,平均为4. 44,除了Cu、Sr和U外,其他微量元素均高于PAAS,尤其是Sn和Ba显著高于PAAS。稀土元素总量与PAAS相当,Ce和Eu异常不明显。认为镜铁山群下岩组千枚岩和变质石英砂岩为陆源石英质沉积岩和中—中酸性火成岩在半干旱—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经历了中等—强烈的风化并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氧化—贫氧—次氧化水体环境沉积而成,铁碧玉岩源岩主要为火成岩,形成于氧化的水体环境,为典型的热水成因。镜铁山铁矿为SEDEX型矿床,其形成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卡瓦铁矿位于北祁连造山带西段,是新近发现的沉积变质型铁建造。矿石全铁(Fe_2O_3~T,平均45.28%)含量最高,其次为SiO_2含量(平均40.50%),并具有较高的亲生物化合物P_2O_5(平均0.73%)及陆缘碎屑组分Al_2O_3(平均4.69%)、TiO_2(平均0.31%);Ba以及对氧化还原敏感的元素U、Th相对富集,Nb、Ta、Sr、Zr、Hf相对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LREE亏损、HREE富集,弱的La正异常,无Eu、Ce、Y异常,Sr/Ba、Y/Ho比值与陆源沉积物相近。综合分析认为卡瓦铁矿是中元古代早期海洋化学沉积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伴有较多陆缘碎屑物质的加入。此外,卡瓦铁矿缺乏Ce负异常,U、Th的相对富集,表明铁矿沉积于低氧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5.
受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影响,上扬子海域周边在志留纪发育古隆起,区内沉积物的物源较为复杂。为研究湘西北永顺地区志留纪的沉积环境,对该地区志留系砂岩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展分析。结果表明: 样品轻稀土和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呈平坦型,具明显的负Eu异常,Ce异常不显著,Ceanom值指示研究区在志留纪为缺氧的弱还原环境。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志留系沉积速率整体较快,结合研究区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前人的古地理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志留系的物源为雪峰山隆起的沉积岩。研究可为湘西北地区志留系的岩相古地理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盆地群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长期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活动带,对构造运动有着敏感的反应,各次构造运动在该区都有表现。现今北祁连盆地群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先后经历了早古生代大陆裂谷阶段、晚古生代稳定陆内沉积盆地阶段、中生代的板内变形阶段和伸展断陷阶段、新生代挤压变形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是各个时期盆地叠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北天山西部温泉岩群是一套经历多期次变形、变质作用的中深变质岩系.温泉岩群中斜长角闪片麻岩及方解大理岩的尼格里值al满足alk+c>al>alk,t<0,属正常系列岩石;泥质-长英质变质岩的尼格里值al>alk+c,t>O,SiO2含量61.79%~74.93%,A12O3含量 13.49%~17.94%,FeO含量1....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金佛寺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佛寺岩体为北祁连华力西早期形成的一个较大的复式深成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岩系,具高钾、高铝和低钛的特点;REE分布模式为弱Eu异常;在Peace的Rb-Y-Nb图解中位于后碰撞花岗岩类区。岩体的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345.0±75.0Ma,代表其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9.
10.
青海北祁连中南沟高山切割明显,坡下植被发育,属高寒草甸景观,不利于颗粒物质的机械迁移。该地区不同粒级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变化趋势一致,含量衰减迅速且在细粒级富集,并主要为硫化物相。研究结果说明,在该地区常规水系碎屑沉积物测量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由于草甸发育,颗粒物质迁移受到抑止,水系碎屑沉积物仅出现在2~3级水系。因此,在普查阶段可能会漏掉许多矿化信息;由于受其分布所限,详查阶段无法保证采集到真正的水系沉积物,只能用坡积物代替,导致采样介质不统一。 相似文献
11.
北祁连造山带肃南地区是阴沟群的典型分布区,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硅质岩、变质泥岩及砂岩组成。本文对阴沟群上部2件粗砂岩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年龄的测定,分别获得最小谐和年龄(425±2)Ma、(425±5)Ma,代表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早—中志留世,说明肃南地区原划为早奥陶世的阴沟群可能存在不同时代的物质组成,其形成时代需要进一步的厘定。碎屑锆石谐和年龄分布特征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中祁连地块(800~1000 Ma、1600~1800 Ma),其次来自北祁连岛弧和同碰撞/碰撞后花岗岩(425~510 Ma),而源自北部华北板块的沉积物(老于1800 Ma的锆石)则极少。 相似文献
12.
北祁连肃南一带奥陶纪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多岛洋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北祁连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 是柴达木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的加里东造山带.北祁连肃南百泉门—边马沟位于北祁连西段, 跨奥陶纪弧后盆地、岛弧、海沟俯冲杂岩等构造带和百泉门—九个泉、大岔大坂、边马沟3个蛇绿岩带.北祁连肃南一带奥陶系主要分布阴沟组地层, 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硅质岩、大理岩、变质泥岩(板岩或片岩) 及砂岩.硅质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边马沟与大洋俯冲蛇绿杂岩共生的硅质岩、大岔大坂与岛弧蛇绿岩共生的硅质岩及九个泉、百泉门与弧后蛇绿岩共生的硅质岩均形成于大陆边缘盆地的构造背景, 但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反映其受陆源影响不明显, 为远离陆源的深水盆地沉积.推测北祁连奥陶纪处于多岛洋的构造背景, 北祁连奥陶纪存在宽阔、多岛的古洋盆. 相似文献
13.
北祁连永登县石灰沟作为奥陶纪中堡群命名地,历来是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依据实测地层剖面,石灰沟奥陶纪中堡群可以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以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上段以出现大量碳酸盐岩、硅质岩、粉砂岩,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为特征。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堡群上段发育多层硅质岩,其层内发育强烈的构造变形。经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沉积相、火山喷发相、变形特征及空间组合关系研究,认为该套特殊的沉积层系为典型的滑塌堆积。根据滑塌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及火山-沉积相序等分析,初步判断其形成于靠近岛弧的深水盆地环境,具多岛洋构造背景。这将为恢复和建立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提供可靠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沟-弧-盆体系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沉积学佐证。 相似文献
14.
15.
传统认为志留系巴龙贡噶尔组广泛分布于南祁连地区,近年来在其中解体出了新元古代拐杖山岩群,对其开展锆石年龄研究对了解该地层的沉积时代、物源性质以及与邻近板块的亲缘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党河南山地区拐杖山组岩群中的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和石英片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并讨论其地质意义。实验结果表明:由下及上碎屑锆石样品的U-Pb测年的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794Ma、-746Ma和-713Ma,表明该变质地层至少沉积于-794Ma之后,在-740Ma时期伴有火山活动,并且部分地层可能沉积于-713Ma以后,时代应划归为新元古代。样品碎屑锆石以867-700Ma年龄区间最为集中,表明全吉地块与中祁连地块的基底岩系可能作为源区为拐杖山岩群提供了碎屑物质,同时响应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通过与全吉地块、中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华北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以及扬子板块的碎屑锆石频谱对比,南祁连地区与其周缘地块以及扬子板块在元古宙时期显示了较好的亲缘关系,但其物源主要来自全吉地块与中祁连地块,而与扬子地块关联较小。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山西段螯油沟蛇绿岩SHRIMP分析结果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通过对北祁连山西段熬油蛇绿岩中辉绿岩岩墙的锆石SHRIMP法年龄 的测定,确定出熬油的沟蛇绿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约1777Ma),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蛇绿岩。该年龄测定的结果还暗示了本区在1466Ma和507Ma各有一次地质事件,前者可能代表了中元古代早期的洋盆闭合的下限年龄,后者代表一次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事件,并且本区可能还存在未出露的新太古结晶基底(2561Ma)。 相似文献
17.
北祁连黑石山地区的基性—酸性火山岩中,从南向北依次产出郝泉沟、白马洼、黑石山沟、放符崖等花岗岩体,其中在郝泉沟斜长花岗岩体中发现了郝泉沟金矿床。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获得白马洼英云闪长岩和郝泉沟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0.2±2.4)Ma和(431.8±2.4)Ma,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末—早志留世;同时测定白马洼花岗岩体的全岩Rb-Sr和Sm-Nd同位素组成,计算的(87Sr/86Sr)i值为0.70535,εNd(t)值为1.11,推断其源于增厚的下地壳。本次研究表明,在早古生代晚期,随着祁连洋盆闭合,中祁连地块与北祁连奥陶纪岛弧发生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引起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重熔,黑石山地区的花岗岩体形成于这一背景下。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奥陶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地区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硅质岩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下奥陶统硅质岩为生物化学作用成因,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深海环境;中、上奥陶统下部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显示热液成因,沉积于洋脊环境;中、上奥陶统上部硅质岩指示生物化学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上述特征表明老虎山地区在早奥陶世为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所含硅质岩和陆缘碎屑岩为大陆斜坡相浊流沉积。中、晚奥陶世柴达木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在弧后产生离散型活动大陆边缘,形成弧后盆地,硅质岩及其共生的枕状玄武岩和浊积岩应属于扩张弧后盆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Volcan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during Ordovician Peri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i Shaocong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Deng Jinfu Zhao Hailing Department of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1998,9(1)
INTRODUCTIONTheOrdovicianmarinevolcanicrocksinthenorthQilianhavebeenrepeatedlydiscussedforalongtimeandbeencon-sideredadistin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