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0,自引:10,他引:110  
总结了近10余年对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大暖期千年尺度气候振荡,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气候变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ENSO事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东亚环流、旱涝、台风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等方面总结了ENSO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的观测结果和可能的物理机制,并讨论了与之有关的问题。通过总结和讨论期望对ENSO的影响及预报价值有一个总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8,自引:8,他引:50  
作者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现象为重点,系统地回顾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PDO时空结构方面,总结了PDO的基本观测事实,在PDO成因方面,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点出发比较了三类PDO形成机制的理论或假说,讨论了现有理论或假说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作者也简要介绍了东亚及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和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并讨论了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在PDO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通信基站的地理位子特殊性和设备重要性,防雷工程设计有其独特性.本文讨论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设计,根据目前通信基站的建设情况,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应用先进的技术和防雷理念,从防护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和地电压反击方面,提出合理化的设计要点,讨论了通信基站铁塔和机房的直击雷、天馈系统、电源系统、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详细方案,确保通信基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气象台站网的布局优化可以提高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简述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利用线性内插法、最优内插法、信息论法、因子分析法和经验模式法来进行气象台站网的布局优化,总结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结合气象业务需求变化,提出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陆面露水特征及生态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陆面降露水研究工作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讨论了降露水的形成机制;分析了与温度、湿度、风速、云特征、地形等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关系;论述了陆面降露水的生态、气候和生物化学效应,同时还讨论了降露水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概述性地回顾了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气溶胶对层状云、对流云等典型云系的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关于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影响的可能的物理解释.回顾外场观测及数值研究表明,气溶胶对云液态水含量、地面降水及光学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对网络带宽、通信成本及智能体自身能量等有限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近些年来,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的问题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集中讨论了几类典型的事件驱动机制,着重介绍了集中式、聚类式、分布式事件驱动机制,自驱动机制和基于边信息的分布式事件驱动机制的设计思想及研究进展.此外,排除芝诺行为作为事件驱动机制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指出了其早期研究存在的盲点,并总结了两类有效的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事件驱动机制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理论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张强  王胜  黄荣辉 《干旱气象》2011,(2):133-136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环节,对大气和气候有明显影响.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在4个方面的独特性,分析了这些独特性对天气过程和气候特征的6个方面影响.并且,讨论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科学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4个重要问题,对如何继续发展做了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视觉驱动机械臂自主作业技术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以及深海探测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回顾多年视觉驱动机械臂自主作业技术的基础上,从基于几何驱动的控制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两个方向进行归纳总结.对不同的控制方法,介绍了控制的原理,总结了每一类自主作业控制的研究成果,并对每种控制方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视觉驱动机械臂自主作业在关键领域中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讨论了海洋开发与探测领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The formation of two regions of vorticity, one cyclonic and one anticyclonic,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flow is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the linearized case of elongated topography is examined.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of the two vortices, once formed, is discussed using a simple model.  相似文献   

12.
陇东伏旱的气候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陇东伏期降水量和蒸发量两要素,定义了伏旱指数来定量表达伏旱,通过对陇东15县(区)伏期降水和伏旱指数的分析,探讨了陇东伏旱的气候特征。对陇东伏期的500hPa平均形势,早年及多雨年环流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早年、多雨年的主要差异。通过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与伏旱的相关性,探讨影响陇东伏旱的成因。最后建立了伏旱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报,经评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多种人体舒适度预报公式讨论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兑 《气象科技》2003,31(6):370-372
讨论了根据环境温度变化使人体产生对应的舒适感觉,用函数来表达人体感觉的舒适程度,而建立的一系列人体舒适度预报公式的异同。指出了目前的几十种人体舒适度预报公式实际上都是生物气温指标的各种变形。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并分析了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龚知本  廖怀哲 《气象学报》1965,37(2):236-250
本文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1.设计了一套计算平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计算公式。2.讨论了利用平面层大气来代替曲率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引起的误差。3.计算了1,7月份太阳对平流层大气的加热。  相似文献   

15.
超长波活动若干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文钰  张穗民 《气象学报》1986,44(3):373-377
超长波和Rossby长波的动力学特征不同。许多作者采用沿纬圈方向分离出波数为1,2,3波的波动进行研究超长波的特征,得到有一定实践意义的结论。在理论分析上,章基嘉从Burger模式出发,首次得到超长波活动很有意义的动力学特性。实际大气运动中,各种尺度的波动总是重叠在一起,彼此作用,互为影响。但超长波受地形、热源及比它更小的波能量反馈控制的,是一个被动系统。因此在准地转近似下,有可能将超长波单独处理。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讨论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调节作用.首先论述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调节作用,主要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成分的调节以及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其次,论述水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调节作用,主要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调节作用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调节作用;最后,论述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调节作用,主要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元素调节作用以及湿地对气候和水文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蒸发(散)研究概况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马耀明  王介民 《高原气象》1997,16(4):446-452
介绍和评述了非均匀陆面上蒸发研究的传统方法,模拟方法和遥感方法,指出遥感方法在估算非均匀陆地表面区域蒸发量时有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根永 《气象》1987,13(8):26-29
本文着重介绍用超声脉冲法,设计的一种电子袖珍仪器,用于蒸发和水位观测的数字显示。对本机原理、计算测量电路及试验结果作了探讨和分析,并讨论了蒸发观测现状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热量资源结构对农业的影响,给出热量资源结构的强度标准。系统地划分了西部山区热量水平带和垂直带,并揭示了两种热量带的热量资源结构特点。讨论了中国亚热带西界的位置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罗德海 《气象学报》1989,47(1):113-117
大气中的非线性波一直是气象学界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Long和Benney等人最早把孤立波理论应用到大气中来,成功地解释了大气中的一些天气现象,后来我国学者巢纪平、刘式达、刘式适等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本文利用行星大气中的相当正压模式和Burger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别导出了它们所满足的KdV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