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河北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北省近40a的地质灾害发生个例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预报分区,分别找出了各区泥石流临界雨量指标;采用数学决策模型-权重分布集成法,对未来24h降水预报产品、中央台下发的降水指导预报产品、河北省气象台MM5模式降水预报产品、河北省气象台下发的降水指导预报产品等进行降水集成,将各区的降水集成结果及前期降雨量分别与临界雨量指标进行比较,作出地质灾害预报。  相似文献   

2.
谢金元  洪斌  程远金 《江苏地质》2019,43(2):307-314
宁镇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镇江润州区虽然仅是宁镇地区的一个局部区域,但其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所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同样适用于整个宁镇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借鉴作用。气候环境、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润州区地质灾害主要与梅雨期总降雨量有关,其次与台汛期台风带来的降雨量有关,而与台汛期总降雨量无关。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程应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预警模型:非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预报日降雨量结合前5日降水之和的综合模型,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梅雨期降雨总量模型。提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等级统一划分为4级。该模型可作为完善我国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西碎屑岩区分布广泛,岩石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覆盖层厚薄不一,降雨作用下易发生地质灾害。本文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降雨天数、降雨强度、有效降雨量等降雨要素对广西碎屑岩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碎屑岩区地质灾害与灾害发生前5d降雨相关性较好,当降雨强度大于50mmd-1(即暴雨)或前期累积降雨量超过230mm时,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并由此确定出广西碎屑岩区降雨量危险等级划分标准,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应用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降水这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入手,在对陕西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区域不同降雨强度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值,建立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根据降雨量等级,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划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级,进行有效的防灾预报。  相似文献   

5.
李欣 《福建地质》2006,25(3):164-168
通过近年来福建省境内所发生地质灾害点与灾害发生之前10 d内实际累计过程降雨量、灾害发生时临灾及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初步建立了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式,利用预报预警区前期实际累计过程降雨量和福建省气象台提供的未来24 h降雨量预报资料,以及不同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等条件,对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和范围可能性作出预报预警,由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和福建省气象局联合在福建省电视台发布福建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基于地质环境信息平台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构建进行了探讨。拟在先期已具备的地质灾害预警分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基础上,以地质灾害"易发度"、预报降雨量、有效降雨量为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各个评价单元的预警等级,经插值计算、图斑合并,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7.
根据每个致灾因子权重和调查数据,确定了各单元格内致灾因子的赋值。在此基础上,叠加由地质灾害分布图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宏观区划,对每个单元格进行综合评价。按计算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确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依据,并按此依据对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进行易发程度分区,并依据分区结果提出了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娄月红 《陕西地质》2009,27(2):83-88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是近年来地质灾害防范的热点。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预报方法及预报精度上还有待提高。根椐我省实际情况,选取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地质因素并设计了地质背景条件下各致灾因素概率模型;根椐地质灾害主要引发因素的降雨量和初步确定的降雨量临界值;选取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进行数学运算,最终形成预报预警产品,分等级预报,在实际预报预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及其变化的随机性和非稳定性特点,本文综合利用数学算法和GIS技术,设计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分析了诱发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几方面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样本对其进行量化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各个因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权重指数及各监测站点的易发级别。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采用泰森多边形法等将站点的易发级别转换成面的易发级别,运用日降雨量、降雨强度等指标计算出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通过区域化易发等级图与降雨图的叠加分析,采用地质气象偶合方法,实现了地质灾害预测。在某省案例区的研究表明,本研究设计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具有较高的预警精度(预警结果80%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经常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研究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灵台县为例阐述了应用GIS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研究和预测预报取得的良好效果。本项研究从引发黄土区地质灾害的内因和外因入手,首先对灵台县进行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区划研究(内因);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降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外因),对灵台县进行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研究,在重点预警区及次重点预警区采用临界日综合有效过程降雨量模型判据法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通过实际发布预警信息的检验结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说明该方法实用、有效,可为黄土区进一步研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浙江宁波市地质灾害的雨量阈值及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由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引发产生,根据最近七年来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和宁波市气象台联合制作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地质灾害实况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在最近七年里出现的159处地质灾害中,由热带气旋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有142处,约占89%;宁波市绝大多数地质灾害是由强降水引发,而强降水中又以热带气旋强降水为主要诱因,引发宁波市地质灾害的有效雨量大多数在100mm以上,因此,100mm有效雨量可作为预报引发宁波市地质灾害的雨量阈值,而200mm有效雨量可引发多处地质灾害产生。统计结果为以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强降水的临近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泰青威天然气管道临朐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临朐段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水毁灾害,具体可分为坡面水毁、河沟道水毁和台田地水毁。野外地质灾害实地调查临朐段管道沿线共发现地质灾害15处,其中坡面水毁点6处,河沟道水毁点4处,台田地水毁点5处。采用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有1处,占6.66%; 风险等级中等的有4处,占26.67%; 风险等级较低的有10处,占66.67%。根据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发育密度、风险等级等因素,划分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1 km,低易发区10 km,管道沿线以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为主。最后,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消减措施,为后期管道安全运营和风险整治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降水(特别是暴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因这一基本事实出发,通过对地质灾害和对应气象资料的分析,探讨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套基于降雨量指标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作者综合考虑前期累积雨量、降雨类型和实时雨量等关键指标,建立了一定地质环境条件下灾害的气象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开发研制了贵州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并于2003午汛期投入业务试运行,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眼务。该系统实时运行在气象业务网络环境中,高效稳定、功能全面.自动进行全省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的动态监测和模型计算,利用精细化乡镇雨量观测网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资料,可实现对全省各地到乡镇一级的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警,每日制作发布全省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警报告,提供生动直观的预警图、表及相应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该系统经过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以应用全省精细化乡镇雨量观测资料和针对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的特色。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建立了汛期业务值班制度,向省委首政府、国土民政等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地质灾害实例检验取得了较好的预警效果,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由于该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从气象条件的角度出发,虽考虑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情况,但对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喷环境条件的分析应用还显不够。最后,作者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汶川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杨青华  严嘉  薛重生 《地球科学》2010,35(2):324-330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重灾区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台,获取了研究区的次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内次生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系、地震断裂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并结合信息量法模型进行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高度、中度和轻度危险区的面积分别为1 130.196 km2、1 739.584 km2、1 213.219 km2.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从灾害发育的区域特征分析,汶川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呈现出北部和东部重、西部和南部轻的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表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信息量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以及危险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以强震区叠溪松坪沟景区为研究范围区,通过多元信息手段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107处,其中崩塌82处,滑坡25处。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坡度、高程、坡体结构、水系距离及断裂带距离等。灾害发育分布在坡度30°~50°数量多且规模大;高程2200~3400 m灾害发育数量多,尤其是高程2600~3000 m占总量的42.5%,规模则在高程为3400~3600 m较大;斜向坡体发育地质灾害数量及规模均较大,其次为顺向坡和反倾坡;水系对灾害一般最大影响距离为4.0 km,其中0~1.0 km范围内灾害发育,且规模较大;地质灾害沿地震断裂带呈次“串珠状”分布,0~2.0 km范围内最为显著发育,且符合一定的拟合规律。通过统计归纳分析,厘定了强震区叠溪松坪沟景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的总结了其分布规律,为研究区内的基础建设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川西甘孜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破坏作用.文章从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两者在空间分布的规律.认为活动断裂是川西甘孜地区地质灾害孕育...  相似文献   

17.
以则木河断裂带(普格段)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控制效应以及发育规律;选取海拔高程、坡向、坡度等7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确定性系数模型与信息量模型耦合的加权信息量模型,通过ArcGIS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具有断层距离效应、地层效应以及高程和坡度微地貌效应;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的面积分别为46.75 km2、123.78 km2、215.73 km2、285.34 km2,面积占比分别为6.96%、18.43%、32.12%、42.49%。研究结果对指导则木河断裂带地区以及同类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地灾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部瑞梅 《陕西地质》2009,27(2):89-96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增建第二线工程作为青藏铁路的一部分,线路全长约763.2km,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和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大,线路穿越多个构造单元,地质灾害发育;本文对沿线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进行了阐述,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震、 降雨、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活动性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现,但由于其地域广阔、 构造活跃、 地貌类型多样、 各地黄土特性差异较大,一直以来缺乏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系统认识.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观测地表变形的能力,文章利用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40期Sentinal-1 SAR数据,计算...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新宁县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新宁县地质灾害特征,依据区内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借鉴。评估结果表明:(1)新宁县地质灾害灾情以轻度为主,其中,滑坡88处,崩塌10处,泥石流9处,地面塌陷6处,不稳定斜坡5处,共计118处;中度灾害及重度灾害各1处,皆为泥石流灾害。各类地质灾害已伤亡15人,毁坏城乡房屋333间,毁田44.5hm^2,毁路135m,直接经济损失878.1万元。(2)以新宁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指标为依据,按照点评估的要求,把新宁县地质灾害划分为高、中等、低三个危险性级别,其中高危险性级别9处,中等危险性级别49处,低危险性级别6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着4885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田地282.1hm^2,潜在最大经济损失为5042.1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