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正> 流体输导体系大致由三类介质构成:一是有一定孔渗条件的岩体;二是具有渗透能力的断裂或裂隙体系;三是可作为流体运移通道的不整合面。有什么样的烃源体和硫体输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结果。只要有输导体与烃源体配合,烃源体就不会均匀地向四周排烃,与烃源体相接的输导体是主要排  相似文献   

2.
成矿流体的流动-反应-输运耦合与金属成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岑况  於崇文 《地学前缘》2001,8(4):323-328
中国著名的铜官山、冬瓜山、新桥等铜、金和硫化物矿床均赋存于上泥盆统五通组砂岩、石英砂岩和中、上石炭统的黄龙组碳酸盐岩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邻近。研究表明两个地质事件引发该区形成成因相同或相似的金属矿床。该区具有特定的岩性和地层组合 ;岩浆侵入到该地层组合的同时带进成矿物质和热能 ,热能又驱动成矿流体在岩体周边循环流动。文中对流体从含黄铁矿砂岩流到不整合面时产生的流体流动矿物溶解物质输运沉淀堆积的成矿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提出了一套用于描述热液成矿流动扩散反应过程耦合的偏微分方程组 ,并对此类矿床的成矿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右江沉积盆地印支-燕山期金矿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黔桂接壤区卡林型金矿床含矿建造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印支期的演化息息相关,本文以翟裕生等确立成矿流体系统的原理为基础,将右江沉积盆地中的金矿床按照成矿流体输导体系的不同划分为断裂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不整合面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岩性输导成矿子系统。以典型矿床为载体,初步探讨了各成矿子系统的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作用产物,并建立了该成矿系统的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焦家金矿床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方式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体输导系统是成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焦家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及趋势面分析等手段,探讨矿床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和方向,进而对流体运移的方式和驱动作了分析.认为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受断裂流体输导系统的控制,流体总体从南西向上和侧向运移;由于断裂构造带不同部位岩石破碎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具有差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而影响流体的运移方式;流体运移的驱动力主要由构造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力所引起,同时重熔岩浆的上侵作用加速了流体的运移速率.  相似文献   

5.
右江沉积盆地印支-燕山期金矿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疆丽 《地质与勘探》2014,50(1):105-113
[摘 要] 滇黔桂接壤区卡林型金矿床含矿建造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印支期的演化息息相关,本文以翟裕生等确立成矿流体系统的原理为基础,将右江沉积盆地中金矿床按照成矿流体输导体系的不同划分为断裂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不整合面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岩性输导成矿子系统。以典型矿床为载体,初步探讨了各成矿子系统的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作用产物,并建立了该成矿系统的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断裂-不整合面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断裂是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油气远距离从源(盆1井西凹陷)到藏(陆梁油田)的主要通道,其中基东断裂作为油源断裂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整合面也是该区油气顺利从源到藏的必要条件,不整合面分布的非均质性是造成该区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断裂与不整合面形成的断裂-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是一个高效的输导网络,是油气顺利运聚、成藏的重要条件:二叠系顶面的不整合面与深部断裂组成的输导体系是沟通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油源向上部侏罗系运移的主要通道,而白垩系底面的区域不整合面与中浅层正断层组成的输导体系是头屯河组和呼图壁河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探明率较低,原因在于油气输导体系不清。通过对储集层、断裂和不整合面等构成油气输导体系的单一因素的发育特点的分析,阐明了每一种因素对油气输导过程的影响。准南前陆冲断带发育一套冲积扇一辫状河一辫状河三角洲.浅湖的沉积体系。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相对高孔渗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该区发育上、下两套断裂体系,它们的组合形式为油气垂向快速运移提供了良好的输导条件;不整合面的发育为油气大规模的侧向运移提供了输导空间。  相似文献   

8.
刘哲  张金功  任龙  牟瑜 《地下水》2013,(3):189-191,195
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一个必要的元素,也是油气地质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目前输导介质主要包括储集层、断层、裂缝、不整合面四种;综合分析各输导介质的特点以及前人在输导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输导体系类型划分应充分考虑烃源岩,并研究不同输导介质中油气输导性能的差异性。从而深化对油气输导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Ⅰ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是成矿流体在运移演化过程中,由于成矿流体周围环境的突变、成矿流体演化的不连续性和成矿流体-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等内外因素突变所造成的成矿作用突变部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由来、发展、含义、组成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断裂输导体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断裂输导体系的内部结构、动力学机理、输导能力的控制因素、流体活动特征的识别、与其有关的优势通道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脆性断裂带内部的流体输导通道包括伴生裂缝、无黏结力的断层岩带和诱导裂缝3种类型,塑性断裂带只具有断裂伴生裂缝一种类型的输导通道.断裂带流体排驱的动力学机理包括突发性构造事件、超压与构造活动联控、超压主导和浮力驱动4种基本类型.气烟囱、沸腾包裹体、MnO等微量元素与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等是判断或追踪断裂带流体活动特征的有效指标.与断裂输导体系有关的优势通道包括流向优势和断面优势两种类型,它们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断裂输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与古油藏均产于二叠纪生物礁的核部或侧翼.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和矿石抽提物色质谱分析均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官能团, 暗示金矿成矿过程与古油藏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金矿与古油藏的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裂陷期和凹陷早期的沉积地层, 流体来源于沉积地层中封存的建造水, 形成年龄 > 172 Ma.在随后约40 Ma(172~130 Ma)的时间里, 流体向盆地中生物礁及其他构造部位运移聚集.由于盆地中烃源岩逐渐成熟, 这一过程是油气运移成藏的过程, 也是有机流体萃取成矿物质, 最终演变为有机成矿流体并聚集的过程.燕山运动是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构造营力(130~46 Ma), 同时也是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原因.正是古油藏的破坏打破了流体的动态平衡, 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右江盆地的金矿和古油气藏是同一种流体体系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贵州中三叠世生物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自爱  杨宏  周经才 《地质科学》1980,15(3):256-264
贵州中三叠世生物礁,早在六十年代中期,殷鸿福、杨遵仪就已提出线索。作者在六十年代初研究贵州三叠纪地层时,已对三叠系相变带的特征和规模,以及板庚碳酸盐岩体有了初步认识。七十年代初,作者又到花江进行调查,发现一套壮观的藻礁灰岩。  相似文献   

13.
武安斌  宋春晖 《甘肃地质》1993,2(1):25-34,T003
本文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组合和指相矿物将西成矿田中泥盆统碳酸盐沉积划分为两个相带,7个相和11个亚相,即碳酸盐台地相带和碳酸盐台地边缘相带;台地潮坪相、局限台地相、半开阔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缘前斜坡相、生物滩层礁相和礁相。可以看出,区内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着碳酸盐沉积相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及其与铅—锌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建中  高兆奎 《地质论评》1993,39(2):156-164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可分为深海—次深海盆地相区、碳酸盐台地及浅海陆棚相区和浅海盆地相区三大部分,其中又可划出若干相、亚相及微相。对于铅—锌矿产至关重要的是断陷滞流盆地相及碳酸盐台地相。矿床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生成于断陷滞流盆地环境中,受生长断裂、热水沉积作用及断陷滞流盆地的联合控制;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生成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中,受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及热水沉积改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不存在“开江一梁平”海槽的认识。笔者等认为在“开江梁平海槽”区域内,长兴组只是水体相对台地较深环境(台棚环境)的产物,为碳酸盐缓坡,不宜称为海槽。指出台地边缘浅滩及生物礁是储层最有利相带,礁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等是储层的有利微相。研究区的生物礁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群,沿着台地边缘断续分布。  相似文献   

16.
杨振  张光学  张莉 《地球科学》2016,41(8):1349-1360
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但目前对万安盆地生物礁的识别及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带的划分尚不够深入.基于钻井和地震数据对该区的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进行了精细刻画,万安盆地中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早中新世时期,碳酸盐台地初始发育,台地规模小、数量少,零星分布于盆地中部;中中新世台地发育进入繁盛阶段,主要分布于北部隆起、中部隆起及隆起周缘的斜坡之上,横向上呈东、西带状展布,此时期的生物礁以台地边缘礁和块状礁为主;至晚中新世时期,碳酸盐台地开始衰退,而生物礁类型全、数量多,包括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塔礁、点礁等;上新世以来,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全面被淹没,盆地内部不再有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构造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古近纪基底断裂产生的地形控制了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初始发育位置及后期发育的空间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沉降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台地的衰退及淹没过程.   相似文献   

17.
湘黔地区的奥陶纪红花园期及宝塔期在三都、吉首、桃源一线酉北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红花园期水体相对较浅,自西北而东南可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滩相、台地边缘生物礁相、盆地边缘相;宝塔期水体较深,成为湮没了的台地。通过对红花园期和宝塔期碳酸盐稳定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其组成与环境的盐度、水体深度、水温及氧化-还原条件相关。随着含盐度的增加,碳氧同位素值也增大。水体变深,还原程度增强,则碳氧同位素值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8.
广西高龙孤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二叠纪的南盘江盆地中发育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孤立碳酸盐台地,高龙碳酸盐孤立台地是其中一个小型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在该孤立台地上,马平组珊瑚生物礁和茅口组海绵生物礁呈一种滑动面的形式接触,意味着高龙孤立台地具有极为独特的生长发育历史。横穿高龙孤立台地的区域性同生断裂———八渡—那棉断裂,把高龙孤立台地分割为南北两个不同的块体,该断层的南翼和北翼形成差异极大的地层系统。该同生断裂以及与其倾向相反的滑动面的共同作用使高龙孤立台地呈现出一个"地垒"的形态。构造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现象,表明高龙孤立台地的生长过程可能代表了一个特别的孤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研究以碳酸盐岩微相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叶状藻礁剖面中岩石的微相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主要总结出6个微相类型,为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球粒生屑泥粒灰岩、叶状藻粒泥灰岩—叶状藻泥粒灰岩、腕足泥粒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总结了一个在开阔台地与台地边缘过渡带上的局部相模式,由较深水的开阔台地相、叶状藻礁相、台内斜坡相和台内较浅水的斜坡相、较浅水的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滩相过渡,分析总结了叶状藻礁的沉积环境。微相组合及其在剖面纵向分布规律显示,剖面的总体沉积环境为潮下带浅水开阔台地环境。   相似文献   

20.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大量发育的碳酸盐岩构成了一个东西宽近40km、南北长近80km的浅海碳酸盐台地,其岩相变化复杂,生物群落丰富。本文论述了碳酸盐台地形成各阶段的岩相和生物相特征,阐明了影响碳酸盐台地形成的因素,认为从滨岸碎屑环境变为成熟碳酸盐台地中间阶段的沉积物──混积岩及滩(补丁礁)和滩间沉积物在碳酸盐台地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