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西宁武煤田大同组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宁武煤田大同组植物化石笔者鉴定计21属41种,以真蕨类,银杏类为主,有节类,柏柏类次之,苏铁类稀少。该植物群可归于北方普遍发育的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并可与大同煤田的大同组、北京西山门头沟群、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及表海大煤沟组所含植物各对比,时代属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2.
陈曜岑  黄风鸣 《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5):《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5期-55-61.5页-《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5期-55-61.5页
介绍了利用不同的测井曲线并综台地质、钻探资科分析研究了白坪井田山西组的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并总结出主要煤层厚度与其底扳砂体厚度的负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煤层下部的亚环境对其煤层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临淄区山西组含煤岩系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古生物、结构、构造、砂体和垂直层序特征,分析了其沉积环境和成煤作用的有利部位。为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沉积环境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根据Cathaysiopleris whitei与Gigantonoclea lagrelii在陕渑煤田山西组上部的大量出现,指出其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早期—晚期,相当太原附近山西组上部及下石盒子组的下部,具有穿时性。  相似文献   

6.
4号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在朔南详查区平均厚度为4.47m,可采系数100%,储量占详查区总储量的20%,而且煤层厚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通过研究4号煤层变化控制因素,分析4号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性,对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永胜 《中国地质》2001,28(11):36-37
宁武—静乐盆地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处于芦芽山与云中山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一自北东向南西掀斜的复向斜。核部由侏罗系构成,两翼地层产状较陡,依次由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等组成,局部地段出露太古宙变质岩系。永定庄组是1979年山西省地层表编写组从大同煤田原怀仁群中划分出来的,为以灰、紫、黄等杂色的河湖相碎屑岩为主(不含煤)的地层,上覆大同组以底部砂岩为界,与其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下与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叠系不同层位呈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接触,时代属早侏罗世。前人均认为本区侏罗系仅为中…  相似文献   

8.
古泥炭形成时期沉积环境对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煤相和相关地球化学参数是指示古泥炭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以宁武煤田平朔矿区东露天煤矿11#煤层为例,利用煤相参数、地球化学参数和矿物学特征对东露天11#煤层的古泥炭沉积环境进行了重建,并探讨了沉积环境对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东露天煤矿11#煤层煤相类型包括障壁岛潟湖低位沼泽相、下三角洲平原低位沼泽相和上三角洲平原低位沼泽相3种类型,受海侵影响,沼泽水体pH、古盐度、氧化还原状态和水动力条件呈现动荡变化; (2)11#煤层中元素Li(平均133.50 μg/g)、Zr(平均198.12 μg/g)和Pb(平均60.76 μg/g)含量远高于世界硬煤; (3)微量元素在11#煤层剖面中表现为2种不同的组合,即Li-Zr-Nb-Ta-Hf组合和Pb-Cu-Ga-Ge-Tl-REY组合,前者主要在DLT-11-2、DLT-11-6和DLT-11-10这3个层位富集,这些层位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为海水(咸水)、酸性、缺氧—还原、水动力较强、硫含量相对较低的障壁岛—潟湖低位沼泽相,而后者主要在DLT-11-0、DLT-11-4和DLT-11-8这3个层位富集,沉积环境也相似,为海水(咸水)、碱性、氧化或缺氧、水动力较弱、硫含量相对较高的下三角洲平原低位沼泽相。该成果将为含煤盆地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豫东永城煤田山西组二2煤形成条件与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二_2煤是在海湾—碎屑潮坪沉积体系与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二_2煤分布稳定、厚度较大,灰分与硫分含量低,其厚度与直接顶底板泥岩厚度及底板砂岩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结合大量钻孔岩心、测井、井田地震资料,按照基准面旋回理论原理对大同煤田石炭系太原组含煤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与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将太原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了不同中期基准面旋回沉积相序、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及其煤层聚集的控制因素,明确了中期旋回地层格架内砂体与煤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响应特征。研究认为弱伸展、缓慢沉降的古构造背景以及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是太原组成煤的基础条件,中期基准面变化及所处的位置是聚煤的主控因素,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晚期,易发育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主力可采煤层;上升早中期或下降中晚期,多发育中薄层炭质泥岩与薄层煤层,煤层多零星分布,横向连续性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山西宁武地区高山湖泊湖相沉积地层的浅井挖掘,在天池湖泊群一带发现了厚度大于6m的以草炭、泥炭、粘土及砂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根据实测的干海、天池和琵琶海3条剖面,将分布于高山湖盆区内的湖相地层划分为12层,层序地层显示出以干海为代表的古湖泊由浅湖→滨湖→沼泽的演化趋势。湖相沉积的14C法测年结果为10950~260aBP,ESR法年龄测定结果为(9±3~8±1)ka,这表明高山湖盆内湖相沉积的形成时代为全新世。根据沉积相、岩相组合等特征,结合同位素测年、孢粉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首次建立了山西宁武地区高山湖泊全新世湖相沉积地层序列,并将该套地层命名为干海组。  相似文献   

12.
山西宁武贾家窑隆起-挠褶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兆琪  王权  刘成如 《江苏地质》2011,35(4):349-353
山西宁武贾家窑隆起-挠褶构造带呈北东向展布,长约18km,宽约5km。形成于燕山期运动末期。属于大同口泉山隆升-挠褶构造带的南延部分。构造带中心是隆起,一侧是断层,另一侧是挠褶。而且马家沟组灰岩折叠成轴面近水平的尖棱S褶皱。它是挠褶构造带边部的重力构造。形成该类构造的本质是大陆隆起,大陆隆起的核心是垂向作用力在起主导作用,而非水平挤压。水平挤压形成推土机推土式构造。无论垂直隆升还是水平挤压,所形成的构造均是A型构造或AB型构造。  相似文献   

13.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煤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瓶颈之一。以宁武盆地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钻孔资料、TOC、XRD、扫描电镜、压汞及低温液氮测试,划分泥页岩发育层段,分析煤系页岩TOC、矿物成分、孔隙度、孔容、比表面积参数宏观非均质性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探讨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平均厚度分别为32.77m和67.68m,可划分为5个层段和4种暗色泥页岩类型,黑色页岩具有TOC、孔隙度、水敏性中等,脆性高特点,是最利于开发的优质储层段;微孔主要受黏土矿物含量影响,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时,微孔与TOC呈现正相关;煤系泥页岩宏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和构造影响,微观非均质性受成岩演化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优选煤系页岩气优质储层段和压裂工艺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西大同煤田石炭系口泉、吴家窑剖面砂体古流向分析,采用Gazzi-Dickinson计点法对两条实测剖面上40个砂岩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统计,并应用Dickinson的Q-F-L和Qm-F-Lt三角图解对统计结果作了相应分析。认为上石炭统本溪组母岩源区以克拉通内陆型为主,母岩为沉积岩;上石炭统太原组母岩源区以再旋回造山带型为主,母岩区以沉积岩分布为主,并分布少量变质岩和岩浆岩岩体;山西大同煤田石炭系物源区为北侧的阴山隆起造山带,属陆内隆升构造带的构造背景。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阴山古陆"并不是自元古代以来就长期隆升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5.
对汝箕沟煤田含煤地层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的3个岩石地层单位(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用于鄂尔多斯西缘的侏罗系.新的研究表明,像汝箕沟盆地这样一些鄂尔多斯西缘的小型聚煤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是分离的.因此建议将汝箕沟盆地的侏罗系自下而上称作汝箕沟组、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它们分别由汝箕沟煤系、缺台沟系和木葫芦系沿革而来,且其均属于中侏罗统地层.其中汝箕沟组为含煤地层,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不含煤或前者含煤线.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峰峰煤田山西组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将山西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根据沉积环境的演化,分析了其对成煤作用的影响,认为区内山西组为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体系中的聚煤作用较强,尤其是分流间洼地持续发展的部位形成了较厚煤层,由于分流河道的迁移作用,煤层分叉现象,而且成煤后遭河道冲刷导致变薄或缺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东肥城煤田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牙形刺化石6属14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牙形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组合:Ⅱ.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组合和Ⅰ.Streptognathodus parvus-Idiognothodus magnific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牙形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和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本区C—P界线应在四灰之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