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地震观测中发展了一种石英日历钟。这个钟的时间精度为≤3×10-9/天。它是采用MOS集成电路制成的,并使用荧光数码管作为日历和时钟的显示。时标输出除有常规的时、分和秒号外,还将日历和时钟数据以串行编码方式输出。  相似文献   

2.
地震仪对地震波的影响是由仪器的频率特性决定的。由于不同频率特性的仪器,对地震波的响应是不同的。测定震级所使用的频率范围依赖于所使用的仪器。短周期DD-1地震仪整机频在0.1—1.0秒这段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曲线几乎是平坦的,超过1秒,曲线急剧下降,因此DD-1只适应一秒以内地震波的震级计算。中长周期SK地震仪的通频带基本上落在0.1—10秒范围,在其通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倍数基本稳定。长周期763地震仪,它的频率  相似文献   

3.
地震台站配置的数字式电子钟,除用作计时外,还为观测仪器提供时标信号、开机关机定时控制信号。此外,为自身计时准确的需要,往往采用收音机自动对时技术。本文根据个人经验,以CMOS器件数字钟为例,介绍几个外围实用电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观测中,准确的对时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授时台所播发的标准时间,包括两种不同的时间系统:一种是以地球自转为标准所测定的时间,并作了地球极移影响修正后的世界时UT_1时间系统;另一种是以高精度的原子时秒长为基础,与UT_1时间保持协调,偏离在±0.9秒以内的协调时UT_c时间系统。按国家地震局的规定和国际资料交换的统一需要,在地震观测中统一使用UT_c时间。目前我国的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观测中,准确的时间服务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因此,尽管在地震台网、台站上配备有精度较高的石英钟,但仍须定时地利用授时台发播的标准时间讯号对其所使用的石英钟进行“对时”校正。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度更高的原子钟已被采用。目前国内外授时台所发播的标准时间包括两种不同的时间系统。一种是过去使用的以地球自转为标准所测定的时间,并加以地球极移的影响修正后的世界时UT_1时间系统;另一种则是以精度更高的原子时秒长为基础,而时、分别采用世界时的时分时刻,后者的时间与UT_1时间保持,协调偏离在±0.9秒以内的协调时UTc时间系统。而按国家地震局的规定和国际  相似文献   

6.
在测爆中,测定起爆时间用的SC—16型光线示波器时标灯,改用石英钟秒号去控制其闪光,使记录纸上显示出秒号线。82年10月15日用改装后的SC—16型示波器记录柳州爆破起爆时间结果较好,见图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HDJ—1型动物行为自记仪的性能与原理,其中包括时间基准的选择、秒信号的放大与整形、计时电路、防关机电路、通道输入电路、打印控制电路等内容;还对与其相匹配的HDZ—1型转换器的有关技术问题做了介绍。分析与测试结果均表明,该仪器与国内同类仪器相比较,具有功耗低,计时精度高和稳定性好的突出优点,其常态耗电量<700μA,标准时间误差<15秒/月,且能长期连续工作。  相似文献   

8.
由于 BSZ-2型数字钟具有性能稳定,日钟差≤50ms。可直观地进行人工校时,并对时钟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可为测震观测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因此各地震台广泛使用该钟。我区河池地震台地磁组原用 SY-2石英钟常出现偷停、走时不准,时号触点接触不良故障。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试利用测震组 BSZ-2型数字钟提供时标信号,该台自1992年11月使用至今,工作很好,证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地震监测仪器的普及和应用,人工、模拟地震观测仪器逐渐被数字仪器所取代,记录方式也由整时记录变成分记录和秒记录。数字仪器在多年运行中,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本文重点通过对多年形变数字观测系统内部所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便在观测工作中更好把握仪器的状况和对仪器出现的故障进行准确分析判定,及时对仪器存在的问题和故障进行解决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观测数据的断记。  相似文献   

10.
时间服务系统在地球物理场以及其他各种信息的观测记录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通常人们总是用钟作为一个相对时间标准,并且经常用收讯机收对天文台的授时信号加以校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能够计时,还要求具有更广泛的功能,譬如进行时间的自动记录,定时控制,以及从记录上进行时间检索等等。于是,对于一台钟,仅仅给出数字显示和诸如分号、秒号这样的时标,在许多场合已经显得不够了,  相似文献   

11.
对特效时号--光源灯控仪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石英丝倾斜仪原配新式时号—光源灯控制器在工作中的缺陷 ,提出了对特效时号—光源灯控仪的技术改进方案。改进后的仪器具有电路设计简单、抗干扰能力强 ,有自动恢复和自律自保等功能 ,实验表明改进后的仪器当全部使用甲电池时 ,综合效率比原仪器提高了 2 0倍  相似文献   

12.
五倍强震仪是记录三分向地动位移的仪器,直接机械杠杆放大,可见记录,触发但不丢地震初动,能保留触发前20秒内的波形. 仪器参数是:T5.00秒,D0.550,V5.00.零点漂移小(<0.1毫米/℃),频带较宽,可记录5级以上的地方震和近震. 两年来,八次中强震记录表明仪器性能良好.可供台站仪器配套和现场记录强余震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为了提高地震记录的时间服务质量,各类石英钟陆续问世,对钟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发播的“BPM 标准时间、标准频率”授时信号,系国家确认的高精度时间基准。我国地震系统就是采用这个标准来测定时钟的“钟差”。测量钟差的仪器是“毫秒计”、“钟差计”等时间间隔测定器(基本原理见《地震》1981年第4期、第5期刊载的“数字对钟技术”一文)。测定器所采用的是一种基本的测定时间差的方法。但是,它不具备有分辨相关秒脉冲的能力,在使用中,仪器可能记录的是非相关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地震局分析中心研制成功DZB-I型地震仪自动标定器,可对地震仪进行脉冲标定和对放大器—记录笔系统的幅频特性作分段标定。 该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在地震仪正常运转过程中,只要输入一个指令或启动按钮即可完成脉冲标定和从4秒—0.02秒25种不同周期的分段标定。该机设有  相似文献   

15.
BCJY—Ⅱ型地震仪,是为适应深地震测深需要而研制的三分向模拟磁带地震仪。经辽宁省地震大队1984—1986年实验观测和野外使用结果表明:该仪器主要性能(三分向、自动操作、时间服务、)达到或优于国内同类仪器的水平。是目前地壳深部探测较理想的仪器。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9日17时41分23秒,石棉县境内发生一次4.2级地震,仪器测定震中位于北纬29°02′;东经103°13′,石棉地震台测震记录ts-tp为2.7秒.截至10月13日11时,石棉单台记录仅有ts-tp到时差1.6、2.4秒的0.8和0.5级地震各一次.经现场实地考察,宏观震中烈度为Ⅳ度.经调查,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从几米到50公里距离的质子磁力仪差值测量的线性回归表明,时均值的标准偏差随测点间距的变化为δ=a+bd,其中a=0.07±0.02nT(1nT=1伽傌,译注),b=0.01±0.003nT/km,d为测点间距,单位为公里。当点距为几米且地震平静区与活动区测点噪声低时,时均值的标准偏差,对于0.25nT灵敏度的仪器为0.09—0.15nT。对于0.125nT灵敏度的仪器为0.07—0.08nT。这两种仪器的最小计数噪声分别小于0.07nT与0.03nT,而不确定的仪器噪声为0.04nT。在-6℃—21℃范围内,仪器的温度灵敏度不超过0.001nT/℃。对于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上10—15公里的点距,时均值δ的估计值在0.15~0.3nT之内,其数值依赖于局部磁性特征。频谱密度估计表明,差值场噪声功率随频率上升而下降,约为3分贝/倍频程。主要频谱峰值出现于日谐波和潮汐M_2频率之上。地磁差值场噪声限制了在低于2周/小时频率的测量能力,即仪器精度开始限制测定能力。如果预测滤波技术可以降低噪声谱的话,则可应用高灵敏的仪器。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末,由于现代地震仪器的诞生,地震学便获得新生,从此,不再是一门仅是描述性的科学,而转变为一门数学——物理学的科学。它使人类在本世纪对地球甚至月球的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我国笔绘记录地震仪DD—1(短周期,T_1=1秒)及DK—1(中长周期,T_1=15秒)的诞生,在临震监视与速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存在的一些弊  相似文献   

19.
控制海底电磁激发脉冲发射的时间同步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达到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和远参考测量的目的,研究控制海底电磁激发脉冲发射的时间同步技术,包括发射前与GPS的对钟技术和发射中的同步技术,保证仪器工作的时间和公共的时间基准GPS信号保持精确一致,为后期的数据处理解释提供统一的时间坐标.对钟技术是指,在海洋调查船上完成仪器内部RTC芯片分频所得的秒脉冲信号RTC_PPS与GPS秒脉冲信号PPS时钟沿的同步;同步技术是指,海底工作过程中,仪器在预定的时钟沿将可控源信号精确发射出去.本论文采用CPLD芯片、RTC芯片、GPS模块和AVR单片机来完成对钟和同步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动校时数字钟的工作原理。由于采取了自动校时措施,既满足了精度的要求,又能选用廉价的晶体,使仪器的体积、功耗、成本大为减少,为台站或其它科研部门提供了一种准确方便的时间服务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