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芷锚湾附近海域潮流及余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龙 《海洋通报》1997,16(1):92-96
根据芷锚湾附近海域的实测海流资料,对测区潮流及余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潮流属正规浅海半日潮流性质,并呈往复流运动形式,与潮流相比,余流流速较小,并且各站余流流向均为东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10年6-7月的实测温盐、水位、海流等资料,结合风场数据,讨论了在台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粤东及闽南近岸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谱分析结果显示,沿岸风、水位、海流、近底层水温均具有3.5~4.0 d、5.0~5.5 d、8.3~9.0 d的波动周期,沿岸风的变化引起上升流强度在3~9 d周期上的波动;(2)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过程如下:利于上升流产生的局地风场发生变化时,沿岸风作用下产生的Ekman输运促使的上升流区水位的下降幅度发生改变,随即向岸方向的压强梯度力也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沿岸流及近底层向岸流的增强或减弱,而近底层向岸流强度的改变又会引起近底层水温的变化;(3)相关分析及交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沿岸风的变化将在3 d以内影响上升流区近底层水温。以34 m向岸流代表近底层向岸流,则“沿岸风-水位-近底层向岸流-近底层水温”这一过程的响应时间依次为24 h、7 h、27 h左右。  相似文献   

3.
将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作为研究整体,建立该海区的三维Lagrange正压环流的分阶数值模式,综合考虑径流、东中国海背景环流、风应力和M2,S2,O1,K1 4大天文分潮的综合作用,运用"流速分解法"将环流分为正压梯度流、风生流、潮致余流及零阶环流的非线性耦合流等4个分量,模拟了冬夏两季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区的Lagrange正压环流结构.结果表明,零阶环流受东中国海背景环流控制;潮致余流是该海区一个重要分量;杭州湾内正压环流主要由风生流和潮致余流控制.  相似文献   

4.
东海北部冷涡区温盐度和海流观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州岛西南的东海北部海区是东海陆架区的重要渔场之一;南去的黄海沿岸流、黄海冷水,北去的黄海暖流和台湾暖流等在这里相汇,夏季上层还有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该区地处浅海陆架区,受潮汐和气候的影响很大,水文要素不仅有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且有明显的短周期变化。因此,该海区的海流、水文状  相似文献   

5.
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通过计算机图象处理,提取了渤海海峡南部海域长岛附近海区的礁石、浅滩、底质、海流等的信息以及它们在图象上的目视判读标志。提出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图象处理是浅海调查的一种方法,是常规调查的一个重要补充,可作为我国浅海,特别是易变及危险海区动态观测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8年夏季和1989年冬季南沙群岛海区两个航次的温、盐度调查资料,运用β螺旋方法对调查海区的海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表、中层环流相对比较一致,深层流动状态与表、中层的差异较大,其中的局地环流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此外,在北康暗沙与南薇滩之间,夏季中、深层和冬季深层都明显反映出存在着一个迄今未见报道的局地反气旋式环流。文章对上述结果与该海区已有的一些海流分析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南沙群岛海区冬夏季中,深层海流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8年夏季和1989年冬季南沙群岛海区两个航次的温,盐度调查资料,运用β螺旋方法对调查海区的海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表,中层环流相对比较一致,深层流动状态与表,中层的差异较大,其中的局地环流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此外,在北康蝉沙与南薇滩之间,夏季中,深层和冬季深层都明显反映出存在着一个迄今未见报道的局地反气旋式环流。文章对上述结果与该海区已有的一些海流分析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马继瑞  林春发  李斌 《海洋学报》1985,7(2):131-142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向阳红09”和“实践”号海洋调查船两个航次观测的海面风、海流、温度和盐度资料,讨论调查海区(5°N—5°S,160°—175°E)表层流同风场的关系,分析温度、盐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辽东湾顶部海区潮流与悬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恒魁 《海洋学报》1996,18(4):72-78
本文基于大量现场实测海流和悬沙资料,以及潮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定量地揭示出辽东湾顶部海区涨、落潮流平均流速和悬沙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表明,本海区的海流以潮流占主导地位,其主流向呈NE-SW向往复性流动,与悬沙输沙方向大体一致.东部潮流强于西部,涨潮平均流速普遍大于落潮,随着水深变浅,平均流速由近岸向浅海递增,呈幂函数分布规律.而悬沙分布浓度高值区均位于河口近岸段,向浅海递降,其分布规律呈指数函数关系.悬沙量分布为双台子河口之西高于东部,涨潮悬沙量普遍大于落潮,底层明显大于表层,大潮(涨、落)平均流速和平均含沙量等值线分布趋势基本相一致,但两者之间呈负相关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在粤西电白附近海域单点系泊浮标站观测的周年水文气象资料,采用Thompson(1983)提出的“4天滤波器”———51G113对海流资料进行低通滤波和低频流分析,并根据观测期间获取的台风和热带低压过程的气象资料,分析热带气旋过程对该海域低频流的影响,初步探讨低频流与风、降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低频流以西向流为主;低频流的流向基本与海面风的方向一致,而最大低频流主要是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沿岸入海径流和热带气旋期间降水量增加所致的沿岸西向地转流,会造成热带气旋发生期间沿岸西向低频流变异。  相似文献   

11.
黃海和东海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黄海、东海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海和东海,连同渤海,是面积广阔的陆缘海,绝大部分区域的深度不超过160m,超过200m的深水区范围很小,东海平均深度370m,黄海平均深度44m ,渤海只有18m。黄海、东海的海底地形、海流系统和水团结构都相当复杂。强大的高温高盐黑潮暖流水和以长江为主体的低盐冲淡水占主导地位。北部的黄海冷水则是在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夏季低温水团,而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对局部海域水文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黄海和东海海域的底栖动物区系性质。此外,海底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对底栖动物的组成和分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同种的分布式样明显地反映了粗、细、软、硬底质的分布轮廓;而有些底内动物的活动又对沉积物的物理纹层和化学特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海、东海底栖动物种类很多,有的种数量很大,不少种(虾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渔业捕捞对象,或是经济鱼虾的天然饵料,有些又可作为水团、海流的指示种,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多年调查资料,系统反映中国东部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概貌和生态特点,内容包括种类和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与水文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黄、渤海海冰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渤海、黄海北部冰情等级、冰面积资料和大气环流逐月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海冰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发现黄、渤海海冰具有多尺度变化特征,存在低频变化、高频变化和无明显周期的演变过程。西太平洋副高、亚洲极涡以及纬向环流是影响海冰生成与变化的直接因素。黄、渤海海冰还与印度洋副高、北美副高,以及大西洋副高存在显著年代际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1980年以后的海冰资料和卫星云图照片,对黄、渤海沿岸11个海冰测点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评述,浅析了测点的优劣及使用资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5.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YSDP102孔和YSDP103孔位于南黄海东南侧冷涡所对应的泥质沉积区,它们揭示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序列:海侵滞留沉积→潮流砂脊/潮坪~海滩沉积→陆架泥质沉积。该沉积序列上部的陆架泥质沉积厚度可达50余米,在浅地震剖面上其内部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从而将泥质沉积体分为上、下两个单元。泥质沉积体呈灰绿色调,含少量自生黄铁矿,但其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含水量高。根据两个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的分布规律、泥质沉积层的化学组分、沉积磁组构特征以及现有测年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黄海暖流形成于大约6kaB.P.,(2)泥质沉积层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是与黄海暖流伴生的冷涡沉积,(3)黄海地区末次冰消期海侵自略早于14kaB.P.之前开始,至约6kaB.P.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从6kaB.P.至今,海平面经历了几次波动,即在6~4kaB.P.和3~1.9kaB.P.海平面超过现今海平面位置;在4~3kaB.P.和1.9kaB.P.~现代,海平面有所降低,可能与现今海平面高度相当。  相似文献   

16.
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POM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的三维斜压预报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交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较好地模拟了夏季东中国海环流的情况。其结果表明 ,黑潮在流经东海时沿东海陆坡流动 ,其途径随陆坡等深线走向而变 ,在其两侧出现一些涡旋。夏季台湾暖流上层水主要来自台湾海峡 ,底层水主要由台湾东面黑潮的次表层水入侵陆架生成。夏季进入朝鲜海峡的对马暖流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 :台湾暖流、黑潮分支、长江冲淡水与西朝鲜沿岸流的混合水。长江冲淡水在出长江口后 ,很快转向北流动 ,到34°N附近转向东南方向。在长江口东北面存在两个中尺度的涡旋。夏季黄海冷水环流由南北两部分组成 ,表层流速大 ,底层流速小。在青岛 石岛附近还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型涡旋  相似文献   

17.
渤海的海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根据渤海海冰研究和来自卫星遥感、飞机和船舶航测、岸站观测、野外现场实验以及历史记载等,概述渤海冰形成、类型、物理力学性质和冰情、漂移等。  相似文献   

18.
渤、黄、东海水温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1989年渤,黄,东海水温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水温日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就平均状况而言,不温日变幅以渤海为最大,北黄海次之,南黄海和东海最小;在1a中,夏季最大,秋季最小,研究海域水温日变化大致可分为太阳辐射,潮流和内振动3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冰数值模式中计算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岳前进  张涛 《海洋预报》1999,16(3):97-103
在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和预报中,针对该海域的气象和水文特点,对模式中的计算参数进行了确定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辽东湾JZ20-2海域的气象、水文和海冰要素的定点观测,对同太阳辐射、海洋热通量以及拖曳系数等参数进行了计算,对其特点以及对海冰生消和运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对提高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和预报的精度有很大促进,也是建立和发展局地工程海冰数值模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位于黄海南部陆架上的朝连岛站30年水温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该站的表层水温有周期大于20个月的低频振动,其中以准两年周期和6年周期最显著。陆架水温的这种低频振动是对东亚季风异常的响应。这种低频振动在冬季与渤海冰情的变化同步;在夏季与黄海底层冷水团的强弱相关。同时,这种低频振动在对马暖流上也有一定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