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近52年(1961―2012)广东86个气象站的月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广东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广东冬季气温EOF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高达91.2%,全省一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近52年来广东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15.9℃)、最低出现在1967年(11.5℃);1961―2012年,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为14.0℃。近52年来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以0.26℃/10 a的速率明显上升,但增温速率低于全国平均的冬季增温速率,并在1989年发生升温的突变。广东冬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偏高。广东冬季增温趋势最显著的地区是珠江口和粤东南,最大出现在深圳和潮州,增温速率达到0.47℃/10 a。广东冬季气温趋势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特别是与我国东南部地区。广东冷冬年的前后期气温都是以偏低为主,而暖冬年的前期--夏季、秋季气温以正常为主,后期以正常到偏高为主,广东冬季气温与前期11月气温相关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镇国 《热带地理》1999,19(1):94-96
《广东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全省13个有关单位共78位科技人员参加,历时4年,对广东海平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下列的新进展。140年来广东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25mm/a关于广东数十年来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前人至少有32...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率分别为2.1 mm/a、2.5 mm/a和3.2 mm/a,存在加速上升的趋势,并与全球大体呈准同步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平面出现突变上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黎明  陈创买 《热带地理》1996,16(2):136-144
本文以广东省47个测站近40年来5-9月降水量,平均气温,总日照时数和一些主要农作物农年单产量资料为基础,用主分量分析,周期回归等方法、分析广东全省性的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些主要农作物农年单产的变化规律;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东全省性气候变化与同期及后期主要农作物单产量间的关系并作了预报。  相似文献   

5.
宗教传播必须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来实现.来华基督教新教首传广东,不但与广东远离中原、面向海洋的特殊地理区位,自然交通路径发达和湿热气候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广东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繁荣的商贾文化、华侨文化、天主教文化,以及与港澳的近邻关系和发达的城镇经济等社会环境,也为新教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然而,新教在传播扩散过程中也对广东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表明,基督教新教与广东地域环境的关系并非仅体现为单向的环境决定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赵焕庭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华南河口海岸和珊瑚礁研究,也从事过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他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中科院广州分院优秀导师奖,是广东省科协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合编的<20世纪广东科学技术全纪录>选录的近百年来广东省400多名重要的科技人物之一,同时也被收入广东科技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星光灿烂--广东科技人物(三)>书中.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广东地区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广东旱涝及冻灾史料的整理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波谱分析等方法对历史时期广东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与厄尔尼诺事件、太阳活动的可能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认为:1)从历史时期看,广东的湿润指数与其旱涝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寒冷指数越高(气温越低),旱涝灾害的发生越频繁。2)厄尔尼诺事件对广东整体旱涝灾害影响不大。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指标序列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周期。结合已有的研究认为,太阳辐射对气候的驱动可能是产生上述相同或相似周期的根本原因。4)对湿润指数的多尺度分析表明,自2000(±5)年广东地区开始进入偏旱期,偏旱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5)年。从120 a尺度看,本世纪广东将处于偏涝阶段,预计2040(±5)年后将有较大强度的偏涝期出现,而且在未来几十甚至百年内旱涝变化幅度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自1979年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出现了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考察广东经济的发展情况,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行测度.发现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经济结构的显著性,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与珠三角相比差距也较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转换的不同步,最后在对广东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和原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许桂灵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2006,26(4):384-388,394
在以近代产业和公民思想的区域集聚为特征的城市型政区理论诠释基础上,阐述1925年广东省江门设市的历史地理基础,包括明清以来潭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活跃,海关设置、铁路兴修、侨资投入,近代产业兴起等,由此改变近代广东政治地图,并产生强化江门城市近代治理形式,采用西式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形成经济生长极,带动区域发展等多种效应,是近现代广东政区建置史上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10.
广东城市化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朱竑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01,21(1):17-31
在阐述广东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广东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有明显阶段性、地区发展不均衡、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及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等特征,并探讨了广东城市化模式的选择,指出广东城市化应该根据广东发展的实际和各地差异,走一条大、中、小城市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1981-2010年西藏霜冻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西藏38 个气象站点1981-2010 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 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霜冻日数的年际、年代际、异常、突变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霜冻日数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3~14.6 d/10a(37个站P < 0.0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霜冻日数减幅在增大。在10a 年际变化尺度上,大部分站点霜冻日数20 世纪80 年代为正距平、21 世纪初为负距平;90 年代霜冻日数以正距平居多。有8 个站点霜冻日数存在突变点,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以1997 年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数为0~3 次,多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特少霜冻日数频数介于0~4 次,以21 世纪初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不密切,而特少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东省47个测站近40年来6~9月降水量、平均气温、总日照时数和一些主要农作物逐年单产量资料为基础,用主分量分析、周期回归等方法,分析广东全省性的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些主要农作物逐年单产的变化规律.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东全省性气候变化与同期及后期(1~3年)主要农作物单产量间的关系并作了预报.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方法,统计昆明太华山近66年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归纳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太华山近66年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99~2004年之间发生了突变。年平均气温显著偏冷的年份集中在1980年前,显著偏暖的年份集中在2010年后。分析出年平均气温有16年左右的周期,还有7~8年和3~4年的小尺度准周期变化。年降水量线性倾向率为-3.1349 mm/年,呈递减趋势。1954~2019年年降水量累计距平曲线总体呈双峰波动状态。年降水量存在14年的周期最显著,还存在6~7年和3年的小尺度准周期变化。2017~2019年的年降水量震荡周期等值线在6~7年和3年为负值,而且均未闭合,因此,可大概预测未来2年内昆明年降水量持续偏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空中可降水量的年内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NCAR/NCEP资料,通过引进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对西北上空大气可降水量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西北上空大气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最主要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北地区上空大气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近45年来主要表现为2~4年、6~8年的高频振荡;西北上空大气可降水量集中度异常强弱年其水汽输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集中度异常强年,西北东南部西南季风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强,其余区域西风带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强,由于充足的水汽供应使得整个西北地区上空大气可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张宏芳  潘留杰  卢珊  高红燕 《中国沙漠》2015,35(6):1674-1682
利用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最新发布的1901-2012年的月平均气候资料,分析陕西近百年降水、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降水南北差异较大,陕南降水多且年际变化最大,西安为年际变化的第二高值中心。(2)陕西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周期,20世纪40年代之前降水变化较平缓,40年代后降水变化幅度变大,异常偏多或偏少的年份较多。(3)降水的EOF1表现为整体的正异常,体现了陕西年平均降水的一致变化,EOF2主要表现为陕西南部和陕西东北部的反相位振荡,且具有显著年际变化周期。(4)陕西气温近112年有两个偏冷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和50年代到90年中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和90年代后期以来为偏暖期。与全国气温变化不同,第二个暖期是从90年代开始迅速升温,滞后于全国气温变化,且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90年代而不是40年代。(5)气温的第一模态解释了总模态的88.4%,且表现为陕西一致的正异常,表明陕西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的一致性,Morlet小波分析显示其有2~4年的周期震荡和16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6.
Flooding 1990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as it concern of global warm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IntroductionFloods occurring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Changjiang River) valley make up about 35.8 % of the floods over China[1]. Most noteworthily, a series of severe floods happened along the middle to lower Yangtze River and caused great damag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 flood of 1991 afflicted 0.98 million hectares of farmland and resulted in 1,200 loss of life. Severe flood occurred again over this region in 1996. An extremely destructive flood emerged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8, wh…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杜军  马玉才 《地理学报》2004,59(3):375-382
利用西藏1971~2000年月降水量、降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30年高原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4~66.6 mm/10a,而阿里地区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年降水日数变化阿里地区、林芝地区东部为负趋势,正趋势以那曲地区中西部、昌都地区北部最为明显。20世纪70年代高原西部为正距平、东部为负距平,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地区为负距平,20世纪90年代高原西部为负距平,东部为正距平。近30年来西藏高原平均年、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以19.9 mm/10a的速率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增幅较大,1992年以来春、夏季降水明显增加。阿里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年降水异常偏涝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和9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模拟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1  
应用生态系统机理性模型估算1981~199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NPP) 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NPP对年际间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81~1998年NPP总量波动于2.86~3.37 Gt C/yr之间,平均约为3.09 Gt C /yr ,单位NPP平均约为342 g C m2/yr。在研究时段内,NPP有缓慢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约为0.32%,NPP总量平均值从 1980年代 (1981~1989年) 的3.03 Gt C/yr上升到1990年代 (1990~1998年) 的3.14 Gt C/yr。在一些厄尔尼诺 (El Nino) 发生年,NPP有明显的下降,但由于地域差异和季风环流的影响,NPP同ENSO的关系还十分复杂。从全国来看,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1982年、1986年、1991年和1997年,NPP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在1993年和1994年两个厄尔尼诺发生年,NPP并没有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1994年NPP总量甚至比上一年增加了0.12Gt,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和降水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气温变暖对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中国西北西风带139个气象站1961—2006年历年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6 a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近46 a增温率为0.55 ℃/10a. 增温显著的地方是陕西西部、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青海中北部-塔里木盆地。仅青海的河南州局地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表明除青海高原局部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②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稳定性差,青海高原相对稳定。③冬季气温的演变在西风带一致性程度较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降温-升温转型,198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21世纪初略有回落;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的年际周期,在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上,气温趋势还处在偏高的位置。④冬季气温演变存在地域差异。一是蒙新区和陕甘宁青区南北变化相反;二是蒙陕甘宁区和青海新疆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高原区、北疆区和南疆区4个分区。冬季气温的转折高原区有异于其他区域,高原区单调增温,无明显转折,而其他区基本一致,在70年代初期转为上升,90年代中期转为下降阶段;冬季气温的突变也是高原区有异于其他区域,高原区1997年发生一次突变,而其他区域则一致为1986年突变。  相似文献   

20.
There were a series of severe floods along the middle to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angjiang River) in China during the 1990s. The extensive summer (June, July and August) precipitation is mostly responsible for the flooding.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revious 3 decades. The means for 1990-1999 is +87.62 mm above normal, marked the 1990s the wettest decade since the 1950s. Six stations with a time span of 1880-1999 a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century -long rainfall series. This series also shows that the 1990s is the wettest decade during the last 120 years. In the wettest 12 years, four occurred in the 1990s (1991,1996,1998 and 1999). Both global and China’s temperature show there is a relative lower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1960-1970s, and a rapid warming in the 1980-1990s. Comparisons of rainfall between 1960-1979 and 1980-1999 show there ar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cold period 1960-1979, the summer rainfall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3.8 % to 4.7 % below the normal, during the warm period 1980-1999, over 8.4 % to 18.2 % of summer rainfall occurs. Over the whole eastern China, the summer rainfall shows opposite spatial patterns from the 1960-1970s to 1980-1990s. The consistent trend toward more rainfall with global warming is also presented by the greenhouse scenario modeling. A millennial Drought/flood Index for the middle to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surplus summer rainfall in the 1990s is the severest during the past 150 years, it is not outstanding in the context of past millennium. Power spectra of the Drought/flood Index show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periods at 33.3 and 11.8 years. Thus, both the natural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nd the global warming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requent floods witness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