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前主任郭增建先生,他的音容笑貌、丰功伟绩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在中国攀登地震预报高峰的艰难道路上,他始终是我们队伍中的一员主将,是中国地震预报事业的一面旗帜。他是我国地震预报事业的一位重要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你们觉得唐山大地震很突然,其实,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本世纪以来,我国发生过的8级以上地震就有9次,7至7.9级的有10余次!”安局长一边说,一边给我们摊开了一张“中国地震分布图”.图上那些密密的大小圆圈,记录着这片古老大地曾发生过的一次次震动.标志唐山地震的橙黄色小圆圈,若不是留意查找,一点儿也不起眼.“全球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个是欧亚(从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地震带.我们正好处于这两大地震带的交汇点,因此地震就特别多.”安局长补充说,我国发生的地震不但次数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地震学家潜心钻研的一大难题,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中国科协“三大”期间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的.陈教授说,国际地震界评述中国在经济上属第三世界,在地震科研方面与美、苏、日并驾奇驱.他说,当今有些科学发达的国家对地震研究之所以不如中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丰富的观测资料和实践机会.而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有3000多年丰富的历史资料,近代又积累了多次大地震的经验,使中国能够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里根总统访华时曾提出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美国要与中国合作.陈鑫连教授是50年代留苏的大地测量学家,从事地震专业研究和领导工作20多年.邢台地震到唐山地震10年中9次大地震,他都经历过.他告诉记者,中国1975年预报海城大地震的准确性曾轰动中外.唐山突发性的地震则是属于科研上的难点.对地下的钻探,目前只能达到10余公里深处,再往深目前尚难达到.自从唐山地震后10年,中国又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支1.6万人的地震科研队伍,其  相似文献   

4.
1.1 地震灾害 地球上每年要发生上百万次地震,人们可感觉到3级以上的地震就有5万多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具有破坏性的地震上千次,其中破坏性极大的7级以上地震就有20次之多.这些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海上,虽然每年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仅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5%,但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造成损失的85%.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在日本和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严重的地震灾害。事先没有预警而发生的较大地震仅几分钟就可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并摧毀许多城市。生活在常发生较大地震国家里的人们盼望着有朝一日有可能预报出何时何地会发生较大地震,以便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易发生地震的国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地震的认识最早始于我国.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他的基本思想是:地震是由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震动.这是一个本质性的理解,被公认为是地震科学发展的里程碑.直到18、19世纪,西方的一些人才重新确认这个概念.地震学诞生后,一直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研究地震——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地震预报;二是利用地震——利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去探测地球内部.从科学史上看,前者开始得早,但进展缓慢.而本世纪以来,后者即利用人工方法产生地震波,再接收它们在岩层分界面产生的反射  相似文献   

7.
1地震预报的类型 (1)没有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地震的限定.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没有限定为"破坏性"地震,显然存在漏洞.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没有"限制"即意味着"允许".所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中所指的地震可以是从大到小的任一地震.从减灾的角度考虑,不产生灾害的地震没有任何预报意义,只存在地震科学和预测研究的价值.由于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率很低,如果不限制所预报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错报和虚报所带来的损失也许将远大于报准地震所能减少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世界上很多科学家和热心地震预报的人们,致力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试图对强烈地震作出预报。近年来提出很多新思想、新方法。 一、为了认识地球真面目 宋朝苏东坡曾写下题西林壁诗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若把苏诗中的庐山改成“地球”,我们是否就认识了地球的真面目了呢?看来远远没有。比如说,苏联在科拉半岛打了一口万米深井,现已钻进12000多米,万米深井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信息。 用人工地震方法测得,该处的陆相结构几乎属于标准型,即从上至下分为花岗岩层,玄武岩层和镁、铁含量超过第二层的玄武岩层。钻探表明,地壳结构不是界线分明的三层,而是大杂烩似的千百层,每层厚度只不过十至几百米。出乎人们的预料。因此,很多国家准备打万米深井,如西德就准备打一口15000米的深井。  相似文献   

9.
谈地震预报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地震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的劫难,并使人们在心理上留下恐惧地震的阴影.因此,地震预报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科学难题,处在探索阶段,但根据现阶段的科学水平,是可以在地震的短临预报、工程地震、地震速报和震后趋势判断,平息地震谣传、误传,维护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秩序的正常化等方面,以一定的可信度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地震预报的现状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才正式开始的,经过20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综观国际地震预报现状,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比如,在短临预报方面,我国对几次大震在震前作了较好的预报,而在国外至今还未见到类似的成功的短临预报的报道.应当指出,我们虽然对少数几次大震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的地震活动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本世纪以来的八十年内共发生破坏性地震二千六百余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五百余次,平均每年5.4次。8级以上地震九次,平均九年发生一次。地震分布的范围很广,据记载,本世纪以来全国三十个省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8级以上大震除了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岛弧、海沟与大陆边缘地区外,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境内及其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水平而言,唐山1976年里氏7.8级地震能否预报出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看法是根据1976年被中国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出来的其它两个大地震——龙陵和盐源地震的详细资料中分析得出的,何况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健全的地震预报程序.中国的十日简报为撰写本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世奇  林纪曾 《地震学报》1981,3(2):177-187
本文把可靠性理论中故障率的概念引用于地震预报,建立了一族新的可靠函数w1(t)=exp[-taecsin(lnt+)].新可靠函数具有如下功能:1.其参数 a 可作为判别各地震活动期(大释放期、剩余释放期及积累期)的数值判据:当a1时为大释放期.2.其故障率函数能较好地描述各活动期内地震活动的起伏变化,并能进一步判断其地震活动的高低.3.当 c=0时,新可靠函数退化为怀布尔(Weibull,W)可靠函数,即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特殊情形.用新的可靠函数对唐山7.8级地震、新丰江6.1级地震、滇东地震带及东南沿海地震带作了分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地震学会最初确定的专业委员会之一,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举办年度学术交流.早期,参加交流的代表主要是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地震预报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一些不能在震情会商会上解决的问题.2012年,马瑾院士撰文提出了构造物理实验"地震"的亚失稳理论,指出地震有前兆,应可预报.中国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与河北省地震局于201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举办以"中国地震监测预报论坛"命名的年度学术交流活动,适时邀请了马瑾院士就亚失稳理论作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序列的自相似性分析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淳  伊藤秀美 《地震学报》1993,15(4):455-462
把时间序列自相似性分析法引进地震序列的分析研究当中,并探讨了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作为地震时间序列的参量,可分别选取每一个时间单元内累积的等价地震次数 Q=N*,等价地震次数N',最大地震震级 Mmax,以及相邻时段等价地震次数的差值△N*等.为定量分析起见,本文引进了地震序列排序自相似系数s.对中国华北、西南地区和首都圈地区以及日本山梨东部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地区分别发生 M7.0和 M6.0地震之前半年至数年,取上述各种地震活动参量计莫出的排序自相似系数s 均要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s 异常的持续时间除与震级有关外,还随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排序自相似系数s 可作为大地震的一项中长期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由立交模式讨论地震预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作者在昆明举行的南北地震带会议上提出了立交模式。1985年正式发表(本刊)。本文是上一篇文章的继续,重点讨论了以下的问题。1.把立交模式应用于解释远距离的大震迁移,具体讨论了横穿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地台的大震短期迁移现象。这种远距离跨越大地构造单元的震中迁移已往是很难理解的,但是从立交模式来看,则是很自然的。2.由于下岩石圈近于塑性,且相对均匀,所以在大区域构造压力作用下,其内形成的剪切滑移线与区域压力成45°角,因之如果己知若干地震排成一条线则可认为与其相交45°角的方向就是主压应力方向,这可与震源机制所求得的P轴方向相互补证。依此方法对华南和甘青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作了推求。3.在用相距较远的地震连直线的时候,对于中等强度的地震至少得三个地震连直线,对大震来说,两个即可。这是因为大震的断层面通入地下深,直接受到下岩石圈中蠕滑断层的影响。而中等强度的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如插入地下浅时,则不直接受这个蠕滑断层的影响,因之取两震连线难排除偶然性。如三震相连则可能是深部蠕滑断层共同制约,不然为何在短时间电它们连成一条线。4.如果已知区域主压应力方向(用一些大震震源机制所求P轴方向的平均或用其他方法求得),则当一处发生大震后,可通过震中作与主压应力方向成45°夹角的直线,此直线即为今后震中迁移的较可能的方向,这个直线有时与已发地震的断层走向一致。5.一些外因,如固体潮和极移等有可能影响下岩石圈中蠕滑断层的动态,並由此影响上岩石圈中大震的发生。这是调制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即外因对震源的间接调制。6.我国震中迁移的事实表明,历史上短期震中迁移的始发地区可能是一个前兆穴位。在该区选择良好观测台址进行前兆观测可监视较大范围内的大震发生,特别是监视历史上震中迁移方向上今后再发生的大震。  相似文献   

16.
根据 198 8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 (NMSC)所提出的各类地震学异常资料 ,研究每一年异常与下一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 .9a内 46种地震学方法所提出的93 2项异常资料表明 :在 1989~ 1993年间 ,用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的数量有一个增大过程 ;各种方法所提出的异常对应地震的比率在 0~ 48%之间 ,平均为 2 8%左右 ,这也与我国地震预报中预报区数的成功率相当 ;统计预报、区域应力场增强、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和b值等方法有较高的地震对应率 ,而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分数维、异常震群、c值和地震窗等方法要差一些 ;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最成功的年份为1989年 ,最差年份为 1990年 ;与预报区数的成功比率一样 ,其地震的对应比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高 .各种地震学方法的物理内涵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地震学方法间相互关联问题是今后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课题 .  相似文献   

17.
库.  AK 王道 《内陆地震》1997,11(3):233-239
哈萨克斯坦各类自然灾害中地震及其伴生的次生地质作用是最危险的一种。国家对地震的综合防御十分重视,90年代以来,地震研究所开展了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特征、震源区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编制了地球物理、流体地球动力学、形变和地震活动性前兆形成的物理数学模型;研究出用各种观测资料进行超长期、长期、中期和短期地震预报的方法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地震是现今地球动力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地震的必要条件是应力积累超过构造非均匀性之间的内聚力的强度,应力的积累和松弛伴随着构造和物质的变化,它表现在岩石物理性质、地球物理场及其它场的变化。观测微小地震活动的发展、物理化学场的变化就可以预测未来地震的地点,并估计震源区的大小。实践证明,前兆机理和预测地震方法的基础研究在哈萨克斯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1.前言根据已有的地震活动资料可以看出,地震的发生在空间上极不均匀,在时间上也极不平稳,并且其过程随时间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随机性很强的复杂过程,用一般较简单的函数来拟合这种过程不可能得到很好效果。本文应用灰色系统中的灾变预测理论,以甘肃东部地震为例来研究地震的中长期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据塔斯社记者普里霍吉科报道,一个地震预报试验场已在地处高地震活动带的苏联中亚地区一个加盟共和国——土库曼建成。只有用高精度的大地测量仪器才能捕捉到地球深部的孕震运动,这是过去科学未掌握的现象,土库曼科学院通讯院士阿捷科夫博士发现了这种运动。捕捉孕震运动是预测地下风暴(地震)的一种全新方法的基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有着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在此探讨的1966年以来四十余年的中国地震预报历程时,因我国早期混用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说法,直至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才明确区分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故为论述简便而统一使用地震预报一词,并不严格区分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