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齐-苏门答腊2004年地震很强地激发了地球自由振荡。完全分裂的振幅提供了地震震源的有用信息。特别是分裂的单峰相位约束了持续时间、破裂长度和平均破裂速度。为约束震源的时空有限性,我们分析了地球的某些极慢自由振荡(0S2,0S3,0S0和1S0)的初始相位。我们使用了几个世界范围的地球物理台网的宽频带地震仪垂直记录和超导重力仪数据。估计的该地震的破裂长度约为1220km,震源持续时间约为500s,平均破裂速度为2·4km/s。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6.5×1022N.M),这相当于矩震级为9.15。由于破裂的持续时间达600S,故断层破裂模型足以描述地震的观测结果,但却低估了大地测量位移,这些位移表明在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下面发生了缓慢的断层运动。  相似文献   

3.
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级地震的破裂过程持续了大约500秒,这一时间几乎是一般情况下用于计算远震辐射能量的P到时和PP到时之间时间窗长度的两倍。为了测量整个地震所辐射的P波,我们将时间窗扩展为从P波到时到S波到时,并用扩展窗对震中距大于60°的台站的地震记录进行分析。这些持续时间8~10分钟的窗内包含了PP,PPP,ScP震相和其他一些多次反射震相。为了测量包含这些附加震相的影响,我们计算了由扩展窗(P波到时和S波到时之间)得到的震源谱和由标准窗(P波到时和PP波到时之间)得到的震源谱的比值。对扩展窗的分析是在假设它只包含P-pP-sP波群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分析了发生在MW9.1级主震附近具有相似深度和震源机制的4个相对较小的地震事件。这些地震的震级范围从2005年1月9日的MW6.0级余震到震中位于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南部的2005年3月28日MW8.6级的尼亚斯地震。将得到的这4个地震事件的震源谱比值取平均,就得到扩展窗的频变算子。然后对扩展窗得到的2004年12月26日主震的震源谱进行校正,就得到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整个破裂过程(~600秒)的完整的或校正的震源谱。我们计算的地震辐射总能量为1.4×1017J。经过对整个地震的校正震源谱与破裂过程的前~250秒的震源谱(由标准远震窗得到)比较,我们发现主震破裂过程的前半部分辐射的地震波能量多于破裂过程后半部分辐射能量,尤其对于周期从3秒到40秒的地震波,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C.  J.  Ammon  C.  Ji  H.  K.  Thio  D.  Robinson  S.  Ni  V.  Hjorleifsdottir  H.  Kanamori  T.  Lay  S.  Das  D.  Helmberger  G.  Ichinose  J.  Rolet  D.  Wald  黄建平 《世界地震译丛》2005,(6):15-23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是缓慢地发生的,在初始的40~60s内,滑动和破裂速度均很小。尔后破裂以约2.5km/s的速度沿着安达曼海槽向北北西方向延伸达1200~1300km。沿苏门答腊西北部和尼科巴群岛南部的近海板块边界600km长的段上,最大的位移达约15m。而在余震区北部400~500km区域滑动量则很小,但在该地区地震频带的时间尺度以外至少可能已经发生了某些滑动。  相似文献   

5.
T.  Lay  H.  Kanamori  C.  J.  Ammon  M.  Nettles  S.  N.  Ward  R.  C.  Aster  S.  L.  Beck  S.  L.  Bilek  M.  R.  Brudzinski  R.  Butler  H.  R.  DeShon  G.  Ekstrǒm  K.  Satake  S.  Sipkin  石玉涛 《世界地震译丛》2005,(6):5-14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Mw=9.1~9.3级)和2005年3月28日(Mw=8.6级)的地震是过去40年中最大的两次地震,它们在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部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裂开一条长达1600km的断层。其中第一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吞噬了28.3万多人的性命。苏门答腊岛班达亚奇附近的断层滑动了15m,但是在其北边,沿着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断层快速滑动的距离则小了很多。海啸和测地学的观测表明,在50min或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北部的断层发生了更多的缓慢滑动。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是否影响了地球自转,答案是肯定的:是。但还有,对于任何地震,不拘其大小,对于涉及质量移动的任何世界性事件,从大气层和海洋的季节性变化到冰川融化和热带风暴,直至汽车在城里头转悠,都会影响地球自转。为了理解这一点只需要用到角动量守恒,然后将其应用于地球系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的宽频带地震图。目的是通过不同频率成分的子事件的发生时间了解断层的破裂过程。具体分析的是由相应宽频带地震记录得到的P波的时频地震图。分析结果说明,在S波到达前的时窗内发生了最大辐射强度的相应频率低于1 Hz的15次较大子事件,但在同样的时窗内,还发生了最大辐射强度的频...  相似文献   

8.
姚孝新 《地球物理学报》1976,19(02):118-124
设计了一个二维脆性玻璃板的破裂模拟实验,以研究脆性介质的破裂传播过程。从实验中,发现破裂的传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破裂速度极缓慢的蠕裂,另一种是破裂速度极快的崩裂,它们之间相差7个数量级。 联系实验中的破裂现象和地震及崩塌现象,认为:在地震破裂过程中,尤其前、主震之间,很可能存在蠕裂过程;在大规模崩塌之前,也可能存在蠕裂过程。  相似文献   

9.
破裂速度和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个二维脆性玻璃板的破裂模拟实验,以研究脆性介质的破裂传播过程。从实验中,发现破裂的传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破裂速度极缓慢的蠕裂,另一种是破裂速度极快的崩裂,它们之间相差7个数量级。 联系实验中的破裂现象和地震及崩塌现象,认为:在地震破裂过程中,尤其前、主震之间,很可能存在蠕裂过程;在大规模崩塌之前,也可能存在蠕裂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反演了 2 0 0 0年 6月 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 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从P波和S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方向性效应都清楚地表明 :走向为 199°的节面为断层面 ,地震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单侧破裂。这次地震破裂持续了约 16s。破裂区长约 95km ,宽约 6 0km ,平均静态位错约 11m ,最大静态位错达2 7m。平均静态应力降约为 90MPa ,最大静态应力降达 2 2 0MPa。  相似文献   

11.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破裂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基准台基式仪P波记录,利用终止相和地震波谱综合研究了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6.4级地震的震源过程,并求出相应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东50°走向,它朝北东方向单侧破裂,破裂长度为20公里,平均破裂速度为1.83公里/秒。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损失惨重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是已经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之一。这种地震的破坏程度取决于断层滑动的范围和大小。在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后几小时得到的最初可靠的矩震级估计(Dziewonski and Woodhouse,1983)值为9.0级,但是,最近的长周期简正模式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和理论研究表明,地震之前会出现一个渐进性的滑动不稳定阶段,在此期间,断层缓慢滑动,而后突然加速并最终导致动态破裂.本文中,我们报道了迄今记录最为完整的大地震之一,即1999年土耳其Izmit Mw7.6地震之前出现了持续时间很久的源自震源的地震信号.这种信号包含一连串的地震破裂,破裂随时间和低频地震噪声的增加而加...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地震前收到特大临震信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9级大地震.震前于2004年12月19日3点22分,中国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收到声压为16.8Pa的特大次声异常信号.为了预测将发生地震的震级,对比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青海Ms8.1级地震前收到声压为12.88Pa的次声波异常信号.为此做出临震预测:2004年12月19日至28日在全球范围内将发生大于Ms8.1级地震甚至会发生大于Ms8.5级地震.  相似文献   

18.
文中对2018年12月1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MW7. 0地震开展了震源参数以及破裂过程的反演研究,并综合研究结果探讨了此次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为拉张型正断地震,矩心相对于初始震中位置向NE偏移约10km。破裂过程反演的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长30km、宽20km的区域内,最大滑移量达3. 6m。此外,破裂并非简单地以震源为中心对称分布。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和余震分布均呈NE向延伸的趋势,发震断层的西南段则出现地震空区,由此可初步判断该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俯冲碰撞带后缘的弧后拉张环境中的典型正断型地震事件。由于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向N俯冲的过程中受高温高压作用影响,造成太平洋板片的俯冲角度变陡、向后弯曲变形,由此在碰撞带的后缘形成拉张环境,造成此次阿拉斯加MW7. 0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陈学忠  吕坚  王慧敏 《地震》2008,28(1):100-106
利用江西南昌遥测台网和临时台网资料,借助于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该序列的破裂过程。这次地震的余震震中呈线性分布,约沿北西37°,与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主震震源机制解中的N35°W节面和北西向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该断裂的东南端。这次地震破裂扩展过程主要发生在2005年11月30日19时前,其后平稳。主震发生在余震分布区的西北端部,似乎表明本次地震为单侧破裂,破裂向东南方向扩展。震后4小时内震源深度由浅到深变化,之后逐渐稳定在15 km左右。破裂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主震到2005年11月26日16时22分0.8秒,破裂尺度为13.8 km,历时约7.54小时,平均破裂速度约为50.8 cm/s;第2个阶段是从2005年11月29日11时35分21.7秒到2005年11月30日19时57分58秒,破裂尺度为17.9 km,历时约32.4小时,平均破裂速度约为15.4 cm/s。整个破裂过程扩展了31.7 km,平均破裂速度约为22 cm/s,前一阶段速度明显高于后一阶段,破裂是减速的。  相似文献   

20.
使用正演点源求和技术对大地观测台网记录到的1992年6月28日兰德斯地震的位移地震图进行了决定性的模拟。虽然数据组是稀少的,但仍能有力地确定主要的破裂裂参数。例如,总滑动分布、破裂速度、上升时间和总的震源持续时间。如能得到本区合适的格林函数表,则本比较简单的方法于大震后的快速跟踪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