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缘,为黄河上游两大支流——黑河及白河流域地区(约当北纬32°20′—34°10′、东经102°15′—103°50′之间)。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对若尔盖高原沼泽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指出若尔盖高原沼泽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发生的变化,通过沼泽植被、沼泽土壤错位拉坚湖滨沼泽土壤中不溶性氮、磷(全量)高于九道班(1)、(2);而可溶性氮、磷、钾(速效性)却相反,受干扰的沼泽土壤含量要高于原生沼泽、沼泽水化学、沼泽小气候对比分析表明,探听上来区域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出现草场退化、野生动物减少、鼠害严重、局部出现砂化和盐渍化,对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两个时期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 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相似文献
4.
贫困区的发生类型与可持续性脱贫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贫困区的发生机制和三种类型。从我国扶贫攻坚的现状出发,针对贫困区人与环境三个生产环节的矛盾焦点,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根据1996-1998年野外考察与研究获得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证了若尔盖高原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沼泽旱化,沼泽类型改变,沼泽逆向生态演替,沼泽区沙化,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沼泽水质变劣,草场退化和鼠害猖獗,剖析了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与人类活动干扰,自然因素作用的关系,进而阐明了人类活动干扰是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
若尔盖盆地沙漠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了若尔盖盆地在1975-2005年间的沙漠化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该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75-1990年间,若尔盖盆地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保持稳定;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减小趋势。对若尔盖盆地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固定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地)是若尔盖盆地主要的沙漠化土地景观类型。在1975-1990年间,沙漠化土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平均面积均大幅增加,是该地区沙漠化快速发展时期;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斑块数量下降,斑块平均面积增加,沙漠化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沙漠化景观破碎度增强。 相似文献
8.
9.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规定,运用Thornth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作出了第一张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图,首次确定了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3317032.2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分布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0个县(市、旗)。其中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为751161.9km2,占国土面积的7.8%;半干旱区总面积为1139214.2km2,占国土面积的11.9%;干旱区总面积为1426656.1km2,占国土面积的14.9%。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三大区域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现代经济增长发展理论,将人力资本、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考察中国大陆省区市域的发展,通过对有关指标数据的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给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形态的“三大区域(信息化地区、工业化地区、农业化地区)”划分,并对各省区市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工业化等做出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贫困区的发生机制和三种类型。从我国扶贫攻坚的现状出发,针对贫困区人与环境三个生产环节的矛盾焦点,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三角洲一般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往往是沿海国家的重要地区。但同时,遗里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在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研究如何协调好三角洲地区资源、人口、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若尔盖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相交处。由若尔盖、阿坝、红原、羌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地。这里的地表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相似文献
16.
17.
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的植被火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而基于卫星获取的活跃火(active fires)是探究人-火关系与活跃火发生机理、扩展机制的基础。相对于陆域活跃火,海上活跃火发生的时空动态及其强度、类型等研究较为薄弱。基于VIIRS活跃火和海洋地形等数据,通过分析中国东南海域活跃火发生的时间规律、强度特征、地形属性和距海岸线距离等特性,初步确定了海上活跃火类型界定体系。结果表明:(1)本区相同位置活跃火发生具有时序性。2015年前后两年内相同位置活跃火逐渐减少,且低纬地区更突出;而2015年前后三年内低纬地区活跃火发生强度稳定、高纬地区逐渐减少。(2)中国东南海域活跃火呈现明显的空间集-疏特征,即沿岸海域“条带状”聚集区、以曾母暗沙为中心的“团状”聚集区、南海诸岛周围的分散区。(3) 2012—2013年、2015年、2020年活跃火总强度与其月均强度变化一致,即其发生强度增强归因于活跃火的面状、分散发生;2014年、2016—2019年活跃火总强度与月均强度峰值不同步,即其强度增强归因于活跃火的点状、集中发生。(4)基于时空、强度和集聚特征,结合人类活动频繁区布局,将发生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RI)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57.6%的县市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和商旅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地域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8.64%、11.99%和11.75%:农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0.5)的地域占到59.1%: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RI<0.4)和居中(0.4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意大利的旅游地进行类型划分,并对意大利旅游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国旅游业近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