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临清市气象资料,统计了40年临清市雷暴日数年际、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数可以划分为三个变化阶段;春、夏、秋季是临清市雷暴发生季节,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78%,其中7月份更是雷暴高发期,该月雷暴日数超过总日数的1/3;临清市雷暴出现时段比较集中,15-22时出现雷暴约占总数的90%.  相似文献   

2.
从气候学角度,利用屯昌县气象局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对屯昌县雷暴天气的一些气候规律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屯昌县是雷暴天气的多发区,其雷暴初终日与年降水量趋势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1973—2012年承德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3—2012年承德市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承德市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承德市雷暴日数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处于"中雷区",丰宁、滦平、承德市达到"多雷区"级别;全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9.5d,最多年为55.3d,而最少年为27.6d;1973—2012年承德市雷暴日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平均10a减少2d左右,并于2006年发生突变;承德市雷暴发生存在明显季节差异,高发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呈单峰型分布,7月雷暴日出现最多;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近40a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雷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日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呈现出4~6a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4.
济南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本亮  李艳平  杨芙蓉  胡鹏 《山东气象》2007,27(2):31-32,42
通过对1971—2005年济南雷暴资料分析表明:济南雷暴的空间分布呈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且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市雷暴呈减少趋势,市区雷暴呈增多趋势;济南雷暴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季节性明显;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下午到前半夜为雷暴活跃期。  相似文献   

5.
屯昌县雷暴气候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气候学角度,利用屯昌县气象局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对屯昌县雷暴天气的一些气候规律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屯昌县是雷暴天气的多发区,其雷暴初终日与年降水量趋势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9-2008年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市、福海、富蕴、青河等7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2~24d,西部比东部多,北部比南部多,高山地区较多,平原地区较少;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5~8月,各地雷暴的年变化都为单峰型,峰值在7月;各地雷暴日数年代际变化均为线性减少型;小波分析显示出各地雷暴年变化都存在16d的震荡周期;雷电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加重。  相似文献   

7.
利用华山站1953—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近10a来西安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资料对华山景区雷暴的年、月、旬、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1a来,华山雷暴日呈明显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2.4d/10a;一年中6—8月为雷暴活动的高发期,约占全年雷暴的74%;一日中,雷暴主要集中在14时和20时前后。从西安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资料的分析来看,影响华山的雷暴主要有4条路径,其中产生于秦岭山区的对流云,距离华山近,发展快,因此可预报时效短,更应加强跟踪。  相似文献   

8.
利用宜昌市9个气象观测站1965-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宜昌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雷暴日数分布特点是西南山区、丘陵多,东部平原少,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9~43 d;近45 a宜昌市雷暴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远安、五峰和宜都下降趋势最为显著;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9月为雷暴天气多发期,月平均雷暴日呈单峰型,7月达到最高值9.6d;突变检验显示雷暴日数在1984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平均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平均终雷日有提前的趋势,雷暴活动期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9.
黄飞  黄学忠  黄开刚 《贵州气象》2013,37(Z1):22-26
利用广西百色市12个气象观测站1965—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方法,分析了近45 a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①百色市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在62 d以上,属于雷暴多发区;雷暴空间分布趋势为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②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6 d左右。③雷暴日月分布具有单峰型特点,4—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9%。④8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上旬至3月下旬,80%保证率下雷暴终日出现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⑤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百色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3~4 a短周期和准8~12 a的长周期,由此推测未来几年百色可能处于少雷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柳州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柳州市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许昌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TSI天气分型方法,把20032005年上海市的气象资料按季节分型,对比分析上海市四季不同天气类型下的空气污染指数,结果发现:四季API最大值的天气类型为冬季Ⅷ型、春季Ⅲ型、夏季Ⅰ型、秋季Ⅱ型;不同天气类型下同一污染物指数冬季差别最显著,春秋季节次之,夏季最不显著;冬季污染物指数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各季节各天气类型下,均以PM10污染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5,他引:30  
分析了广东省86个站1971-2004年历年平均雷暴日数、初终雷日资料,以及南雄、增城、汕头、电白平均逐日气温资料的气候变化规律,并通过分析雷暴与气温的相互关系,揭示出广东省的雷暴主要由热力条件引起。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1-2006年许昌地区逐日、逐月、逐年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变换,分析许昌地区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许昌地区雷暴目数年际变化幅度大,且雷暴目数年代际趋势变化阶段性显著,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年雷暴日数变化呈略微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个/10a;年平均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存在着准4a和10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4.
海南儋州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吉武  许向春  蔡杏尧 《气象》2008,34(1):100-106
利用1971-2000年儋州3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海南儋州地区雷暴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儋州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11天,高发季节为每年5-8月,高发时段为午后13-17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但二阶滑动平均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对1991-2000年雷暴产生的天气影响系统统计表明:儋州雷暴主要产生于冷空气、变暖的高压脊、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5类天气系统中,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泸溪县1959年~2011年5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泸溪县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泸溪县属于多雷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7.5d;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6d/10a;全年4个季度均有雷暴活动发生,发生的频率以夏、春两季最高;一年中雷暴活跃期出现在3~9月,活跃期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85.1%;雷暴初日和终日都呈缓慢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统计整理鄯善县1961—2010年雷暴资料,分析雷暴的季节、年代、年际变化等特征。找出雷暴活动规律,发现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雷暴天气年代变化不大,年际频率变化明显。总结雷暴初终日分布规律,归纳雷暴初终日间隔日数特征。经过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阐述雷暴日数和降水量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统计整理罗甸县196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对比法分析雷暴的季节、年代、年际变化等特征.发现罗甸县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雷暴天气年代变化明显,年际频率变化较大,近30 a年雷暴日数趋于减少.总结罗甸县雷暴初终日分布规律及初终日间隔日数特征,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方法,阐述雷暴日数和降水量、降水次数之间存在的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汉江上游地区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1960—2009年2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雷暴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雷暴总体发生频率呈逐年减少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震荡周期;一年内55%雷暴发生在7、8月,春季明显多于秋季;区内雷暴以热对流伴随雷暴为主,77%的雷暴出现在午后至前半夜;雷暴总体呈现三高三低准东西方向交错分布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20.
咸宁市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肖本权 《湖北气象》2003,22(3):16-17
通过对咸宁市近30余年的雷暴资料的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了该区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季节分布来看,夏、春季雷暴出现的概率多,秋、冬季较少;从地域分布来看,咸宁市存在两个雷暴频发地带,四个雷暴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