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黄鱼是浙江重要的传统渔业资源。但随着近海岸捕捞强度的日益加剧,大黄鱼资源已严重衰竭,几乎濒临绝迹。同时由于沿海工业的发展,大目洋沿岸渔场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更使沿岸海域传统渔业资源衰退,渔场外移,部分鱼类产卵场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近海渔业资  相似文献   

2.
3.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其渔业效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统计调查数据及研究文献为依据,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及其渔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但亟需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探寻放流量和产量在外界条件下波动的耦合关系,以及加强放流前期的基础调查、放流过程的规范化研究和放流效果的定量评估等,以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效益,增强放流管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渔业幼体生态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鲱鱼的资源,出现大幅度周期性变动。对此,渔业资源学的奠基者Hjort(1914)提出,该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世代大小的变动。世代大小,取决于发育初期。而发育初期的存活与死亡,则取决于在鱼类  相似文献   

5.
黄海中部沿岸放流增殖对虾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海中部沿岸(北起成山高角,南至岚山头,亦称山东南部沿岸)放流增殖对虾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W=6.0195×10-6L3.1258;其生长过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Lt=200.43[1-e-0.15(t-2.50)],Wt=94.41[1-e-0.15(t-2.50)]3.1258;其体重生长拐点分布在8月21日前后,拐点前后两个旬为其生长最快阶段;雌雄对虾个体生长差异明显,雄虾生长较雌虾提前结束.雌虾生长方程为Lt=213.55[1-e-0.16(t-2.90)],Wt=113.43[1-e-0.16(t-2.90)]3.1041雄虾生长方程为Lt=178.31[1-e-0.15(t-1.80)],Wt=66.23(1-e-0.15(t-1.80)]3.2384;受放流增殖数量抑制,个体变小,生长减慢,拐点提前.生长参数L,W,k,kL和bkW均因放流数量的增加而减小;生长速度与放流数量间呈指数函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关系式为kL=40.75×0.9588N.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日本对虾放流技术和增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渡远 《热带海洋》1998,17(1):59-65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7.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8.
9.
于2013-2014 年在三沙湾选择增殖放流区Ⅰ区和Ⅱ区, 开展了2 批次的缢蛏增殖放流, 计 放流缢蛏苗数量约3747 万粒。采用对缢蛏生长、生物量动态变化和滩涂底质主要因子跟踪监测的方 法, 开展对缢蛏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研究结果, 2 个增殖放流区的缢蛏密度和缢蛏生物量都比对照 区有极显著提高, 共收获65 吨缢蛏大规格苗, 增殖放流产出比为1: 8.0-9.0, 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增 殖效果和经济效益。放流期间, 滩涂底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硫化物和有机碳等浓度在增殖区Ⅰ区、 Ⅱ区和对照区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 但, 底泥中Ⅰ区、Ⅱ区的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值分别比对照 区提高了26%和18%, 硫化物浓度平均值分别比对照区降低了45%和34%, 有机碳浓度平均值分别 比对照区下降了5.8%和6.8%, 表明, 缢蛏增殖放流获得了一定的改良底质环境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甲壳类作为增殖放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养护、补充自然海域的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省甲壳类增殖放流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甲壳类放流种类与数量、放流资金等的年间变化趋势及放流海域、放流规格的空间、数量分布,结果显示:浙江省2017—2021年甲壳类增殖物种有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等6个种类,共计放流522 045.5万只,投入资金3 320.2万元,其中放流量、投入资金最多的是日本对虾,放流量最少的是拟穴青蟹,投入资金最少的是葛氏长臂虾,放流区域涉及温州、宁波、台州、舟山等市,各区域间的放流布局不平衡,且主要集中在小、中规格。文章将对浙江近海甲壳类放流物种存在的效果评估工作不足、个别增殖物种放流效果不佳、甲壳类放流储备物种少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完善科学的增殖放流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增殖放流资料,全面总结了天津市自2006来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天津市自2006年第一次开展以“中国对虾”为龙头的增殖放流活动,迄今为止,增殖品种已达22余种,其中以甲壳类占绝对优势。经过大规模增殖放流,天津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文章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增殖放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产业发展需求及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因此从2000年至今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修复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鱼类增殖放流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对比放流资金、放流数量、放流物种等变化趋势得出:2017—2021年主要在浙江近海12处重要的增殖放流海域投放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等16种海洋鱼类,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 285.9万元,投放海洋鱼类苗种共计46 799.8万尾,其中标志鱼投入共330.1万元,放流苗种48.8万尾。调查和文献报道显示,增殖放流对增加浙江近海海洋鱼类生物资源量、恢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调研情况和相关文献梳理了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科学规范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水产业有了飞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从1978年~1998年的20年间,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了6倍多,其总量已连续10余年保持在世界首位。但应该承认的是,伴随着渔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尽管海洋捕捞我们已从近海走向了远洋,并且实行了休渔制度和渔船控制等措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威海市牙鲆增殖放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9年在山东省威海市进行的牙鲆增殖放流试验,探讨了在该地区增殖放流的可行性及剪景,并且对比了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放流增殖三种方式的经济效益,认为该地区适宜放流增殖并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活动日益增多,而标志放流技术是评估放流效果的最有效方法。甲壳类需要多次脱壳才能生长这一特殊生活史决定了必需开发甲壳类特有的标志技术和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在甲壳类标志方法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追踪,介绍了基于生物学特征的标志法、挂牌法、体内镶嵌标记和生物机体损伤标记等方法,尤其是对新发展而来的分子标志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甲壳类标志放流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放流管理水平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6.
崂山湾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崂山湾放流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群体的洄游分布、生长特征及回捕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对虾7~8月主要分布在崂山湾浅水区域(水深5 m),9月份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区向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生长速度快,且具有雌雄生长的差异,雄虾生长较快,但雌虾能达到更大的个体。回捕调查表明,由于受浒苔灾害的影响,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48%。根据崂山湾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认为适宜的放流时间为5月下旬,合理的开捕日期应为9月1日。  相似文献   

17.
王迎宾 《海洋学报》2021,43(2):28-37
为应对渔业资源的日益衰退,增殖放流成为了目前补充资源、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增殖放流实施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特征是学者们普遍关心,却又无法使用传统剩余产量模型有效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传统的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增殖放流情况下的剩余产量模型(增殖剩余产量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增殖放流和捕捞策略对模型的影响。该模型的形式与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相似,但加入了描述增殖群体增长特征的参数—有效增殖率,以此来表示增殖放流的群体对产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合理的增殖放流可以起到增加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效果,使用增殖剩余产量模型能够得到合理的最大可持续产量等关键指标的估算结果。与无增殖放流情况相比,在增殖放流影响下,海域原存资源(海域原本存在的群体)达到最大可持续产量时所需的生物量较小,而可承受的捕捞努力量则有所增加。增殖剩余产量模型所反映的原存群体和增殖群体之间会产生抑制作用。在该作用影响下,不同增殖放流和捕捞策略会对模型的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与传统模型相比,该模型将增殖放流纳入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评估过程,提高了增殖放流影响下最大可持续产量评估的准确性,可用于诸如海洋牧场等边界较清晰的海域内增殖定栖性种类最大可持续产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18.
微山湖是由赤山、微山、吕孟、张庄、武家、黄山等诸小湖汇集而成的。武家湖在留城南、黄山湖在黄山东,其它四个小湖皆在今微山岛附近。诸小湖出现的时间,当在明弘治至嘉靖四十四年间。其理由是:《漕河图志》在记述沿漕河的湖泊时,未有提到诸小湖,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衡主持开凿漕运新渠时,诸小湖皆出现了。隆庆三年(1569年)徐阶撰《漕运新渠记》说:“……又溯薛河之上流,凿王家口,导其水入于赤山湖;凿薛城之左右,导玉花泉、赶牛沟之水……经微山、吕孟诸湖,达于徐。”万历《兖州府志·山水》:“微山在(滕县)城南一百里,……其下为微山湖,黄沟水入焉,又东南(应为东北——笔者)为赤山,其下为赤山湖,又稍南为吕孟山,其东南为吕孟湖。”这不仅告诉我们诸小湖的位置,而且说明它们是各自为湖的。  相似文献   

19.
真鲷(Pagrus major)是中国沿岸海域重要的经济种类,增殖放流作为修复真鲷渔业资源、恢复自然群体的方法,现已在中国被广泛地应用。然而,将大量人工繁育的苗种投入自然海域中,可能会对自然群体造成一定程度的遗传学影响。因此,在开展真鲷增殖放流的同时,应进行遗传监测。本研究使用7对真鲷微卫星标记,对2017年于防城港沿岸海域开展的真鲷增殖放流进行遗传监测,对比分析了真鲷亲体、放流真鲷苗种以及放流后混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真鲷亲本群体与真鲷放流群体的等位基因丰度(13.525 3,16.428 6)和期望杂合度(0.792 7,0.814 5)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在苗种繁育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多样性丢失的现象。真鲷放流群体和放流后混合群体的期望杂合度(0.814 5, 0.822 8)、等位基因丰度(16.428 6, 16.755 5)相似,表明真鲷放流群体和放流后混合群体处于相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768 8~0.805 5,表明3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0.016 667)和遗传距离(0.265 375~0.301 9...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界定了资源增殖型渔业的内涵和外延;在评价以往资源增殖措施绩效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理论,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力场分析法”等,从制度的缺陷和缺位,解释了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并从观念转变、措施改进、制度创新、利益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