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学前缘》2017,(1):52-64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四川、重庆、云南、辽西和新疆等三叠纪—白垩纪化石产地和层位陆续发现了一批木化石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的多样性的认识,并在利用木化石揭示三叠纪至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特征和变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中重点介绍在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辽西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木化石新发现并分析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揭示上述化石所反映的气候降温事件、古气候波动及其与带毛恐龙出现的关系等。通过对中生代木化石多样性演化、时空分布模式以及木材生长轮解剖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气候整体特征,并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剖面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层序齐,露头良好,作者对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粘土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第四纪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演变,取得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评介了湖北省第四纪磁性地层、年代地层研究、古气候环境再造、沉积环境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内所述的第四纪时间容量为2.48Ma。  相似文献   

4.
耿安松 《地球化学》1995,24(3):308-309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耿安松(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从沉积(无机)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许多成果。与之相比,从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第四纪古气...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第四纪湖相介形虫化石种属组合在环境重建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问题,讨论了今后发展的趋势.湖泊沉积物介形类种属组合正逐渐成为古环境重建研究的常规微体生物学指标,过去几十年来国际国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种属组合与环境参数的定量化研究成为主要趋势.化石壳体样品处理、埋藏条件评价等是提取种属组合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规范化.现生种的个体与群落生态信息定量观测、调查研究是利用现代类比法(MAT)定量重建古环境的基础,也是我国介形类化石组合与环境重建中应该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北省康保县毛不拉、张纪村、土城子及沽源县小石门沟一带,含煤地层的古气候环境、岩性组合、岩相、含煤特征、动植物化石数量、化石组合等分析,认为该含煤地层的时代属中侏罗世早期,其应与下花园组对比。  相似文献   

7.
从泥河湾层花粉分析谈南沟冷期等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下限问题是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故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分布在大同、阳原等盆地的泥河湾层,沉积厚,又有玄武岩穿插其间,剖面出露和接触关系清楚,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并有人类化石与石器,是罕见的第四纪典型剖面。近年来,我们对该区泥河湾层进行了花粉分析,现就其古植被、古气候和地层等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洛塔岩溶山区第四纪堆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洛塔岩溶山区的第四纪堆积物分布虽不普遍,但由于它作为第四纪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产物,包含着本身形成条件和环境的信息,因此分析第四纪堆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元素迁移和富集的规律,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该区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同时也是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和发育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就有关资料对洛塔岩溶山区第四纪以来地球化学环境特征作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希霍芬与黄土的风成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2005,25(4):438-442
第四纪古气候重建在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陆相黄土地层,特别是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以及对深海沉积氧同位素的研究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基础上,建立起260万年来地球轨道尺度的古气候变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些进展都是在黄土风成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地层学、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进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解决了黄土的风成成因,才可能将堆积于各地的黄土,通过搬运粉尘的风力系统与区域、甚至全球的古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文章回忆了黄土的早期研究历史,回顾了黄土风成成因的奠基人李希霍芬教授在黄土成因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后黄土成因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第四纪孢粉分析的时间序列与空间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卓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3):300-305
论述了第四纪孢粉时间序列和孢粉空间模型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代表性,同时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定量恢复古气候已成为目前第四纪孢粉时间序列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各种尺度的第四纪孢粉空间模型图可以反映植被对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响应。根据孢粉数据与气候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还可换算成古气候图。此外,在全球气候模拟和植被模拟中,孢粉数据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1.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海相生物等化石数量统计,以天津马棚口海岸带BQ1孔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对古气候、古事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岩芯编录,在岩性层中划分出4个海相层、5个过渡层、9个海面波动。结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的贝壳堤和牡蛎礁,利用其大量的测年资料,重现了6道海岸线;根据海相化石个体统计数,画出全新世气候演化曲线,与孢粉和物候所画的古气候演化曲线大体一致。研究历代海陆变迁,必然涉及到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西汉大海侵等问题,谭其骧(1965)圈定的大海侵范围、海岸线分布以及考古结果几乎都能联系在一起,因此,大海侵之谜终于尘埃落定。考古界对河北平原自东汉—金的空白也有了初步答案,同时,发现中国朝代兴衰与气候冷暖有明显的对应,从而建立了气候分期。  相似文献   

12.
古被子植物学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概括介绍了北美古被子植物系统学、古生态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突出的成果.在系统学领域中,叶结构的分类思想,各种不同的标本处理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化石鉴定的精确程度;对演化和植被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被子植物个体生态的复原和群落的重建,一直是被子植物古生态研究的重点.利用植物化石指示古气候,以及植物化石埋藏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还预测了该学科在90年代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最近开会专门讨论有关参加一九八二年八月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第四纪大会的筹备事宜。这届会议正逢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建立五十周年。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包括六个方面:(1)第四纪地层;(2)第四纪沉积的岩性与成因;(3)第四纪的动植物化石;(4)第四纪古地理;(5)史前人类与史前文化;(6)第四纪沉积的自然  相似文献   

14.
应用自然伽玛测井(GR)曲线反演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方法在国际上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进展,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应用其反演2.85Ma B.P来的古气候变化也取得了成功。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冷科1井和雨33井自然伽玛曲线并结合孢粉等地质资料进行了古气候与沉积环境分析,证明GR曲线是有价值的古气候研究参数。GR值的大小及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和沉积水体的深浅变化均有内在联系,GR曲线振幅与频率的变化快慢反映出沉积环境动荡与稳定的相对特征,据此对两口井的沉积环境演变作了具体分析。结合古气候与沉积环境综合分析,GR曲线的异常波动还具有特殊的指相意义。GR值增大-古气候加湿-沉积水体加深的同步表现特征是一般性规律,构造-古地理背景的变动可改变这一对应关系,因而提供了研究古地理演变的信息,进一步丰富了GR曲线研究的地质涵义。说明在侏罗纪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上,GR曲线是一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内蒙古二连盆地西南部第四纪地层剖面进行系统测制,结合古生物化石建立起该区第四纪以来相对完整的地层层序,并对剖面上所采集的粘土矿物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根据样品中的粘上矿物成分、质量分数对本区古气候演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中期沉积物中,大量出现高质量分数的伊蒙混层和蒙脱石,反映季节性冷...  相似文献   

16.
萨拉乌苏组的沉积环境及地层划分问题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宝印 《地质科学》1978,13(3):220-234
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萨拉乌苏河两岸广泛出露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自其中发现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以来,便成为华北晚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命名为萨拉乌苏组。但以前多偏重于化石和石器的研究,并将这套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笼统地划为晚更新世。这种情况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产和科研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从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古气候等不同角度对该地层做进一步的详细划分。作者曾有机会参加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质调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兴文  胡义  唐力  郭岐明 《贵州地质》2021,38(1):29-34, 70
本文对汉中天坑群天星岩竖井中发现的剑齿象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形态特征对比认为其可归为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化石是由地表流水将剑齿象遗骸分解后的骨骼带入竖井中而形成的。综合对东方剑齿象的生存时代、化石赋存层位的岩性特征和时代以及天星岩竖井的形成时代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认为天星岩竖井中东方剑齿象化石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天星岩竖井中东方剑齿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中天坑群地区岩溶地貌的形成时代、第四纪时期古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在萨拉乌苏河地区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以往都把重点放在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考古、古人类、古生物和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对于在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探讨不多。  相似文献   

19.
《地学前缘》2017,(1):229-241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地质历史时期(包括第四纪和"深时")的古气候研究可为了解现代气候变化提供借鉴,大陆科学钻探成为开展此研究的重要手段。文中对大陆科学钻探开展古气候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获取连续沉积记录是大陆科学钻探的最大优势,地质学家通过对岩心建立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框架和应用多种古气候替代性指标,重建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陆地古气候变化,发现并精确厘定陆地古气候-古环境快速变化事件,进而通过精细对比陆地-海洋古气候记录,揭示气候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将加深人类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并为未来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见,大陆科学钻探将成为古气候研究的一种常用手段,在未来的古气候研究领域,特别是"深时"温室气候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内陆第四纪陆相地层沉积类型多种多样, 有黄土、冰债、河湖相沉积、冲积及洪积。有许多地层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在某些地层中也曾发现过人类化石及石器等。我国北方沿海第四纪海陆交互层比较发育, 对于研究沿海的海陆变迁, 古海岸线的变化意义也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