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因子对杭州市区酸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荣光  林丰妹  焦荔  齐冰 《气象科技》2012,40(6):1044-1049
利用1996-2010年杭州市区酸雨及环境气象因子观测资料,分析了近15年来气象因子对杭州市区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降水下的酸雨出现频率较低,而pH低值多出现在连续阴雨的天气;北风及偏北风下的降水pH均值较低,西偏南风下降水pH均值较高;在高压底部型天气下降水pH均值最低(4.51),同时酸雨出现频率高达85.3%;而雷雨天气下pH均值最高(5.11),酸雨出现频率最低(66.5%).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天气类型下,污染物扩散、稀释和湿沉降情况不同,可能是导致酸雨污染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北京市2003-2009年的全市性酸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并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分析和上甸子站酸雨离子成分浓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为低涡低槽型、西来槽型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3种天气系统对应的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4.5,达到强酸雨水平.降水前北京地区受持续的偏南风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较强且维持时间较长,降水前出现逆温现象,都是导致北京地区出现强酸雨的重要因素.对北京大气污染有影响的气流轨迹在低涡低槽、西来槽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的比例分别为59%、74%和66%.西来槽型天气系统的电导率K值与水溶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低涡低槽型和副高边缘型.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雨水酸度与天气背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1—1983年在上海地区11个观测站进行了雨水pH值观测,取到资料2448份.从资料分析得到:(1)雨水pH值与天气背景有关,静止锋天气影响时,酸雨出现几率达44.5%,雨水较酸;暖锋天气时,酸雨出现几率仅9%.(2)台风、高压边缘天气影响下,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但静止锋、冷锋、低压系统天气时,酸雨的形成不仅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受随气流输送来的外来污染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影响广西酸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广西主要城市近13年酸雨观测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广西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较大(即pH值小),pH〈4.5强酸性降雨的频率也较高。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低,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广西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经分析造成广西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槽、切变线和锋面,约占广西酸雨的76%,而其它天气系统造成的酸雨所占的比例为24%。  相似文献   

5.
河池市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池地区环境监测站1987—1991年的酸雨监测资料结合当时天气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本市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同于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酸雨过程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古田会 《贵州气象》1997,21(3):23-25
1994-1995年在贵阳市眍5个监测站进行了雨水PH值观测,取得资料476份。从资料分析中得到:雨水PH值与天气背景有关,其中以静止锋天气影响最为显著,酸雨出现机率达48.29%;在其他天气影响下,酸雨出现机率也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7.
针对太行山东部地区2008年4月出现的2次酸雨天气过程,利用表征大气热力和动力学物理量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弱酸雨天气太行山区为强盛的上升运动所控制,上升运动可达200 hPa,致酸污染物可通过垂直运动向外扩散。强酸雨天气中低层为下沉运动,抑制了污染物的扩散。强酸雨区域处于850 hPa全风速的最大值轴线的右前方,该处为下沉气流控制,不利于致酸污染物的扩散。两次酸雨过程低层均为对流性不稳定,但强酸雨日假相当位温垂直变率明显小于弱酸雨日垂直变率,且中高层与弱酸雨日相比为稳定性层结。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我国在酸雨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成果,包括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生态影响模拟以及控制对策等4个方面的内容。大量的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酸雨污染的范围有所增加、程度有所加重。酸雨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特定的气象条件、天气类型和大气环流等有密切的关系。针对酸雨污染有所加重的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回顾了我国在酸雨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成果,包括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生态影响模拟以及控制对策等4个方面的内容.大量的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酸雨污染的范围有所增加、程度有所加重.酸雨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特定的气象条件、天气类型和大气环流等有密切的关系.针对酸雨污染有所加重的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2006年酸雨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统计江苏省4个酸雨监测站2006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得到:徐州、南京的年酸雨发生频率高于常年同期,年平均pH值低于常年同期;常州、淮安的年酸雨发生频率比常年同期偏少,年平均pH值高于常年同期;各站的月酸雨发生频率呈逐月上升趋势,秋冬季酸雨发生频次均高于历史同期.结合同步的气象要素分析发现,降水强度、风、前期气候状况以及天气系统等都与酸雨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2010年南宫酸雨观测资料和地面资料、结合邢台探空资料及天气形势,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南宫酸雨变化特征及不同气象条件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南宫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4.70,酸雨频率大于50%,属于重酸雨区或较重酸雨区。降水酸性在夏秋两季较强,而酸雨出现频率则在秋冬两季较大,降水电导率冬季最大。南宫酸雨多出现在主导风向为偏东风、静风及北-西北风|高空天气系统为切变线时,酸雨及强酸雨频率随降水量级增大而增大|酸雨强度随相对湿度和逆温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6—2010年南宫酸雨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资料,结合邢台探空资料及天气形势,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南宫酸雨变化特征及不同气象条件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南宫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4.70,酸雨频率大于50%,属于重酸雨区或较重酸雨区。降水酸性在夏秋两季较强,而酸雨出现频率则在秋冬两季较大,降水电导率冬季最大。南宫酸雨多出现在主导风向为偏东风或静风及北—西北风;高空天气系统为切变线时,酸雨及强酸雨频率随降水量级增大而增大;酸雨强度随相对湿度和逆温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酸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广东省气象部门所属4个酸雨监测站10多年的资料,研究了广东省降水pH值、酸雨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广州、韶关和电白的酸雨频率都在56%以上,降水pH年均值小于4.9,汕头的酸雨虽然较轻,但降水pH年均值仍小于5.6,酸雨频率也达到31.7%.4个站均表现出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广州、韶关、汕头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广东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气溶胶酸化缓冲能力低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在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的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在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探讨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曲江酸雨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海辉 《广东气象》2009,31(2):53-55
通过对曲江1993~2007年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江属于较重酸雨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在2.98~8.36,平均值为4.83;酸雨频率为73.6%,其中37.9%酸雨属于较强到强酸雨;具有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秋季降水pH值高、酸雨频率低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曲江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曲江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同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总结酸雨观测报表审核中容易出错的问题,指出对降水pH值、电导率(σ值)2个指标进行审核时,应配合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认真分析判断,并注意加强酸雨知识学习。  相似文献   

18.
我国降水酸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洪珍  王木林 《气象学报》1984,42(3):332-339
1981年3月至1983年4月,我们在全国不同地区选定了四十几个测点对降水酸度进行了观测。 观测资料表明,酸雨出现的频率,南方城市较北方为高,酸度也较强,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值达到90%。说明酸雨在某些地区已相当严重。pH的最低值是庐山的含鄱口(测值达3.10)。我国北部地区降水多为中性,但局部地区也有酸雨出现。沿海城市青岛也出现酸雨。 作者结合地理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输送以及天气系统等,对降水酸度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区酸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区雨水酸度的分析,认为广州是酸性基础甚强的城市,酸雨出现的频率为60%左右,并有冬春强,夏秋弱的季节变化趋势。指出逆温和微风等稳定天气条件是产生酸性降水的有利天气条件。对水样的化学分析结果可见,广州酸雨中SO4=为主要酸根,各类酸根的浓度变化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阳离子浓度的强弱对市区酸雨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在碱性污染源附近尤为明显。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污染源的作用是明显的,所以广州市区酸雨主要是由于本地大气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20.
广州酸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州1992—2008年酸雨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广州酸雨年变化明显,17年的年平均pH值为4.05,酸雨年均pH值最低达3.41,最高达4.53;17年的酸雨年均发生频率为86.9%,最低为71.8%,最高为98.6%;酸雨季节变化明显:春季pH值最低,夏季pH值最高;酸雨月平均pH值变化幅度大:pH值最低出现在2月,最高在12月。通过对广州雨水离子组分和污染物浓度分析表明,影响广州雨水酸度的主要离子为: 、Cl-、Ca2+、 和 ,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O2和NOx。广州酸雨形成机制不仅与污染源有关,还与污染物在迁移扩散过程的天气系统和边界层气象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