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戴小平  梅廉夫 《地球科学》2012,37(3):593-597
国外石油公司在安哥拉深水区寻找古近系和新近系浊积砂岩油藏的勘探实践过程中, 使用AVO属性分析进行烃类检测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 但也有一些区块遇到了与传统的AVO解释模板不一致的例子.通过对研究工区地震数据的分析, 利用精细的地震AVO正演模拟, 认识了含油砂岩的AVO响应特征, 并提出了相应的AVO交汇解释思路, 辅助含油气信息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震资料不同频率成分的差异,对含气性的预测作了验证.笔者主要针对涠西南地区的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应用频率域信息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分析.通过总结已钻遇的水层和油层的频率域特征认识,实现了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的目的,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检验证实.  相似文献   

3.
卫星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星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和烃类微渗漏检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结合中国南方的遥感实例,介绍了盆地的遥感构造特征,遥感解译的方法、步骤和实际效果。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油气藏烃类微渗漏勘探中的检测原理、方法和应用。现状表明,高光谱遥感与智能计算将在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吸附烃概念的烃类检测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程同锦 《物探与化探》2008,32(5):456-460
烃类是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地下油气藏的直接指标.目前我国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类,不应定义为"吸附烃",它是介质吸收的产物,属结合态烃类,应定义为"吸收烃".地表酸解烃异常十分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很好地证明地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烃类运移过程,但在反映目前深部油气信息方面具有多解性.针对酸解烃法的弱点,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在近地表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强化烃类测量法对其信息源的探测,可以提高地表油气化探预测油气分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油气储层的地震响应及其异常其目的在于利用某一油气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异常分布规律进行油气储层的横向预测和油气分布预测。地震响应特征参数包括35种特征参数。本文主要研究了千佛崖组的地震响应及其异常分布特征,这为寻找千佛崖组中的高储高产部位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渤海B构造含油层系主要集中在浅层明化镇组下段,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加快,几口探井在明下段II油组-V油组均获得了不错的油气发现,提高潜力砂体油气检测的精度,降低勘探井位部署风险显得越来越迫切。渤海浅层运用油水层频谱特征分析"高频衰减、低频增加"的烃类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勘探需要,为充分挖掘地震和测井信息,引入了对油水响应区分明显的电阻率曲线参与反演计算,同时利用地震分频属性反演方法得到地震低、中、高频信息,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计算出不同厚度下振幅与频率(AVF)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测井目标曲线与地震波形间的非线性映射联系,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储层流体分布特征,提高研究区油气检测精度,在渤海B构造中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蒙脱石的成岩演变与石油的初次运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行信 《沉积学报》1985,3(1):81-91
自从鲍尔斯提出成岩过程中蒙脱石脱水对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性以后,许多学者对成岩过程中蒙脱石的脱水反应特征及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一般认为成岩过程中蒙脱石的脱水为石油初次运移创造了下列有利条件: 1.提供水介质来源; 2.重新产生孔隙度; 3.促进泥岩异常高压带的形成; 4.由于蒙脱石层间水的加入,提高了烃类和脂肪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促进了石油的运移。 成岩过程中蒙脱石析出层间水只是蒙脱石成岩演变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以脱水量的多少和烃类在水中溶解度的概念来评价蒙脱石的成岩演变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够的。 关于松辽盆地白垩系泥岩粘土矿物成岩演变特征与有机变质作用和油气分布的关系,可参阅作者的有关论文[1][2],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钱一雄 《地质科学》2002,37(Z1):22-28
对塔河油田油藏中下奥陶统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的成份特征、构成及其比值对比,发现本区除了有机烃类和盐水溶液包裹体发育外,还存在大量含烃类的二氧化碳的包裹体,代表了捕获早期低熟至成熟阶段的油气.从单个包裹体成份构成与成份间的相互比值(A、B和C)判断塔河1号油藏可能至少存在1期以上的油气充注过程,塔河2号、3号和6号则至少有2期以上的油气充注过程;塔河3号油气成熟度高于塔河4号.随埋深增加,塔河1号储层中包裹体捕获的油气成熟度具有升高趋势.因此,运用包裹体特征是研究油藏烃类注入史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钻井现场有机地球化学录井与油气识别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居和  方伟  冯子辉 《地球化学》2002,31(5):464-472
在现场钻进过程中,尤其是在油基泥浆及各种添加剂烃类污染、地质录井难以确定真假油气显示的情况下,有机地球化学录井对确定油气显示有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其烃类污染对岩屑罐顶气、岩石冷溶烃、岩石热解等常规地球化学录井技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检测数据通过校正污染后才能用于含油气性评价。为此,在现场开展了钻井泥浆及各种添加剂中烃类有机地化检测试验,对泥浆中轻烃(C1-C12)、萃取烃(C1-C35)和岩石冷溶烃进行动态检测,研究其烃类组成及变化特征,对钻进中真假油气显示、油气层质量及产能大小、油气烃类母质类型、储油层确定等及时作出解释与评价,为油气勘探与开发快速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蜀南茅口组储层是复杂的缝洞型储层,针对这种复杂储层,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缝洞系统预测研究,但新方法不多,效果不突出,仍然达不到开展精细寻找缝洞系统和油气检测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一种新的缝洞型储层油气检测方法,它是由频变AVO方程、多子波分解构成的地震分频数据和频变AVO反演方法相结合构成的一种新的频变AVO油气检测方法,其不同数据分量能有效挖掘出复杂储层含油气量级特征,它区别于常规AVO检测方法,它是AVO方法的一种创新方法,尤其在复杂储层油气检测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依据建立的频变AVO油气检测方法,利用蜀南LNT地区的地震数据,对茅口组储层含气性进行检测。在含气性检测中,首先采用匹配追踪方法进行多子波分解,获得不同子波主频的道集分频数据,然后,基于AVO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AVO反演,获得蜀南LNT地区茅口组的低频泊松比剖面属性和平面属性特征,应用低频泊松比高值异常圈定出茅口组天然气富集区和天然气产出区,其分布特征与缝洞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并被多口井的产气量所证实,获得了很好的含气检测效果。因此,频变AVO方法可作一种"直接"油气检测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当地完成储层表征的过程,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现场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融合成一个一致性的模型。在实际生产中实现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任务,所以有必要运用如地震反演等特殊方法。应用地震反演可以使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的有效结合成为可能,并且可以得到一个模型,该模型在预测过程中可通过流体数字模拟来验证。地震反演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方法(其代表是回归反演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另一类是随机方法(其代表是地质统计学反演)。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反演结果和确定性反演结果的对比展示了随机反演是如何改进储层表征过程的。事实上,随机反演,可以运用较高的采样率(和储层模型的网格大小相接近),来产生一个更可靠的模型。随机反演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随机方法可产生一些基本的统计测量值来改进解释精度,并且在储层表征过程中能生成大量的实现,从而使储层模型的不确定性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相干体技术算法改进及其在TJH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干体技术是近年来地震勘探在资料解释方面的重要突破。与原来揭示地下异常体的方法相比,相干体可以更清楚地识别断层和地层特征。由于相干体是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计算得到,用传统方法计算需要运行较长时间。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相干体算法,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并在大港油田TJH地区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3.
林承焰  王伟锋 《地质论评》1993,39(5):427-432
本文针对枣园油田自来屯地区孔一段油藏开发效果差的实际情况,研究储集层砂岩岩矿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粘土矿物及储层结构模型与储层潜在敏感性及油层损害的关系,提出了油层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段云卿  徐小红  高兴友 《物探与化探》2006,30(3):266-269,275
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地震测线上方如果有高压输电线通过,在地震记录中就存在一个50 Hz左右的强单频干扰波。在时间域内利用正弦波逼近强单频干扰波,并从地震记录中减去它,以实现压制这种干扰波的目的。理论记录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即使是对于常规滤波方法难以消除的极强的单频干扰,该方法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仅对单频干扰波进行有效的压制,对有效波的损失很小。  相似文献   

15.
小热泉子铜矿区地震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方法在能源勘探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勘查方法,由于金属矿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金属矿勘查中的地震方法技术还处于试验应用研究阶段.由于地震方法自身的特点,该方法的多解性和分辨地下目标物的精度优于其他地面物探方法,但因金属矿区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且所研究的地层难以满足油气地震勘探所要求的层状介质,因此常规的地震方法技术在金属矿地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根据金属矿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拟解决的地质问题,研究一种适合金属矿区开展地震勘查的方法技术是十分需要的.文章结合在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区地震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讨论了地震方法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wo latest-generation methods of seismic risk analysis in urban areas. The first method, namely vulnerability index method (VIM), considers five non-null damage states, defines the action in terms of macroseismic intensity and the seismic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by means of a vulnerability index. The estimated damage degree is measured by semi-empirical functions. The second method, namely capacity spectrum based method (CSBM), considers four no damage states, defines the seismic action in terms of response spectra and the building vulnerability by means of its capacity spectrum. In order to apply both methods to Barcelona (Spain)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a deterministic and a probabilistic hazard scenario with soil effects are used. The deterministic one corresponds to a historic earthquake, while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ground motion has a probability of exceedence of 10% in 50 years.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building design has been obtained along years by collecting, arranging, improving, and completing the database of the dwellings of the city.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has been customized allowing storing, analysing, and displaying this large amount of spatial and tabular data of dwellings.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populated area and show the validity and strength of both methods. Although Barcelona has a low to moderate seismic hazard, its expected seismic risk is significant because of the high vulnerability of its buildings. Cities such as Barcelona, located in a low to moderate seismic hazard region, are usually not aware of the seismic risk. The detailed risk maps obtained offer a great opportunity to guide th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field of seismic risk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Barcelona, and for emergency planning in the city.  相似文献   

17.
逐点激发井深设计网格化方法的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地震资料采集要求主频足够高,频带足够宽,能量足够强,而逐点激发井深设计有助于获得满意的地震信号,要设计合理的井深,网格化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这里首先介绍了Surfer软件中十二种网格化方法原理特征,以及在逐点井深设计上的应用;然后运用Surfer软件中不同的插值方法,对BIN12工区岩性数据进行网格的效果对比与网格的密度探讨,选取了最佳的网格化方法;最后针对几种网格化方法进行井深对比试验,通过资料分析,说明了设计的井深合理,选取网格化方法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几种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及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不同时频分析方法有其特有时频特性,为提高煤田地震资料处理精细程度,对比研究选择最佳方法十分重要.针对短时傅氏变换、小波变换、S变换,Wigner-Ville分布及其改进分布和Choi-Williams分布等几种经典时频分析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别从时间分辨率、频率分辨率及干扰项影响程度等详细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选用SPWVD进行初至拾取和S变换分频显示解释陷落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永新工区高精度采集的地震资料为例,对高精度勘探的面元细分方法及细分处理资料的分辨率进行了评价。首先给出了面元细分的方法及面元细分对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介绍了现有的一些分辨率计算方法。对于纵向分辨率,主要从λ/4传统薄层分辨率和高截频二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于横向分辨率,从菲涅耳带半径、防空间假频、Lindsey分辨率定义、考虑偏移孔径的分辨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研究,得出了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结论:①在现有常规检波器条件下,面元细分处理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影响较小,其变化不大;②在单道记录信噪比已较高的情况下,想通过提高覆盖次数来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其提升空间有限;③就横向分辨率而言,考虑偏移孔径的计算方法,结果比较准确;④对于东部地区,从性价比上考虑,覆盖次数150,200已能满足要求,太高的覆盖次数没有从本质上改进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低序级断层的地震识别技术在惠民凹陷辛34断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亮 《矿物岩石》2007,27(2):86-93
利用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及对地震剖面不同的处理方法增加低序级断层识别的识别及低序级断层组合的呈现,系统优化低序级断层的平面组合配套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惠民凹陷辛34断块低序级断层的识别与重新组合,厘清该断块地层低序级断层的分布规律,进而对各断块的边缘及油气水系统进行调整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