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施舌人工育苗及幼虫、稚贝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施舌 (Coelomactraantiquata)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西施舌在广东的繁殖高峰期为 5~ 6月 ,用阴干加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 ,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 98%左右。 1997年和 1999年两次育苗试验结果 :在盐度为 2 6 .0 0~ 32 .0 0、水温为 2 3~ 2 6℃条件下 ,幼虫在培育密度为 1~ 2mL- 1时生长较好 ,经 9~ 10d培育 ,可进入附着变态期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14 .1μm·d- 1。稚贝阶段在日流水量为育苗水体的 1.5~ 2 .0倍时取得较好效果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 112 .4 μm·d- 1。  相似文献   

2.
从北部湾沿海采捕的日本鬼鱼由 ( Inimicus japonicus)亲鱼 ,经暂养后进行催产 ,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 L RH-A3 1 0μg DOM 5mg或 HCG 60 0~ 80 0 IU LRH-A3 3 0~ 4 0μg;雄鱼注射同样药物 ,剂量减半。共采卵 1 0 9万粒 ,平均受精率 89.0 % ,平均孵化率 90 .0 % ,共培育出体长 1 .8~ 2 .3 cm的幼鱼 2 6.8万尾 ,平均成活率 3 0 .7%。  相似文献   

3.
西施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 1998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在福建长乐对西施舌 (Coelemactraantiguata)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 ,以人工养殖方法观察其周年生长情况。观测结果表明 ,长乐沿海西施舌的群体组成以体长 6 1~ 110mm占优势 ,其频率 ( fn)为 0 .14 0~ 0 .2 2 2~ 0 .12 5。不同大小的西施舌 ,软体部肥满度指数 (CI)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1龄西施舌月平均体长增长 4 .0 5mm ;2龄的为 2 .31mm ;3龄的为 1.83mm ;1~ 3龄为成体生长发育阶段 ,3龄之后趋向衰老。不同发育生长阶段的壳高与壳长直线回归关系 :幼虫期H =0 .994L - 13.0 7;稚贝期H =0 .90 5L - 4.76 ;幼贝期H =0 .0 14 +0 .82 4L ;成贝期H =0 .36 7+0 .72 4L。  相似文献   

4.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 ,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 ,可用一个 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 ;(2 )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 ,可略而不计 ;(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 ,最大幅度达 0 .333μms- 2 ;(4) 1989~ 2 0 0 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 0 .191μms- 2 ,平均速率为 - 0 .0 147μms- 2 /a ,属全球性或区域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湛江沿海波浪分布情况 ,运用章家昌提出的防波林消波系数公式 ,以防波效益 80 %为目标 ,通过计算和综合分析得 :湛江沿岸营造红树林时 ,在潮差小 (约 2 m左右 )海区 ,营造宽度应在 80~1 2 0 m左右 ;在潮差大 (约 4 m左右 )海区 ,营造宽度应在 2 0 0~ 3 0 0 m左右。  相似文献   

6.
养殖条件下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倒刺的年龄与生长规律 ,结果表明 :倒刺鳞片年轮特征主要为疏密切割型。体长与鳞长之间的直线相关L =2 .0 85 4+2 .36 2 0R和幂函数相关L =2 .85 12R0 .952 9中 ,以幂函数相关性密切 ;体重与体长呈指数函数相关W =2 .4 984× 10 - 2 L2 .9936 。 4龄以前生长较快 ,生长指标高 ,体长指标高 ,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大 ,其生长规律可用VonBertalanffy方程表达 :Lt=[1-e- 0 .132 5(t+ 0 .2 0 95) ],Wt=132 76 .4 0 [1-e- 0 .132 4 (t+ 0 .2 0 95) ]3。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t =8.0 9龄、W8.0 9=3933.6 1g ,即Wt=0 .2 96W∞ 处。倒刺雌性一般在 5龄性成熟 ,雄鱼 3~ 4龄时性成熟。建议江河捕捞对象应为 5 + 龄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7.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30、温度27.5~29.5℃、pH7.8~8.6的条件下,投喂扁藻(10×104mL-1)、轮虫(20mL-1~50mL-1)、卤虫无节幼体(1mL-1~30mL-1)及卤虫成体(0.1mL-1),进行锈斑蟳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溞状幼体Z1期2~4d,存活率100%;Z2期2~3d,存活率74.0%~78.0%;Z3、Z4、Z5期各3d,存活率分别为37.5%~59.0%、26.5%~43.0%、22.0%~36.7%;Z6期3~5d,存活率19.0%~26.3%;大眼幼体5~6d,存活率11.0%~11.5%;Ⅰ期幼蟹(蟹苗)存活率4.5%~5.0%,整个育苗过程共计20~26d。  相似文献   

8.
对真鲷 (Pagrosomusmajor)、黄鳍鲷 (Sparuslatus)、黑鲷 (S .macrocephalus)和平鲷 (Rhabdosar gussarba )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4 0 5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发现 ,4种鲷科鱼种内碱基的变异较低 ,真鲷为 0 .2 5% ,黄鳍鲷为 0 .74 % ,黑鲷和平鲷均为 0 ;真鲷有 4种单倍型 ,黄鳍鲷有 2种单倍型 ,黑鲷和平鲷分别为 1种单倍型 ,且单倍型间变异位点很少 ,真鲷有 3个变异位点 ,黄鳍鲷仅有 1个变异位点 ,而黑鲷和平鲷无变异位点。结果表明 ,细胞色素b基因在这 4种鲷科鱼种内是相当保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型海藻固碳及氮磷吸收潜能。【方法】分析硇洲岛岩礁带19种生物量大于50 g·m~(-2)自然生长的大型海藻固碳量、生产力和TOC,对比分析岩礁带和距岩礁带4 km处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结果】褐藻门有3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最大,分别为20 498 g·m~(-2),550 762 g·a~(-1),2 466 g·m~(-2)·a~(-1);其次是红藻门有11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7 547 g·m~(-2),138 194 g·a~(-1),1 872 g·m~(-2)·a~(-1);绿藻门有5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3 064 g·m~(-2),4 827 g·a~(-1),158 g·m~(-2)·a~(-1)。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博贺兰岛礁区域海藻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均为最大。19种海藻中12种海藻TOC超过30%,分别为衫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 (M.Vahl) C. Agardh、囊状法囊藻Valonia utricularis(Roth)C. Ag.[Conterva utricularis]、网球藻Dictyosphaeria cavernosa(Forssk.) Boerg、珊瑚藻Corallina sp.、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 (Gmelin)Santelices et Hommersand、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Delile)、茎刺藻Caulacanthus ustulatus (Mertens) Kütz、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sp.、叉节藻Amphiroa sp.、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Turn.) var. chinensis C. Ag.、囊藻Colpomenia sinuosa(Mert.exRoth)、羊栖菜Hizikiafusiforme(Harv.)Setch。岩礁带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分别在0.17~0.20mg·L~(-1)和0. 007~0. 018 mg·L~(-1)之间,距岩礁带断面4 km左右海域的4个相应站位IN和IP含量分别在0.18~0.22mg·L~(-1)和0.016~0.022mg·L~(-1)间,均略高于岩礁区相应站位。大型海藻的生物量与岩礁带无机氮和无机磷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155。【结论】19种大型海藻在硇洲岛岩礁带海区生态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固碳能力强,对氮磷具有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目网囊对蓝圆鲹和多齿蛇鲻的选择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鱼参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 ,2 0 0 0年 1 1~ 1 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 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 ,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 (如蓝圆 鱼参)、圆形或近圆形 (如多齿蛇鲻 )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 ,且对后者的释放效果更好。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5、5 0mm时 ,蓝圆鱼参的5 0 %选择体长 (L0 .5)分别为 1 2 1 2 2、1 2 8 77mm ;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0、45、5 0mm时 ,多齿蛇鲻的L0 5分别为 1 2 4 1 2、1 2 6 75、1 3 9 3 2mm。通过不同目大网囊对蓝圆鱼参、多齿蛇鲻选择性比较分析 ,发现 5 0mm目大方目网囊的选择效果好于 40、45mm目大的网囊 ,因此 ,在南海区拖网渔业中采用 5 0mm目大的方目网囊是必要的 ,同时建议将 1 5 0mm作为蓝圆鱼参、多齿蛇鲻的最小可捕叉长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