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上地震预报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是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方法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尤其和电子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出现及其应用,使以观测为基础的地震预报科学得以发展,导致了地震预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假说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因此,有必要及时系统地收集、整理、报导这方面的新信息,为广大地震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使广大科研人员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报科研工作.为此,编选了这份《汇编》.本汇编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散在国内外各种期刊上有关地震预报研究的新消息(其中有一部分未曾见于国内期刊).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观点、地震预报与前兆、地震观测技术、地震预报研究新课题和新成果、抗震防震方法等六个方面,计300余条.编辑过程中,本刊编辑室对原编选稿的条款及分类做了部分调整,增加了袁正明同志提供的数十条资料.由于汇编本资料的时间仓促,未及对译文进行复校,仅改正了部分舛误,统一了部  相似文献   

2.
前言     
地震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 ,地震预报的根本突破取决于地震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及科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因而 ,要想提高地震预报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观测技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地震前兆是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科学事实的总称 ,对这些科学事实及其与地震联系的研究是前兆研究的基本内容。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就是用以获取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全过程中前兆异常信息的技术系统 ,它对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是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是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基本都是观测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1983—1985年进行的“清理攻关”,是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部署。当时的任务要求是:对十多年来地震预报的观测技术、观测资料和预报方法从科学上进行全面的清理。它不是一般的工作总结,而是通过广泛深入地科学研究,作出科学鉴别的评价,所以叫做清理攻关。现在提出的科学攻关,则是在认清现有科学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地震预报研究发展的动态,提出新的科学目标,跨出新的步子,既要研究利用已有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报科学发展需要新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东 《地震》2002,22(2):9-12
通过对地震预报现状的分析,认为传统的地震预报思路仍是目前经验性地震预报所依托的。但是要想从质上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使地震预报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必须引入新的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新思维常常产生于新的观测结果中和隐含于失败的地震预报教训中。地震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新的观测手段和新的研究思路在地震预报的科学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推进地震预报实用化、加强综合观测、将系统科学应用于地震研究及多方面的国际间合作,并论述了日本、美国、苏联三国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思路、动向及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报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成绩 ,也愈来愈复杂和困难。当前地震预报研究的特点是 :1原来的工作难有进展 ;2数字观测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基础 ;3新世纪、新任务、新要求。总结过去 ,研讨未来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1 )对目前地震预报的能力不能估计太高 ,据本人工作 ,地震趋势年度会商会、短临会商与通常所说的效能有很大差距 ,测震学诸方法年度会商意见几乎都通不过检验。主要是对哪些地震算对应了 ,哪些不能算对应 ,我们用一定的方法进行了界定。2 )对自然现象的预测预报有 2类途径 :一是推理法 ;二是经验归…  相似文献   

7.
从经验性预报向以物理为基础的概率预报过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内陆地震》1990,4(4):319-331
前言 地震预报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有地震记载。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但是,世界性的比较科学的地震预报研究大体上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从1965年开始执行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苏联虽自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之后就提出地震预报,但是,在地震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索前兆,真正取得进展也始于六十年代末。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从1966年邢台地震现场开始。美国地震预报起步稍晚,但进展很快。 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和预报实践推动了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地震预报已从束手无策的  相似文献   

8.
刘永廷  杨欣 《内陆地震》1994,8(3):280-284
中强地震前库尔勒台地震波振幅比变化特征刘永廷,杨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0前言前兆观测的间接性和离散性是地震预报这一建造与观测基础上的科学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问题之一‘’。把地震观测深入至地下是从事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人员梦寐以求的愿...  相似文献   

9.
论地电阻率变化作为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报在我国已经尝试了20余年,但这是一项世界性科学难题,始终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出现有“前兆”时不一定跟随地震,而地震发生之前也不一定观测到“前兆”,这样就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地震预报。究其原因不外乎客观上要求同时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确实是无比的科学难题,而主观上我们的战略,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管理体制不能不说存在着尚待改正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石耀霖  胡才博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429-3441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和强地震的国家,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王仁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他的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科学进展所证明.本文简要回顾了王仁先生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和实践,以及这些思想在近年来取得的突出进展,展望了今后数值地震预报在高性能计算物理模型驱动和机器学习数据驱动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陈yong 《中国地震》1990,6(1):10-15
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板块运动的发现,使得过去二十年期间板块边缘地震预报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改进观测技术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地震科学研究》系国家地震局主办的综合性地震科学技术刊物,以报道地震预报的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地质等学科.内容包括地震前兆及其观测技术、震源物理、地壳结构、地球化学、大震考察、诱发地震等,辟有:学术论文、综合述评、科研通讯、科技交流、问题讨论、预报方案选登、实验方案选登、震例简介等专栏.是反映我国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研究思路及科学进展的中一高级刊物.该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的科学技术人员、台站观测人员、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及业余爱好者.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5.
谭承业 《地震》1989,(6):55-60
本文简要回顾和分析了近年与地震预报研究有关的一些重大科学事件,重点不在于讨论地震预报研究活动的一般性进展,而是希望通过这些事件揭示当前地震预报研究中所面临的科学挑战及我们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现状与展望朱传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的地震预报是抗震减灾和采取有效的地震对策,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有计划的探索,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使地震预报从完全束手无策的状...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地震预报推进总部汇总的日本1984年度有关的地震预报预算总额为五十六亿一千七百万日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大约减少了六亿日元(参看附表)。这是因为观测设施等的配备工作已告一段落之故。将在有关省厅付诸实施的主要内容如下:在科学技术厅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依靠布设在包括首都圈在内的关东、东海地区的观测设施的观测数据等进行地震预报研究,同时,着手进行神奈川县东部地基深度的调查工作。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将对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活断层以及地下气体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山崎断层地震预报实验场是日本地震学界为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的实用化目标而大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实验研究项目。本文较系统地概述了日本地震学界地震预报研究的思路,选定山崎断层作为地震预报实验场的条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做法,实验场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山崎断层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特点及其与苏美等国的实验场的比较,十年来实验场在一些主要科研项目中所取得的进展;尤其是在综合观测与综合预报研究中取得的进展。最后,还介绍了日本地震学界对如何进一步搞好地震预报实验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统观日本的地震学史,日本对地震学曾进行了某些开拓性工作,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近年来,他们一方面着眼于地震预报大目标,另一方面又清醒地意识到地震预报目前仍处探索阶段,因此他们脚踏实地地进行基础和理论研究,进行有充分科学理论指导的实验和观测,有目的地合理地施设高质量的观测系统。以期稳步地向地震预报目标挺进。这些是值得借鉴的。上述种种不懈努力虽有了某些成效,然仍尚未见突破性进展,这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上地震学在该阶段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