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马拉雅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马拉雅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马拉雅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马拉雅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藏措勤晚白垩世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措勤北部地区呷龙-龙勒、可如勒、甲布一带的侵入岩以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其侵位年龄在98.2~65.1 Ma间,属晚白垩世侵入活动的产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类轻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分馏强烈而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负铕异常较弱或不显示铕异常,其结晶分异演化程度不高;Ba、Ta、Sr、P、Ti具不同程度亏损.甲布钾长花岗岩以富K、Rb,贫Ba、Sr、Ti,强负铕异常为特征.呷龙-龙勒和可如勒岩体为Ⅰ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为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甲布花岗岩属I-S过渡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侏罗纪浊积岩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侏罗系浊积岩在冈底斯构造带多个沉积分地中均有分布,以发育较为典型的浊积岩鲍马序列为特征 ,可划分为近源砂质浊积岩、远源细屑浊积岩、碳酸盐浊积岩和滑塌角砾岩等4种主要浊积岩类型。论文对泥质浊积岩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投均落入活动大陆边缘区,稀土分布曲线呈近水平状,负Ce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冈底斯构造带侏罗纪浊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环境,其物源为沉积盆地两侧有古老变质岩出露和弧火山活动的岛弧带。  相似文献   

4.
宋全友  秦勇 《西北地质》2002,35(3):99-105
冈底斯构造带为措勤盆地一主要级构造单元。该带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形成从中性闪长岩到酸性花岗岩完整的中酸性花岗岩侵入岩带。通过对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该岩浆岩带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等,属钙碱性岩石系列,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是新特提斯洋壳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向北俯冲引起下地壳物质熔融向上侵入所致,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拉萨地块北部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火山岩。本文及已有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和晚白垩世早期(100~80Ma)两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期火山岩主要为则弄群和多尼组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岩性组合包括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主体为高钾钙碱和钾玄质系列,具有初始87Sr/86Sr比值(0.7068~0.7102)较高、εNd(t)(-9.3~-1.5)较低和δ18OV-SMOW(7.2‰~9.8‰)较高等同位素组成特征,源区为受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熔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楔。晚白垩世早期火山岩零星分布在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南部,岩石类型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有少量的酸性火山岩(英安岩),主体为典型的钙碱性系列组合(低钾拉斑+中钾钙碱),具有较高的Mg(Mg#可高达59)和相容元素Cr(162×10-6)、V(216×10-6)和Ni(80×10-6)含量以及更为原始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t=0.7041~0.7048,εNd(t)=0.9~2.2,指示源区可能为受到上涌软流圈地幔熔体二次交代的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本文将其命名为尼玛火山岩。综合以上白垩纪火山岩和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桑日群和林子宗群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中生代至早第三纪冈底斯岛弧的演化发生了两次大的空间迁移:中生代早侏罗世以来由南向北变新,从最南部的叶巴组(早侏罗世,193~174Ma)和桑日群火山岩(J3—K1),到北部的则弄群和多尼组火山岩(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最后到最北部的尼玛火山岩(晚白垩世早期,100~80Ma);早第三纪由北向南跃迁回南部,从北部的尼玛火山岩迁移到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70~40Ma)。冈底斯岛弧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分演化规律,揭示了新特提斯洋板块的俯冲历史,即早期新特提斯洋壳由南向北低角度俯冲,然后再高角度反向旋转,直至最后发生拆沉。  相似文献   

6.
西藏冈底斯带东段石炭纪构造环境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冈底斯带东段石炭纪构造环境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石炭纪诺错组和来姑组火山岩具有碱性系列向拉斑系列过渡的特征,具有双峰火山岩特点;石炭纪玄武岩样品的平均化学成分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的平均值较为接近;微量元素除Ti、Yb、Y之外,其他元素都富集,其中Rb、Th、Ce富集程度相对较高;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铕、铈异常不明显。显示出石炭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石炭纪玄武岩样品主要落入板内环境的大陆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玄武岩区。因而认为冈底斯东段在石炭纪属于陆内裂谷或被动陆缘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弧间扩张型组合; ②洋岛型蛇绿岩组合; ③岛弧与陆缘弧型组合; ④碰撞型组合; ⑤陆内俯冲、碰撞型组合; ⑥陆内拉张型组合.进而对构造岩浆组合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剖析, 尤其是对喜马拉雅中期的岩浆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带是由俯冲型、碰撞型和隆升型岩浆岩组合成的复合体, 它们在空间上明显分带, 在时间上呈现由相对基性向酸性的演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武当地块基性侵入岩群的地质特征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南秦岭构造带武当地块中发育密集侵位的基性侵入岩群,由于武当地区构造变形复杂,这些基性侵入岩体的侵位特征一直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而查明它们的侵位特征,对认识其侵位机制、判断岩浆侵位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开展进一步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岩浆动力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武当地块不同构造部位所做的一些详细的1:5万地质填图以及相应的构造学研究表明,这些侵入岩体是顺层侵位到武当山岩群和耀岭河组中的,少数直接侵位到震旦系陡山沱组和邓影组中,侵入体密集发育的部位受武当地块古生代顺层伸展拆离构造的主拆离面控制。作者同时获得了402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表明这些基性侵入岩群形成于中古生代。因此无论这些基性侵入岩群的地质特征,还是其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都表明与前人所说的元古代超大陆的裂解很可能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考虑到这个时期南秦岭构造带中发生的紫阳-岚皋碱性岩浆活动、镇安-旬阳浅层塌陷盆地、武当地块伸展滑脱构造及随枣地区基性侵入岩群的侵位等地质构造事件,作者认为武当地块基性侵入岩群很可能是古生代时期南秦岭岩石圈拉伸所导致的深部基性岩浆上侵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西藏措勤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措勤盆地位于西藏冈底斯地块中西段,是在古生界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中一新生代盆地。通过对措勤盆地内发育的构造、地层、岩石及沉积相综合分析,讨论了措勤盆地与喜马拉雅构造带和班公-怒江构造带的对应演化关系,反演了措勤盆地的地质发展历史。其演化经历了盆地基底形成阶段(D—P)、复合弧后盆地演化阶段(J—E2)和高原隆升盆地消亡三个阶段(E2-现今)。  相似文献   

10.
中—新生代西藏冈底斯岛弧演化的节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显德  陈清华 《地学前缘》1997,4(3):109-110
  相似文献   

11.
藏北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成岩机制复杂.对花岗岩研究表明,区内大型岩基由成岩环境、成岩机制不同的岩石单元组成,不同岩石单元与金矿关系不同.金矿空间分布特征与岩体的空间展布密切相关.花岗岩主量元素及Sr、O同位素研究发现,随成岩时代变化,岩体成岩构造环境、物质来源、金矿化强度呈周期性(脉动性)变化规律.火山岩形成时地壳厚度变化与金成矿呈规律性变化.本区金矿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之间表现出统一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论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龙斑岩铜矿带喜马拉雅期成矿花岗岩浆活动是在印支期古特提斯(金沙江)岛弧构造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与白垩纪至早第三纪主特提斯(怒江)和新特提斯(雅鲁藏布江)洋板块大规模的俯冲作用所诱发的古特提斯俯冲带的继承性活动有关。矿化斑岩属火山弧型花岗岩类。岛弧地带由板块缝合线朝大陆方向的完整金属矿化分带模式是Fe→Cu→Mo。  相似文献   

13.
对冈底斯东段古新世-始新世花岗岩类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环境、成矿专属性研究,表明花岗岩类呈现准铝-过铝质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负Eu、Ce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Th等,高场强元素Nb、Hf则表现为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的富,说明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高.古新世花岗岩类为变质泥岩、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始新世花岗岩类为角闪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冈底斯东段古新世-始新世花岗岩类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阶段,成矿专属性表现为Cu、Mo等.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综合物化探方法在西藏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成矿带驱龙、甲马矿区进行了方法有效性试验。介绍了野外方法试验采用的综合物化探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对各方法的试验成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以DPEM、TEM方法为主的综合物化探方法在该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冈底斯地块南北缘是西藏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在该地块北部首次发现的甲岗钨-钼-铋-铜金多金属矿床是不同于其南部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新类型,该矿床的发现是藏北地区内生金属矿找矿的重要突破。目前,矿区内共发现规模大、品位高、易采易选的黑钨矿-辉钼矿-石英脉10余条。脉体赋存于区内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并以内带为主。通过对矿脉等的同位素、包裹体等的初步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与喜山早期碰撞型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密切联系,属典型的岩浆气液充填型黑钨矿-石英大脉型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对进一步认识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成矿作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冈底斯西段狮多地区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西藏冈底斯西段狮多地区火山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岩石,分为古新世(59 7Ma)和中新世(17 2Ma)两个活动时期,早期的时代和层位大致相当于冈底斯东段的林子宗群典中组。与典中组火山岩相比较,该期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总量(w(∑REE)=58 83×10-6)低得多,轻、重稀土分馏程度(w(La)N/w(Yb)N=3 44)较弱,分布曲线更为平缓;N(143Nd)/N(144Nd)的现在值(0 512275~0 512420)和初始值εNd(t)(-6 7~-4 0)也明显偏低,这反映冈底斯东、西段同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及演化各具特色。根据Pb、Nd、Sr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推断,狮多地区火山岩形成于陆缘弧—陆 陆碰撞造山的发展演化环境,是新特提斯洋壳向大陆下俯冲作用过渡到陆 陆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狮多铁 铜矿与古新世火山岩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冈底斯中段则莫多拉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则莫多拉铜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段南缘,矿体主要分布在破碎带中结晶灰岩(大理岩)与火山岩、花岗闪长岩、角闪辉长岩的接触带,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测量显示铜、金元素含量较高,具有矿致异常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在异常中心存在含矿岩石,矿床地质构造条件较有利,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系列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始新世 (4 5Ma)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以来 ,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相当频繁 ,在空间上自南向北随时间早晚依次形成了羌塘、可可西里和喀喇昆仑—玉门 3个火山岩带 ,依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 5个火山岩系列 :①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 ;②白榴石碧玄岩 -响岩系列 ;③高钾钙碱性系列 ;④可可西里钾玄岩系列 ;⑤喀喇昆仑—玉门钾玄岩系列。通过对各系列火山岩成因的研究 ,可以作为了解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组成、壳幔结构以及高原隆升机制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9.
根据花岗岩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将唐古拉山北坡木乃复式花岗岩体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木乃超单元。岩石类型依次为紫苏辉石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精确的锆石U—Pb法测年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表明,它们侵位于晚白垩世晚期,冷却于古新世末。岩石地球化学以贫硅、富钾、贫铝、轻稀土强烈富集、δEu负异常较明显为特征,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为0.706039~0.711251,上述岩石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揭示了一个壳幔混熔的物源区。研究表明,中生代末花岗岩浆起源于壳幔混熔,为印-亚早期碰撞的产物,属同碰撞-晚造山期壳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