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纳德·约翰斯顿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人文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学史家。在硕果累累的一生中,他对人文地理学科作出了特别的贡献,表现于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地理学思想史和计量方法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出版地理学经典《地理学与地理学家》《选举地理》《人文地理学辞典》等重要著作、教材40余部。此外,约翰斯顿注重培育健康的学术文化,发表了大量书评,长期担任著名学科期刊编辑。  相似文献   

2.
《恋地情结》一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刷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本书作者为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的荣退教授,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众多学术贡献与影响使得他的名字蜚声于世界人文地理学界。  相似文献   

3.
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其昀(1901—1985)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他在地理教育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广泛领域卓有建树。本文阐述他的学术成就,并探讨他的地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报》1998,53(2):97-105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出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介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系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思想变革的案例剖析:哈维的学术转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叶超  蔡运龙 《地理学报》2012,67(1):122-131
大卫·哈维的学术转型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地理学思想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聚焦于哈维空间观的转型,通过解析哈维学术转型的代表论著,认为哈维关于空间的认识论立场主要经历了以实证主义相对空间观为主的“多维”空间观、“社会过程一空间形式”统一体、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空间体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基本对应于他作为实证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的历史.导致哈维学术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剧变的社会政治环境、其个人禀赋和志趣、工作环境、地理学学科发展状况等.哈维的学术转型对中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启示我们正确对待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直面现实社会重大问题,洞察其深层次原因并建树理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选于199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28页,林超教授(1909-1991)是当代国内外著名地理学家。他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60余年,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现选录他20世纪30-90年代的代表性论文27篇,涉及地理学众多分文学科。林超教授的地理学术思想精髓是“地理学的综合性”。这实为宝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7.
张其昀先生的区域地理学思想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沛东 《地理学报》2021,76(1):235-247
张其昀是中国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学教育、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区域地理学方面,他较早地将西方近代区域地理学作品介绍到国内,将"Regional Geography"翻译为"方志学",引入并阐释了西方区域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并积极地...  相似文献   

8.
2011年12月17日,第六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地理学者出席了沙龙。本届沙龙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承办,同时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大力支持,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对本届沙龙也给予了热情协助。沙龙就"人文地理学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地理学的学术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研究范式不同于经济学家,但是,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能够揭示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可以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抽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卜提供思路.在涉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模型的假设严重偏离现实,因此其政策推论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同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案例研究非常具体而全面,但是案例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在两者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的情况下,鼓励两者的交流和合作必然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的深入,并且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合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重大贡献。还着力探讨了吴传钧地理学思想的精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产生背景、理论思想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吴传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科学术语,并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始终贯彻地理学的各个阶段。主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理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动态仿真模型建造;地域分异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筛选等。他对人才的培养则一贯面向全国地理事业,进行多系统  相似文献   

11.
汤茂林  孙俊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1581-1585
世界人文地理学的学术写作丰富多彩,有专著、指南、手册、教材、期刊论文、评论、书评、科普评论等。我们目前只重视论文和专著。在这种背景下,唐晓峰的非专著写作很独特,很吸引人。以《阅读与感知:人文地理学笔记》为例,分析了唐老师写作的特色。我们应当重视学术写作的多样性,尤其是教材和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12.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地理研究》2014,33(3):589-600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历程的考察表明其具有一定阶段性--从科学史研究到思想史研究:①20世纪40-80年代主要是科学史研究,建构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经历了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学科体系和彻底重构学科体系三个阶段;②80年代后的思想史研究阶段是对科学史研究的深化,一方面建构了地理学科学方面的思想体系和“元问题”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给予了重新建构和评估。由此同时尝试回答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大致历程是:①公元前具有关注人文世界和注重考察、研究自然的传统;②公元前后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以关注人文世界为主,考察和研究自然的传统有所弱化;③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地理学传统与欧美地理学传统有深厚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有地理学,其传统与欧美地理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3.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黄贤金  高怡 《地理科学》2012,(10):1186-119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杨士弘 《地理科学》2003,23(2):255-255
由朱颜明、何岩等编著的《环境地理学导论》,于2002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学学科重要教材之一。研究生教材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讨论环境地理学的书籍。为适应21世纪我国环境地理学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者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该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实践的结晶。环境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主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于2008年12月19-20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  相似文献   

16.
刘小鹏  米文宝  赵小勇  王亚娟  黄越  赵莹 《地理学报》2014,69(12):1887-1895
汪一鸣先生是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并坚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地理学家。他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对解释和揭示发展中地区 (发展中国家、区域,或更微观领域如乡村) 地理过程规律和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是对当今地理学理论的重要补充。从事地理学研究60年来,先生始终将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思想和地理学的应用性特征始终贯穿于区域PRED系统研究、区域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研究、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等4个方面,并长期致力于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与决策过程之中。汪先生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对中国民族地区地理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更是贡献卓著。他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他对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作出的突出贡献,必将载入地理学发展的史册。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2日,是世界人文地理学大师、中国人文地理学泰斗吴传钧先生90华诞.吴传钧先生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开拓者,为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中国地理科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先生90华诞,我这个在地理学界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谨撰此文以示衷心景仰和庆贺.  相似文献   

18.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顾朝林  陈璐 《地理学报》2004,59(Z1):11-20
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需要人文地理学家进一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主流学派兼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论述了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认为人文地理学始终是扎根于自然地理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作者从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两方面描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石崧  宁越敏 《地理科学》2005,25(3):340-345
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人文地理学经历三次变革:“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社会理论”,空间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演进。从区域学派到空间分析,传统的空间认识使得人文地理学归属于自然科学范畴。197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萌生了新的空间认识,关注到空间的社会性,具有了更多的社会科学的特质。通过勾勒出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演进的轨迹,提出空间内涵应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周尚意 《地理学报》2004,59(Z1):162-166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内地文化地理学是在引进国外文化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审慎地借鉴国外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经验,无疑会促进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英美新文化地理学的两个特点,第一方面涉及景观分析的视角,首先新文化地理学不再侧重景观的形态研究,而是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其次,它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学意义,研究景观是由哪些符号构成了可供阅读的文本;第三,传统文化地理学对景观的研究集中在乡村地区,而新文化地理学则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第四,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具有很强的文化政治倾向.第二方面涉及文化的空间性.新文化地理学还将文化视为空间过程的媒介,强调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过程中,并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空间性实践.所以新文化地理学重视空间,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组成的.作者还介绍了英美文化研究,并将之作为新文化地理学出现的学术背景.最后提出一个观点供读者讨论,即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流派,而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它以文化理论作为分析所有人文现象空间性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