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划分中国自然区域的工作上,我们最近又得到了兰璋先生提示意见。这里,首先让我向丁先生致谢!他对“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一文作了详细的分析,所提出的意见,很能促进今後的区划工作。他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下面附带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2.
访吴传钧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初一个温暖如春的冬日,在京郊中关村的高楼宿舍里,有幸专访了我钦慕的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付理事长吴传钧先生。先生虽已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思想活跃。当我谈到先生总不见老,别人称他是老地理学家中的少壮派时,他哑然一笑,说道:“我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养身之道。如果说有常保青春的秘决的话,那就是几十年来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精神。”为了想全面了解吴先生的工作经历、治学方向,学术活动以及对发展地理事业的看法,这次访问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先生的健谈,使我的这次访问十分满意,难忘。我问道:“您为什么对地理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以致终  相似文献   

3.
黄秉维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在国外被接纳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会员。 1953年春我调到地理研究所,即受派跟黄先生学习自然地理学,当时他还在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我去上海拜见他,这是彼此相识的开始。此后三十多年来,我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在他领导下工作。现就以下方面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迎来褚绍唐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先生虽然已经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他的专业风采与育人胸怀仍然历历在目。在我的印象中,先生的地理学专业功底是很深厚的。其功底之所以深厚得益于三大"法宝":一是古文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12,(19):1-1
陈尔寿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地理教育事业,但他的精神永存。陈尔寿先生长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是新中国地理教育事业的泰斗之一,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地理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褚绍唐先生是我国地理教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1985年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师从先生整整三年。先生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他的研究领域广泛,编写了《新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徐霞客游记选  相似文献   

7.
唐登银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24-1026
黄秉维先生一生致力于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是卓越的自然地理学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在成绩面前他总能看到地理学的弱点和自身工作的不足, 提出革新自然地理学的思想, 从而开启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新方向, 对中国地理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为中国20世纪自然地理研究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8.
黄秉维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劳动 ,为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汇集一身 ,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地学界的一代师表和学习的榜样。黄秉维先生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以及在治学、工作和为人等方面的师表风范是中国地理界的宝贵财富 ,将永远被后人学习、传颂。结合实践 ,服务建设黄秉维先生从 1 7岁起就始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在地理学的领域中涉足深广 ,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许多方面都有探索 ,尤其精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 ,在国内外地理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全国首届探矿者年会,看到、听到各地区、各单位的展示和发言,深受鼓舞。借此机会,首先我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通报我区近年来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概况,欢迎各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及有志于矿业投资的单位和个人到我区投资。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将给您丰厚的汇报。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2,(6):48
前两天坐在朋友的车里闲聊高涨的油价,恰巧经过西北大学,我不禁想起一个人,张伯声先生,此人被称"中国石油英才之父"。他对中国石油地质业贡献很大,并与李四光同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开山式的人物,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张伯声创立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五大学派中他们各居其一。大家都知道李四光,但知道张伯声的人却不多,笔者有些不平,今日有空,写一下张伯声先生对中国石油地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是《地理科学》和《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的编委,生前为促进和推动两刊的创办和发展作出过特别贡献.他的不幸辞世,不仅是我国地理学界的损失,同时也是我两刊的重大损失.我们特约申元村先生撰写此文,以表达两刊编委会的沉痛悼念,寄托哀思,并共同缅怀他的业绩.  相似文献   

12.
黄秉维先生是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他长期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年2月是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黄秉维先生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服务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了"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基建局等院内单位,全国有关地理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协系统等40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黄秉维先生的亲属、著名科学家的亲属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两院院士孙鸿烈、曾庆存、石玉林、刘昌明、李文华、童庆禧、郭应禄、郑度、孙九林、陆大道、秦大河、姚檀栋、陶澍、傅伯杰等先生参加了研讨会,黄秉维先生生前的同事、助手和学生李文彦、王恩涌、邓先瑞、孙惠南、杨桂山、柳林等先生也在会上发言。会前,地理资源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编辑出版了《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年纪念文集》,编辑制作了《行所当然而不惑于偶然——纪念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录片,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杂志发表了回顾、纪念性文章。除另行发表的若干学术报告外,现根据录音,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姚鲁烽  王英杰 《地理学报》2016,71(5):883-892
罗来兴先生是中国著名地貌学家。他在中国黄土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等地貌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罗先生先后在中国东南丘陵、黄河流域、横断山脉、黄土高原、天山山地等地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野外考察资料,对研究区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空间规律、演化过程等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分析。罗先生发表了多项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地貌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竺可桢先生对气候变迁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这是他在文化革命动乱年代发表的唯一的论文,也是他的最后一篇论文,然而却又是他最为光彩影响最大的学术论文之一。竺可桢先生在一九六六年就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初稿,并在他参加的罗马尼亚科学院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散发。回国后,他又进一步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15.
《西部资源》2014,(3):28-28
<正>在5月12日召开的有色地勘局2014年度工作会议上,李世镕厅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有色局去年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年工作提出了意见。意见指出:一是坚持质量第一,突出抓好勘查工作,要把2014年确定为"质量管理年",树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刘慎谔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我失去严父,更失去一位良师。在他的教导下,1953年我走上了治沙科研的岗位。我刚进沙区,对沙漠一无所知。今天,我能为治沙科研尽些力量,这与党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教导、培养分不开。回忆我们治沙科研所走过的道路,缅怀我的父亲对治沙方面的讲述,记忆犹新,言犹在耳,多少年来他的学术思想指引着我们植物治沙科研工作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李吉均 《地理学报》2014,69(9):1391-1391
正由崔之久教授和他的团队编写的这部巨著《混杂堆积与环境》,终于在2013年问世了。我用了很长时间,仔细地阅读了这部著作,获益匪浅。我和崔之久教授长期合作,彼此工作十分了解。看到了他的这部巨著,感到欣喜之余也很吃惊。吃惊在于他的精力过人,能把如此多的领域汇总在"混杂堆积"这一概念之中。这恐怕是连当年提出"混杂堆  相似文献   

18.
《地理科学进展》2013,(4):F0002-F0002
黄秉维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国际著名地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并长期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年2月是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其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服务地理学创新与发展,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在地理资源所联合举办了“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元月,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原区划地名司主管地名工作的王际桐副司长,转任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从那时起作为他的继任者,我由分管勘界工作而转入兼管地名工作。 应该说,兼管地名工作,我是轻松上阵的。这种轻松源于最初的  相似文献   

20.
师承齐派。他画的虾,国画大师齐白石嫡孙齐灵根先生曾这样评价:“振华先生画虾,用笔用墨有齐派风度,功夫极深,构图亦有创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曾获齐白石的曾孙女齐艳芳女士亲赠“白石三代传人”印章一枚。他,就是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康平县政协委员王振华。初识王振华,是在中国地名编辑部的会议室。2月8日,节后的沈城春寒料峭。一个偶然的时机,笔者在中国地名编辑部的会议室采访了王振华。在短暂的访谈中,他那谦逊、不事张扬的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也更多感受到王振华对艺术孜孜以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