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标准,应该可以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申报成功,将能提高我国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认识和自豪感,有利于世界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全面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更能加强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至今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需要解除的思想束缚。我国一向重视治黄的问题,黄河大堤受到精心的保护,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也成绩卓著,这些对申报都十分有利。当前,非常需要有关方面进行认真的讨论,以取得共识,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开展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旭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1):26-39
从项目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和减灾为目的,在反思以往黄河治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现状及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不同季节河道径流量分析,提出了主动实施黄河下游河道改道,将“悬河”降到地表的新方案,并据此探讨和分析了改道工程的必要性,紧迫性,研究了改道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提出将国土资源整治置换,以新增土地资源资本化来回收项目投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水资源日益减少,断流频仍,给两岸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诸方面带来了种种影响。文章分析了黄河下游水资源减少的原因,并对黄河下游水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5.
从河南黄河下游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入手,在深入分析林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树种、湿地资源潜力以及木材、经济林产品和森林旅游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黄河下游林业发展对策;对林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和效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8.
应用航空彩红外土地利用解译图,以ARC INFO为支撑软件,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滩地(花园口至孙口河段)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通过空间拓朴叠加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滩地的土地利用状况。并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本文分析土地利用与河道滩地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环境变化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到下世纪中叶时,由于环境变化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的影响,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即:全球性变暖,温度、降水、径流和泥沙的长周期变化,和人类。最后得出,届时来水来沙将分别比目前减少19%-29.6%和增减+26.3%--34.0%。 相似文献
10.
1 Introduction Agriculturallandscape is the m osaics ofnaturaland hum an-managed patches thatvary in size, shape and arrangement(Forman and Gordron,1986).The spatialpattern in the landscape may influence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processes,such as water run…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风险下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长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各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因子,进而应用综合评判分析方法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绝大多数地区的综合评分值在0.4左右,说明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建议采取提高水价、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建立节水投入补偿机制或奖励机制以及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等措施,以期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2300年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沉积学方法提取沉积速率的记录,利用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提取气候与人类活动变化的信息,对黄河下游2300年以来的沉积速率的变化及其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黄河流域地貌系统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地貌系统中的下游沉积带对于中游侵蚀带的响应是灵敏的,流域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导致下游河道沉积加速的主导因素;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同时与气候的变化也有一定关系。在沉积加速的过程中,公元7世纪至10世纪以及18世纪中叶以来,表现为两个突变时期。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利用清代雨雪档案重建的黄河中下游及其4 个子区域1736~2000 年的逐年降水序列, 采用小波变换方法, 分析了该区降水变化的周期特征, 探讨了影响降水周期变化的可能 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 具有2~4 年、准22 年及70~80 年等年际与年代际的振荡周期。其中, 2~4 年周期与El Nino 事件关联, 在El Nino事件发生的当年或第二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偏少; 而准22 年及70~80 年的周期, 与wolf 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变化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信号有关。但在70~80 年的周期尺度上, 太阳活动与降水变化的对应关系在1830 年以前表现为太阳活动偏强(弱) 时, 降水偏少(多); 1830 年以后, 太阳活动的周期演变为80~100 年的更长周期, 因这一阶段可能受到由于人类活动加 强而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等因素的干扰, 太阳活动与降水之间的关系明显减弱; 而PDO 与降水的对应关系则表现在全时域上, 且在近100 多年, PDO 与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逐渐加强, 特别是在1940s 以后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4.
15.
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参数变化及其水沙过程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5—2015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泺口站的逐年水文和汛前河道断面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河道断面形态参数(河道断面面积,河道宽深比等)的变化,以及对河道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间的关系做出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槽断面形态参数与水沙搭配以及前期断面形态密切相关,沿程3个断面形态参数调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河宽调整幅度沿程减小,辫状河段变幅最大,尤其在1986—1999年,辫状河段萎缩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弯曲河段,顺直河段横向调整幅度最小。受到前期断面形态的影响,辫状河段河道断面调整方式既有横向展宽(萎缩)又有垂直加深(淤积);弯曲河段河道宽深比与流量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横向和垂向的调整方式;而顺直河段的宽深比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来沙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河道以垂直加深(淤积)为主。 相似文献
16.
17.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