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黄朋  潘桂棠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94-798
青藏高原分布着中国规模最大的多年冻土带,发育有良好的中、新生代海相地层及海相、陆相盆地,为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根据陆上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从多方面讨论了水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其矿藏有利的分布位置,认为青藏高原完全有条件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最有利的分布区是藏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储集层的露头区。对水合物矿藏的研究不但具有资源意义,而且还有潜在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前中生代,形成了华北、扬子和塔里木等较大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含油气区(盆地),构造格架呈南北分异。经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且整体构造格架演变为东西分异。根据盆地结构、构造变形样式、岩浆活动、地温场、壳幔结构及壳幔连通程度等方面的特征,论述了中、新生代中国含油气区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与含油气特征。据此划分出 4个具有不同构造环境性质的含油气区:①东部裂谷伸展区,其西带为华夏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和白垩系原油为主,东带为大陆架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煤型气为主;②中部克拉通构造稳定区,以产古生界天然气为主;③西北构造反转区,含油气层系较多,油气成因类型也多样;④特提斯碰撞-走滑区,构造变形复杂,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进一步讨论了油气形成的"构造环境专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迁移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西太平洋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对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等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地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的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占据了全球板块汇聚中心的独特位置,并同时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入、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台湾造山带的楔入的联合作用,自新生代以来,形成了宽阔的自西向东后退式的沟弧盆体系.中国东部及邻区作为西太平活动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地构造背景下,新生代的构造特征总体也表现出自西向东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在盆地的断裂活动性、沉积作用、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西向东变新逐步演化,新生代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油气成藏要素也表现出西早东晚、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这种成藏规律的识别对于中国东部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从板缘、板内和板下过程和机制,探讨了盆内和盆间的新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岩浆-成盆-成藏等的向洋变新迁移和跃迁是晚中生代以来挤出构造和新生代北西向壳内伸展、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向东流动的远程效应及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杨占宝 《地质力学学报》2006,12(1):43-48,70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相似文献   

5.
吉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吉林东部中、新生代区域构造、盆地地质、沉积背景的综合研究,详细阐述了吉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非常规油气的类型、分布及其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非常规油气的主要类型为油页岩和煤层气,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油页岩主要分布在辉桦盆地、罗子沟盆地、松江盆地、延吉盆地和敦化盆地等盆地中,主要层位为下白垩统大拉子组和古近系桦甸组,主要沉积环境为半深湖-- 深湖环境。煤层气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层位为早、中侏罗世地层和古近纪梅河组、珲春组,集中在珲春盆地、敦化盆地、双阳盆地等煤层较厚、埋藏较浅的盆地中。伊通盆地具有页岩气潜力。  相似文献   

6.
斯维尔德鲁普盆地是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一地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水合物资源潜力,已有的钻井勘探成果也显示了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迹象;目前国内对北极地区油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斯维尔德鲁普盆地也缺乏系统的认识。结合测井资料解释及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介绍了斯维尔德鲁普盆地的油气地质背景,综合分析了盆内水合物成藏的气源条件、温压条件、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对水合物的分布范围做出了预测并初步估算了盆内水合物所含天然气的资源量。结果表明,斯维尔德鲁普盆地较好地满足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盆内主要有3个水合物勘探远景区,资源潜力巨大。这一结论对未来在北极地区进行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是中亚地区常规油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的前陆叠合盆地之一。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2套主力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中下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含油气系统和始新统/下白垩统-古新统Bukhara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和苏尔汉坳陷,盆地总体表现为"贫油富气"特征。其中,74.0%的天然气储量分布在西南吉萨尔隆起,71.5%的石油储量分布在苏尔汉坳陷,几乎所有凝析油都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层系上,油气在侏罗系、白垩系以及古近系分布,但集中分布于侏罗系。油气分布整体表现出"盐上构造圈闭富油,盐下地层圈闭聚气"的特征,有利生储盖组合和局部构造控制盐下层系油气分布,新生代构造运动等控制盐上层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202.74 MMbbl、8680.15 Bcf和126.65 MMbbl,合计油当量1776.09 MMboe,最具有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为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8.
北极地区面积辽阔、自然条件恶劣,但富含油气。北极含油气盆地以被动陆缘盆地为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最广,侏罗系砂岩是普遍发育的区域优质储层,白垩系泥页岩是区域性盖层。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评价了环北极11个盆地,其他13个盆地参考USGS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环北极24个盆地待发现原油资源量149亿t(包括凝析油40亿t),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46万亿m3。其中,叶尼赛—哈坦加次盆(东西伯利亚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量最大,其次为东巴伦支海盆地、喀拉海次盆(西西伯利亚盆地)、麦肯齐盆地和东格陵兰盆地;待发现原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待发现天然气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近年来,挪威东巴伦支海台地是北极油气勘探最为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具有准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特征,新生代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一系列有利地质构造背景。基于该区已有的调查资料,从构造、沉积、成矿气体来源和水合物相平衡及其热力学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南海东北陆坡区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完全具备形成水合物的海底温度、地温梯度和压力条件,存在底辟和泥火山构造、斜坡-断层构造组合等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及构造部位,浅部沉积层具有合适的岩石学条件和较高的沉积速率,并存在丰富的生物气和热解气。因此,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具有潜力极大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0.
南美洲含油气盆地和油气分布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国平  秦养珍 《现代地质》2010,24(6):1102-1111
南美洲是世界上的主要油气产区之一,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勘探突破。2007年以来,桑托斯盆地盐下一系列巨型油气田的发现表明南美洲,特别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层系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南美洲的油气资源在不同类型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系的分布特征。统计分析表明前陆盆地油气最富集,其次是被动陆缘盆地。南美洲的前陆盆地沿安第斯山展布,南段和北段为新生代前陆盆地,中段为古生代前陆盆地。南段、中段和北段前陆盆地的主要储集层分别为侏罗系-白垩系、石炭系和白垩系-新近系。经历了被动陆缘演化阶段的前陆盆地是南美洲油气最富集的盆地,典型的代表为东委内瑞拉盆地和马拉开波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分布于南美洲大陆的东部沿海区,油气主要聚集于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在被动陆缘盆地中,发育有蒸发岩的盆地油气更为富集,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是这类盆地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内陆和海上大约有 30个盆地赋含油气。这些盆地囊括了所有的以板块构造为分类准则的盆地类型 ,即 :( 1)内陆裂谷和超裂谷台坳 ;( 2 )现代大陆边缘的上叠台坳 ;( 3)与冲断褶皱系统毗邻的被动大陆边缘和 ( 4 )岩石圈板块聚敛带 (即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的地带 )。第一类盆地包括广袤的西西伯利亚超拗拉槽盆地和西伯里亚的Viluy拗拉槽等。第二类包括一些具油气远景的俄罗斯北冰洋盆地和里海边缘盆地。第三类包括乌拉尔前渊的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Volga—Urals)、大高加索前渊的亚速—库班盆地 (Azov—Kuban)和捷列克—里海盆地 (Terek—Caspian)以及其它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 2个到 3个演化阶段 ,主要油气聚集期通常对应后裂谷期。第四类盆地是指远东和俄罗斯东北部的盆地。在鄂霍次克海 (萨哈林岛—鄂霍次克和西堪察加—鄂霍次克 )已经发现了油气田 ,有一些盆地 (Anadyr和Khatyrka)已被证实含有油气。裂陷作用也控制着弧后盆地的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圈闭类型和资源富集程度。俄罗斯的油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伏尔加—乌拉尔、西西伯利亚、铁梓哥—伯朝阿 (Timano—Pechora)和萨哈林 (Sakhalin)地区 ,大约 4 5%的资源量被采出 ,其他盆地有很好的远景。里海的俄?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由佳木斯地块和完达山地体复合而成.佳木斯地块以加里东期变质岩及花岗岩为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完达山地体在中-晚侏罗世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在早白垩世早期逆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形成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大三江盆地.大三江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遭受逆冲、走滑构造改造.敦密断裂以北的诸多盆地均属大三江盆地改造后的残余盆地.这些残余盆地和完达山地体之下可能存在隐伏的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三江盆地东部是古近纪断陷的主要发育区,可能存在一与佳依地堑平行的深断陷.隐伏的大陆边缘沉积和断陷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3.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桂宝林  王朝栋 《云南地质》2000,19(4):321-351
煤层气在成煤过程中生成,并主要以煤层为储层的非常规天然气,通常甲烷组分占绝大部分,故亦称为煤层甲烷。甲烷以分子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基质的巨大内表面上。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煤层气资源,为该区的经济腾飞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须要研究形成煤层气的聚煤盆地的地质构造。地壳地质和深部构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该区重力、磁力异常、TM遥感影像、古今地应力场研究,滇东-黔西地区,莫  相似文献   

14.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abbreviated 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 primar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futur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nergy resource cooperation, including oil and gas resources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initiative. The Belt and Road has undergone complicated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contains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such as oil, gas, coal, uranium, iron, copper, gold and manganese ore resources. Among these, Africa holds 7.8% of the world’s total proven oil reserves.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Africa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with an overall low exploration degree and small consumption demand. Nigeria and Libya contain the most abundant oil resources in Africa, accounting for 2.2% and 2.9% of the world’s total reserves, respectively. Nigeria and Algeria hold the richest natural gas resources in Africa, occupying 2.8% and 2.4% of the world’s total reserves, respectively. Africa’s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Egypt, Sultan and Western Sahara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Africa, and the Gulf of Guinea, Niger River and Congo River area in the western Africa. The Russia–Central Asia area holds rich petroleum resources in Russia, Kazakh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The potential oil and gas areas include the West Siberia Basin, East Siberia Basin and sea continental shelf in Russia,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Caspian Basin in Kazakhstan, the right bank of the Amu-Darya Basin, the East Karakum uplift and the South Caspian Basin in Turkmenistan, and the Amu–Daria Basin, Fergana Basin, Afghan–Tajik Basin and North Ustyurt Basin in Uzbekistan. The Middle East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Zagros foreland basin and Arabian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and the main oil-producing countries include Saudi Arabia, Iran and Iraq.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s a new oil and gas consumption center, with rapid growth of oil and gas demand. In 2012, this region consumed about 33.6% of the world’s total oil consumption and 18.9% of the world’s total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which has been ranked the world’s largest oil and gas consumption center.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centrated in China, Indosinian, Malaysia, Australia and India. The abundant European proven crude oil reserves are in Norway, Britain and Denmark and also rich natural gas resources in Norway, Holland and Britain. Norway and Britain contain about 77.5% of European proven oil reserves, which accounts for only 0.9% of the world’s proven reserves. The Europe includes main petroliferous basins of the Voring Basin, Anglo–Dutch Basin, Northwest German Basin, Northeast German–Polish Basin and Carpathian Basi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ource rocks, reservoir rocks, cap rocks and traps for the main petroliferous basins, the potential oil and gas prospecting targets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 mainly the Zagros Basin and Arabic Platform in the Middle East, the East Barents Sea Basin and the East Siberia Basin in Russia–Central Asia, the Niger Delta Basin,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and the Australia Northwest Shelf.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theory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resources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oil and gas industry.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东部大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东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早加里东期大陆边缘断陷盆地阶段、晚加里东期隆后坳陷阶段、海西期前陆隆起阶段、印支期—早燕山期冲断前陆盆地阶段、晚燕山期陆内坳陷盆地阶段和喜山期断陷盆地阶段;大地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不同的油气成藏系统。古生代油气成藏系统主要在塔东低凸起和古城鼻隆地区,中生代油气成藏系统在英吉苏凹陷—孔雀河斜坡一带地区。  相似文献   

16.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成生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口盆地处在南海东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其区域背景及油气地质条件复杂。该区不仅具有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的基本特征,亦具本身的特殊性。由于盆地不同区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故具有明显的"北油南气"分布规律及纵向上多种资源叠置共生与复合的特点:北部裂陷带及东沙隆起浅水区,处于减薄的洋陆过渡型地壳靠近陆缘一侧,其古近系断陷规模及半地堑洼陷沉积充填规模均比相邻的南部裂陷带深水区小,且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小,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处在油窗范围,以产大量石油为主伴有少量油型气,构成了以文昌、恩平、西江、惠州及陆丰油田群和流花油田群为主的北部浅水油气富集区。该区具有上渐新统三角洲砂岩及中新统礁灰岩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南部裂陷带及南部隆起周缘深水区,以邻近深水区的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中小气田群和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LW3-1、LH34-2及LH29-1等天然气藏为代表,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但亦具石油及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深水油气富集区。由于南部裂陷带深水区处在洋陆过渡型地壳靠近洋壳一侧,地壳薄而裂陷深、断陷规模大,其与北部浅水区相比多了一套上渐新统海相烃源岩。该区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偏高,烃源岩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以产大量天然气及少量轻质油和凝析油为主,具有上渐新统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和中新统深水扇混源型天然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油气纵向分布具有深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生物气与深部常规油气共生叠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东海陆架区的物探、化探和钻井等方面资料分析了陆架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东海陆架盆地具有叠合复式盆地的特征。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下叠置了中生代和古生代的盆地和含油气层,巨厚的前第三系地层为油气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化探资料以及荧光、酸解烃和甲烷等指标表明,在诸如海礁凸起等高构造区有极好的油气异常显示,油气存在于前第三系之中。钻探证明,瓯江凹陷东侧(又称丽水凹陷)的侏罗系中有烃源岩,前古生界的变质岩中有油气显示。因此,海礁凸起、渔山凸起、瓯江凹陷东侧、长江凹陷与西湖凹陷之间以及浙闽隆褶带的前第三系是东海陆架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陆交互相页岩气资源量丰富,它的储层有特殊属性。通过对沁水盆地采取的467件样品进行的岩矿鉴定、TOC、Ro、扫描电镜、X衍射、热解有机碳、含气量、超低渗透率、等温吸附等多个项次的测试,发现在采用体积法进行储量计算的参数选择中,泥岩厚度、层系划分、含气量等方面与常规天燃气及煤层气均有较大差异。宜采用适用于含煤地层页岩气储量估算的方法与换算。  相似文献   

20.
郭旭升 《地球科学》2022,47(10):3511-3523
我国陆上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尽管已取得了较多发现,但在未来“稳油增气”的形势下仍将起到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的作用.怎样进一步发掘成熟探区潜能,拓展勘探领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近期油气勘探成果以及勘探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有五大领域是未来陆上油气勘探最现实的方向,包括:陆相页岩油气,东部富油坳陷中以逆掩构造为代表的近源地质体、富煤盆地的深层煤层气、大型走滑构造体系和地热资源等.此外,对东部老油田而言,“油田变热田”不失为一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勘探工作中,勘探工作者应当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在我国东部成熟探区,加强三新领域地质评价、寻找老区新的资源接替领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攻关关键技术,实践表明先进且适用性强的物探技术、工程工艺是油气勘探发现与突破的基本保障,也是降低油气发现成本的根本途径;高效管理决策,主动发挥勘探先锋作用、引领一体化攻关是加快推进资源战略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