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河断裂北段土壤中断层气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进行的土壤中断层气研究结果.沿红河断裂带断层气组分H2,CO2,Hg和Rn含量很高.沿该断裂洱源测线断层气H2,CO2和Rn含量最低,向南H2,CO2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以定西岭测线的H2,CO2含量最高.表明在该段断裂活动强烈,而洱源一带断裂活动较弱.  相似文献   

2.
红河断裂带断层泥基本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红河断裂带断层泥的某些基本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红河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为104巴的量级,杨氏模量为102—103巴的量级,泊松比为0.3—0.4,单轴抗压强度由数巴至数十巴,单轴抗剪强度为数巴,粘滞系数为1010—1011泊的量级,弹性波速为1.5—2.2公里/秒。对比红河断裂带南北两段断层泥的力学性质,看出南段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杨氏模量、抗压强度、粘滞系数和弹性波速比北段断层泥高。此外,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基本上各向同性而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显示出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3.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岩FT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中南段18个糜棱岩、12个角砾岩、10个碎裂岩和8个砂砾岩的显微结构详细观察,部分典型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以下同),获得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糜棱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早期断层活动为左旋走滑,糜棱岩和未变形的砂砾岩FT年龄均>20Ma,表明这期间红河断裂带曾发生一次构造热事件;碎裂岩和角砾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后期断层活动为右旋走滑,微结构特征不同的碎裂岩和角砾岩的FT年龄可分3个时段(9.9~12.7,6.8~8.4,2~4.6MaBP),表明红河断裂带中新世以来曾发生3次断层位错事件  相似文献   

4.
在500MPa的压力范围内测定了红河断裂带断层泥的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随压力的变化。实验表明:在100MPa以上,上述力学量随压力增长很快,在100MPa以上,上述力学量随压力稳定增长,其增长率比岩石相应的值高一个数量级。断层泥密度与纵波和横波速度的关系均满足Birch定律,并由此得到了红河断裂带断层泥的Birch系数。由波速资料得出了断层泥的动态杨氏模量与动态剪切模量,表明动态杨氏模量比过去得到的静态杨氏模量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5.
利用重复微震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深部滑动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5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识别在断层同一位置发生的重复微震来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不同孕震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采用基于子采样条件下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位置,从而确保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红河断裂带北段及其附近区域识别出23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变化明显.重复微震的时空变化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频繁的背景地震活动和相邻较近的重复微震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产生影响.利用重复微震的震级和复发间隔,估算得到红河断裂带北段6.0~13.4km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mm·a-1,显示不同孕震深度的滑动速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应用粘弹性计算程序,计算1833年嵩明8.0级大地震产生的同震和震后应力场变化,并计算对附近的小江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及云南境内红河断裂带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嵩明8.0级大地震对滇中南地区应力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甚至持续数百年的时间。嵩明8.0级地震使震中附近的小江断裂中段、安宁河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带中段库仑应力减小,降低发震危险;而小江断裂带南北段、安宁河断裂北段、则木河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南北两段库仑应力增加,地震危险性增强。红河断裂带中段在数百年时间尺度内始终处于嵩明8.0级地震库仑应力的减小区域,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此断裂段的地震平静现象。  相似文献   

7.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断层现今活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车兆宏  张艳梅 《地震》2001,21(3):31-38
分析了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流动形变资料,研究了断层现今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特征。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楚雄-通海断裂带及鲜水河断裂带活动水平最高,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最弱;断层活动水平近年总体未见加剧或减缓。研究认为: 强震前区域断层活动加剧;断层突然错动引起的位移在地质资料显示的断层位移中占主要成分;近期南北地震带南段仍将保持近20年强震频发的态势,中段近年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 楚雄-通海断裂带中段及鲜水河断裂带两端,为值得注意的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8.
红河和曲江断裂带断层泥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活断层产物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震地质学者的关注。笔者对地质、地震证据充分的活断层——红河断裂带和曲江断裂带的断层泥进行多种手段的分析研究。它们的显微构造、粒度分布,组构特征以及石英碎砾的SEM显微形貌等显示了活断层中的长期蠕滑研磨作用、地震过程的快速剪切运动以及活断层特定条件下的退变质作用和其他化学作用等成因特征。综合分析指出,红河断裂带南段可能是蠕滑运动为主的活断层,其北段和曲江断裂带则为粘滑运动为主的活断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断层的活动特征,利用1999—2007年和2011—2017年2期GPS观测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基于Okada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为(1.5±1.6)~(4.7±1.5) mm/a,倾滑速率为(-3.6±1.6)~(1.9±2.4) mm/a,断裂南段的活动性更强;(2)无量山断裂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的走滑速率为(4.0±1.6)~(5.6±1.5) mm/a和(4.8±1.4)~(6.6±1.6) mm/a,倾滑速率分别为(-0.7±1.5)~(0.2±1.4) mm/a和(-5.8±1.5)~(1.7±1.8)mm/a;(3)红河断裂带元江—元阳段和洱源—弥渡段、无量山断裂带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西段处于震间闭锁状态,闭锁深度分别为6.8 km,7 km和7.2 km。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素对跨断层位移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欲从跨断层位移测量资料中提取断层异常活动信息,必须考虑如何更深刻地认识环境因素对测值的影响。为此,我们曾经综合应用环境参数改正法——对不同的测点建立各自的数理模式进行改正、褶积滤波法、二倍中误差法及数理统计检验法等。对京津地区、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上的部分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流动测点,包括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1999—2017年的GPS速度场为主,结合小震分布、历史地震和活断层探测等资料,首先,基于Okada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其次,以断层滑动速率和GPS速度场观测资料作为约束,利用DEFNODE负位错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块体内部变形及主要活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最后,计算研究区域现今应变率场,并结合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结果,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明显低于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无量山断裂;(2)红河断裂带的元江—元阳段、鹤庆—洱源段和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强闭锁状态,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和无量山断裂带中—北段的闭锁程度强于南段;(3)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地壳变形表现为近E-W向的拉张和近N-S向的挤压,最大剪切方向与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呈一定角度,表明地壳与地幔处于完全解耦状态,而中-下地壳低速层可能是壳幔解耦的主要原因之一;(4)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整体变形受控于印度板块的推挤、印缅俯冲带的深源俯冲以及缅甸微板块与巽他板块的后撤/回退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第 1 期华北地台基底弱化带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中英对照)……………………………………张家声、劳秋元(1)t初论华北地区的地壳低速层………………………………………………………………………孙武城等(17)郯庐断裂带中段遥感信息的处理与识别…………………………………………………………高欣欣等(27)确定辽东半岛潜在震源区的断层活动性研究……………………………………………………张裕明等(35)红河断裂带古差异流动应力和应变速率的估算(中英对照)……………………………安琳吉、何永年(45)高温高压下红河断裂带断层泥力学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斜跨川—滇交界区的金河—洱海深断裂带是龙门山—红河古板块缝合线的中继枢纽地段;经长期构造演化于新生代转变为转换断层。转化时间为始新世末—渐新世初,Rb-Sr 年龄为41.75-36.3ma,这与青藏—三江东缘陆内板块汇聚时间一致。测算的运动速率为2—6mm/y,为明显的左旋走滑性质。断裂带在 N28°—N26°之间明显地阻切了南来与北往的诸多深/大断裂带,使其无法延伸联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广大的构造、航磁、重力异常和卫星影象上的“混乱区”。本带地震活动强烈形成有名的中甸—丽江—大理交义强震带;莫霍面等深线陡聚明显;岩浆作用广泛;构造表现十分引人注目。其构造应力源区甚为复杂,可作为新生代大陆转换断层;就本质而言,可归属于威尔逊(1965)命名的边界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双差精确定位方法对1999—2003年间发生在云南红河断裂带上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分析了精确定位结果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红河断裂带上重定位前与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变化不大,只是重定位后震中分布略向两端集中,北段地震多于南段。说明当前红河断裂带北段比南段、中段地震活动性强,可能受洱源断裂带~程海断裂带的影响。但重定位前、后震源深的分布差异较大,在以洱源为中心的区域上存在一个10km深的条带,这可能与红河断裂在北段形成的拉张区有关。  相似文献   

15.
红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活断层。根据其活动性质、结构、地震活动的差异性断裂带可划分为北、中、南三段。断层泥主要发育在南段,最宽达10米凤上,围岩为第三纪岩石井被挤压成扁豆体,断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滇西北24条中小型走滑断层的40组端点距L_d与错距(D)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即L_d=2.75D-0.15。由该区的断层破碎带宽度(W)与错距(D)的经验统计关系,得出了由最大断层破碎带宽度(W_(max))估计断层长度的表达式,即L=101.75W_(max)—0.30。在本文中,还应用上述关系式对有争议的定西岭断裂南延趋势及剑川—白汉场断裂的长度作了定量估计。  相似文献   

17.
大同-阳原盆地南缘断裂带是北京西北~山西北部盆-岭区的一条最大的断层。晚第四纪断层崖高度和高度分布型式把断裂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段落。该断裂带在山前带和山麓坡的构造地貌、微地文期演化历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段变异。构造地貌过程的速度和断层习性差异,以及段落边界的重叠断层特征,是构造地貌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程绍平  杨桂枝 《地震地质》1996,18(4):289-300
大同-阳原盆地南缘断裂带是北京西北~山西北部盆-岭区的一条最大的断层。晚第四纪断层崖高度和高度分布型式把断裂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段落。该断裂带在山前带和山麓坡的构造地貌、微地文期演化历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段变异。构造地貌过程的速度和断层习性差异,以及段落边界的重叠断层特征,是构造地貌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震源机制解分类与川滇及邻近地区最新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位错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地震分类的理论基础,利用美国哈佛大学1977—2008年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地震三角形分类法,研究了中国川滇及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124例,从地壳脆性变形的角度分析了川滇次级块体的变形形式。结果表明:整体上川滇及邻区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特征,受青藏高原SE方向的挤压,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产生了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带;同时,受缅甸弧挤压和四川盆地的阻挡,在缅甸弧前端和龙门山断裂带等地形成了强烈的挤压区,在云南大部分区域形成了扇形剪切应力变形区;而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所产生的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直接作用在红河断裂带上,造成红河断裂带呈右旋向SE方向错动,引起其后延金沙江断裂至丽江-小金河断裂之间形成大的应力拉张区,构成了现今川滇及邻区地壳变形的最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罐罐岭断裂带最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一直在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黄河黑山峡地震地质问题时,通过对罐罐岭断裂带的航片解译、野外追踪调查、地形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槽探资料研究,从而确定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该断裂带发育在青藏块体东北缘,是中卫-同心弧形活动构造带的一部分,总体走向近EW,长约60km,分为5条不连续的次级断层,各段成左阶羽列,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左旋走滑兼挤压逆冲活动特征。断层错断了一系列山脊、小冲沟和阶地等,发育醒目的断层陡坎。研究发现,罐罐岭断裂最新一次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700~1200a之间,最大同震位移位于罐罐岭附近,全新世以来水平左旋最大错距达6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