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从洋中脊上升的地慢物质带上来的大量热量,使在洋中脊裂谷处的海底热流及温度最高,向海沟逐渐减小.由于热胀冷缩,海底地势在洋中脊处最高.作者根据板块模型由一维运动物体的热传导方程推出裂谷处上升物体的温度分布公式.用此分布公式作为垂直边的边界条件,严格地求解了运动板块的二维运动物体热传导方程.用此方程研究了各参数与观测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公式中的参数值,使计算的理论曲线与实测海底热流一年龄及海底深度一年龄曲线拟合,从而求出了板块的厚度L=97km,地幔上升速度u=3.gmm/a,热膨胀系数a=3.37×10-5/℃及温度分布.该方法克服了在洋中脊处理论热流值趋于无限大的问题,并可以计算出地幔上升流的速度及宽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个相对简单的等粘度模型 ,探讨了板块运动的热效应及其对于观测热流的形成与分布的作用 .结果表明 ,运动的板块确实对地幔内部的温度场有实质性影响 ,观测到的大洋中脊处的高热流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板块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  相似文献   

3.
辽河盆地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展起来的裂谷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5mW/m2,变动于44—83mW/m2之间。在给出地壳结构模型并确定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的基础上,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及深地扣除各岩层所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出地幔热流值。结果表明,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为41mW/m2,占整个地表总热流量的63%。可见,本区热量大部分来自地幔。与世界上其它地质构造单元相比,辽河裂谷盆地无论地幔热流绝对值或其与地表热流之比值,都具有介于稳定地区和构造活动区之间的特点。作者认为,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的上述特点,乃是中、新生代以来本区长期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辽河盆地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展起来的裂谷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5mW/m2,变动于44-83mW/m2之间。在给出地壳结构模型并确定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的基础上,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及深地扣除各岩层所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出地幔热流值。结果表明,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为41mW/m2,占整个地表总热流量的63%。可见,本区热量大部分来自地幔。与世界上其它地质构造单元相比,辽河裂谷盆地无论地幔热流绝对值或其与地表热流之比值,都具有介于稳定地区和构造活动区之间的特点。作者认为,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的上述特点,乃是中、新生代以来本区长期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张先和赵丽,根据对青藏高原地震分布情况及航磁资料处理结果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震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并指出这与小尺度地幔热流上涌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全球地表热流是反映地球内部热与动力学过程的一种主要能流.本文在三维球坐标框架下,就几个不同的粘度模型分别研究地幔内部密度异常(基于全球地震层析结果)以及板块运动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及其对于观测地表热流产生和分布特征的贡献.由于地幔动力系统具有较高的Pe数,可以期望由板块运动激发的地幔流动将强烈地扰动地幔内部初始传导状态下的温度场以及地表热的热流分布.结果表明,与地幔内部密度异常产生的热效应相比,运动的板块及其激发的地幔流动在全球地表观测热流的产生和分布特征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观测到的大洋中脊处的高热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板块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计算的平均温度剖面较好地揭示了岩石圈和D″层的温度特征,即温度随深度的剧烈变化,这与我们目前通过其他手段对岩石圈和D″层的温度结构了解是一致的.一个下地幔粘度比上地幔高出30倍的粘度结构(文中使用的粘度模型2)较之其余模型的拟合程度似乎更好.  相似文献   

7.
全球地表热流的产生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地表热流是反映地球内部热与动力学过程的一种主要能流.本文在三维球坐标框架下,就几个不同的粘度模型分别研究地幔内部密度异常(基于全球地震层析结果)以及板块运动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及其对于观测地表热流产生和分布特征的贡献.由于地幔动力系统具有较高的Pe数,可以期望由板块运动激发的地幔流动将强烈地扰动地幔内部初始传导状态下的温度场以及地表热的热流分布.结果表明,与地幔内部密度异常产生的热效应相比,运动的板块及其激发的地幔流动在全球地表观测热流的产生和分布特征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观测到的大洋中脊处的高热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板块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计算的平均温度剖面较好地揭示了岩石圈和D″层的温度特征,即温度随深度的剧烈变化,这与我们目前通过其他手段对岩石圈和D″层的温度结构了解是一致的.一个下地幔粘度比上地幔高出30倍的粘度结构(文中使用的粘度模型2)较之其余模型的拟合程度似乎更好.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略超过最低临界值时(约1.5倍),对流呈现出复杂状态:1.板块运动速率小于下伏地幔对流速率;2.区域性的双层对流环出现;3.对流谱成分发生变化;4.环型场仅在地幔很浅的区域中起作用,而在地幔深部对流图式中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地幔对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全球大地热流-岩石生热率关系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热流分析是研究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化学组成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全球范围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和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探讨地壳一地慢热流配分统计结果揭示,全球尺度显生亩地质构造区热流与岩石生热率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两者在隐生宙地盾区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从大地热流-岩石生热率关系在显生亩地区和在隐生宙地区的差异可以大致确定壳-幔热流成分的变化范围取地壳厚度为30-50km,根据前寒武地盾区热流与生热率之间的统计关系可以进一步推测地壳岩石中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平均丰度范围分别为铀(0.5-1.6)×10-6,钍(1.8-6.1)×10-6,氧化钾0.6%-1.9%.  相似文献   

12.
板块绝对运动及地幔热对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略超过最低临界值时(约1.5倍),对流呈现出复杂状态:1.板块运动速率小于下伏地幔对流速率;2.区域性的双层对流环出现;3.对流谱成分发生变化;4.环型场仅在地幔很浅的区域中起作用,而在地幔深部对流图式中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地震层析成像板块构造及地幔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也给人类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使人类更加清晰地在两个层次之上(地球的层圈构造和内部横向不均匀性)了解地球内部,特别是对幔内部非均匀结构,从全球和区域的尺度上揭示出地球内部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呈现出全新的地球,特别是地幔结构的三维图像框架,很容易理解,这一基本框架正是地幔演化热动力学过程的现代表现,如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框架去追溯、探讨全球构造特别是地幔构造演化的历史,从而深化对于我们这个星球演化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地区实测热流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南地区现有的125个实测热流值.全区热流值的变化范围为35.6-209mW/m2,平均值为67.9±24.1mW/m2.这些热流值中,高质量A类和中等质量B类的数据占总数的72%.热流值在区域上的分布呈现“二低一高”的格局:研究区西北和东南沿海一带为低热流区(除热异常区外),中部和南部为高热流区.  相似文献   

15.
地幔的流变性质已成为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地幔粘度结构研究的方法,其中包括利用地球物理观测资料进行反演计算和实验室试验研究,重点讨论了利用冰期后回跳,板块运动速度和大地水准面异常资料反演地幔粘度结构2的方法和结果以及地幔矿物的实验结果,并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最后简单讨论了地幔粘度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云南深部热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云南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从地壳结构入手探讨了地壳、上地幔的生热率垂向分布,进而研究了云南的深部热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垂向上,上地壳所产生的热流量最大,中地壳次之,下地壳最小;横向上,各构造单元深部热流结构差别较大,全区地幔热流变化范围是19~57mW/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