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用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的早期历史以及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恒星三角视差测定工作,对反射望远镜在未来恒星三角视差测定中将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展望,并简介了上海天文台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利用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BD+70°68、BD+63°869和BD+2°348三颗星的底片进行了视差解算,根据归算所得结果,对如何提高恒星三解视差测定值的精度和有关观测、测量、归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包括观测历元的安排、时角的限制、露光量的掌握、参考星的选择、归算模型的确定等。并且,本文还初步估计了上海天文台1.56m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可能达到的外部精度。  相似文献   

3.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09,(12):32-33
在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用量日仪第一次准确测定恒星视差之后,三角视差法就成为衡量宇宙距离最可靠的办法。天文学家们以丰及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新兴的领域,迫不及待地搜寻太阳系的近邻。但要用肉眼测量天体位置的微小变化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直到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以后,这个领域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4.
赵卉青  万籁 《天文学进展》1989,7(4):321-327
白矮星、红矮星、O型和B型星、Herbig Ae/Be星、Ap和Am星是一些具有重要天体物理意义的恒星,精确测定它们的一些基本参数以及在HR图上的位置,对于研究这类恒星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精度的恒星三角视差将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值得信赖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三批视差资料,对于按赤经、赤纬方向独立测得的恒星三角视差π_x、π_y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差数π_x-π_y与恒星赤经α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于用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的10组底片,用底片常数法和中心重叠法分别重新作了归算;对于饮食大时角底片的组,归算中使用在恒星常数中加进折射项的办法计入了大气色散改正。给出了15颗星的相对视和自行,以及由重叠解换算的绝对视差,对视差测定值的精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行星状星云是研究恒星演化、星际介质与星系化学形成历史与演化等问题的重要探针。距离是行星状星云的基本物理参数,对研究其大小、光度、电离质量、形成率、空间密度和在银河系内的分布等性质至关重要。河内行星状星云距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其测距结果的准确性普遍偏低,仅有31颗距离的不确定度在20%内。概述了行星状星云测距的9种主要方法,即:三角视差法、星团成员法、膨胀视差法、分光视差法、红化方法、Na D线吸收法、中心重力法、统计方法、运动学方法。着重介绍运动学测距法,用于测量受银道面上消光严重或没有可观测中心星但射电较明亮的行星状星云距离,为将来进一步的测距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按经典方法确定恒星统计视差这一重要恒星天文学问题作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统计学上是不严格的。太阳运动和速度椭球的确定严格来说是不可分离的,长期视差和统计视差不能看作为彼此独立的量。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于按最大似然原理解算包括统计视差在内的运动学参数问题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作了介绍,重点介绍了Clube等和Murray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所提出的方法。Murray所用的数学模型认为星群内各个恒星的残差v服从三维正态分布,因而自然引入本动协方差阵。就目前来说,它可算是最为严格的方法,其中共需通过迭代算法解算11个未知数。最后,对这两种方法作了简单的比较。 统计视差的确定是恒星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有关宇宙距离尺度问题的研究中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比如,按统计视差法求得的天琴座RR型变星的绝对星等,可用来确定球状星团以至较近河外星系的距离,从而被誉为“量天尺”。因此,关于统计视差确定方法的研究长期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之中。本文试图对这一工作的主要方面作一综合性的评述,并着重介绍最近一些年代提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欧洲空间局正在考虑的空间天体测量卫星计划(GAIA计划)将对目视星等V亮于15.5mag的5千万颗目标进行位置、自行和视差的测定,其精度为10μas,同时还对这些目标进行多色多历元光度测定.该计划可对星系距离尺度、恒星演化、银河系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参考架联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开创的微角秒天体测量学亦将会对天体物理学、太阳系天体和参考架联结等方面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星光偏振是研究星际介质磁场的有力工具之一.Heiles源表收集了9286颗恒星的偏振信息,是目前最大的光学波段星光偏振源表,被广泛使用.但该表中恒星的距离参数是以前的测光距离,很不确定.把Heiles源表和Gaia第2次数据释放(DR2)源表进行交叉证认,以位置和星等作为判据,匹配了7613颗恒星,并获得了这些恒星的三角视差距离和误差,超过90%的恒星距离相对误差小于20%.基于新的距离,展示了星光偏振在银河系内的分布并讨论了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系外类地行星空间探测计划(Search for Terrestrial Exo-Planets,以下简称"STEP")采用天体测量法和微像素级焦平面定标测量技术,设计望远镜焦平面检测精度达到1μas.在假定焦平面设计能达到检测精度的前提条件下,系统分析了恒星自行、视差、卫星速度和位置、光学系统的光心等关键因素对检测系外行星的影响.有别于传统的窄视场照相底片常数法,提出了一种恒星相对角距测量方法,以检测由于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而引起星对角距变化的非线性项,消除了传统窄视场天体测量中参考星位置和自行精度对检测系外行星的直接影响.针对同一天区内的8颗参考星和1颗具有行星系统的待测星,分别模拟出5 yr内的观测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处理,发现基于STEP自身1μas的观测精度,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观测到类地行星的.  相似文献   

12.
徐烨 《天文学进展》2011,29(2):123-131
直接测量恒星形成区的距离;从而确定银河系的旋臂结构以及银河系运动学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通过对恒星形成区脉泽的多历元VLBI观测,利用类星体和脉泽相位参考技术,精确地测定脉泽的位置、自行和视差.精确的距离能够确定旋臂的位置,从而建立银河系旋臂结构的新模型;运用绝对自行确定该处天体的三维运动,由此精确测定银河系的旋转曲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中心重迭法迭代算法归算BD 2°348的三角视差,得出其相对视差等于0".0879±0".0178。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日本红外卫星AKARI/FIS的年轻恒星体样本,通过匹配Hipparcos(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的数据库共计得到21个太阳系附近的年轻恒星体,可靠性为90%.恒星的光谱类型从B型到M型星.利用Hipparcos精确的三角视差测量,定出源在赫罗图位置分布,进而与理论的演化轨迹等时线比较估算恒星的年龄.结果发现样本中存在两个年龄大于10 Myr的年轻恒星体.光学至红外能谱分布表明这两个源是II型年轻恒星体,即有原行星盘.通过进一步的能谱拟合表明这两个源的年龄分别为(14.1±4.2)Myr和(16.8±4.4)Myr.长寿命原行星盘与行星形成关系紧密,是理想的原行星诞生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利用VLBI方法测定恒星距离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几种H_2O脉泽源成图的原理、方法和它们的精度。讨论了用VLBI测定恒星距离的潜在意义以及有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观测特征和天体测量特征,依巴谷卫星在短期内同时测定大量高精度的恒星位置,自行和视差等五个天体测量参数以及星等和色指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为建立高精度的光学参考系,为研究恒星的起源,演化,分布,质量,大小和光度等,为研究双星和聚星的分布和运动,为研究星系运动和星系动力学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1.(低年组、高年组)测量视差从地球上观测,天狼星的周年三角视差为π1=0.379″。如果从一颗以椭圆轨道绕转太阳的小行星上观测,天狼星的三角视差为π2=1.379″,椭圆轨道的偏心率e=0.59。计算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周期T。讨论所有可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以致使用最大的望远镜观测,看到的也不过是些光点。尽管如此,天文学家还是有办法测定恒星的"腰围"。方法之一是在恒星被月亮或某些天体(如小行星)所掩蔽时,根据星光强度变化的规律,求出被掩恒星的角直径,然后再通过已知的距离即可得到该星的真直径。毕宿五,即金牛座α星,其视差为0″.048,距离我们68光年,由于它在天空的位置离月亮的视路径不远,因而造成它常被月亮所掩蔽。毕宿五是一颗巨星,真直径很大,又距离我们相当近,所以它的视角直径应是恒星中最大的一个。美国衣阿华州大学欧文·菲克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比费  相似文献   

19.
天文望远镜的指向精度和跟踪精度是评判一架天文望远镜的重要指标。赤道式天文望远镜的指向精度和跟踪精度受到极轴位置准确性的影响。正确地安装好极轴位置显得非常重要。极轴校正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介绍了用观测恒星的方法来校正极轴位置,分析了合理地选择目标恒星,得出结论:在调整极轴东西方向时选择子午圈上的恒星作为观测目标恒星,在调整极轴俯仰方向时选择90°时角圈上的恒星作为观测目标恒星。经过多次调整极轴东西方向和极轴俯仰方向并对两个方向交替进行调整,望远镜的极轴将处于相当准确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星表工作在唐宋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分析表明,一行观测得到的恒星去极度数据精度是不高的,这可能是这些数据未能反映实际精度的缘故。一行发现了在不同时期观测得到的恒星位置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虽然并未认识到这是由岁差现象上起的,但由此人们开始了对恒星位置的经常性观测,这一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宋代的两本星表精度有显的提高,皇You星表的精度接近0.5°,与数据的诸数精度相当,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恒星观测的精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