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用地经由征收转为国家建设用地.而现行的征地制度显得较为粗略和原则化,特别是在公共利益的界定方面,规定很不明确,严重损害了被征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滋生了行政腐败,危及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界定机制,对于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中第十条第三款从原来的“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由此可见,国家征地的前提条件只有“公共利益”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涛 《国土资源》2004,(10):39-40
土地征收是国家特有的权力,是国家因公共事业的需要,或为实施国家经济政策,或为国家国防安全,基于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依照法律程序对土地各种权利进行征收的一种行为。我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着两种形式,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这样当国家建设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就需要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征为国家所有。土地征收的核心是土地取得的强制性,并不以土地所有者即劳动群众集体的同意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案情简介因建设新汽车站需要,某市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市国土局)于2003年11月3日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相关规定,作出提前收回开发区某居民的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决定,同时确定由该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依法补偿。该居民不服,于2005年1月11日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改决定。该居民诉讼理由是:(1)市国土局收回原告上述土地用于划拨给某市运输实业总公司建设新车站,而该公司为企业法人,假设车站是出于自身经营需要和企业营利目的,不是法律规定的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2)被告提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却确定由第三人对原告进行补偿,违反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原则与制度需求的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道林  沈飞 《国土资源》2002,(11):38-40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 沿革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性质的土地征用或征收。第一种是建国初期的“征收土地”,体现在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中,包括没收和征收两种形式,对地主的土地采取没收的方式,对“词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则  相似文献   

6.
一、土地征收程序存在的问题(一)现行法律中“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确的界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物权法领域,土地空间权是在对土地的利用由平面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权利。目前,土地空间权制度在西方国家相继建立,而反观我国,既没有专门立法可资参考,也没有形成判例规则,甚至学术理论的研究也存在过多分歧。本文作者根据国外立法、学说及判例,兼顾我国的立法现状,对我国土地空间权的内涵及相邻关系协调予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立法及实务方面解决我国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公共利益问题的提出 公共利益,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曾经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论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在《物权法》中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并以此限制政府权力滥用,以免对私有财产造成侵害。如在立法过程中曾经这样界定或描述:“所谓公共利益,指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灾害防治、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公共水源及引水排水用地区域的保护、森林保护事业以及国家法律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但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明确或清晰界定公共利益的出发点或愿望都是良好的,但却并不现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处在改革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缺陷,还不能充分、有效保护农民的相关权益.针对我国现阶段国情,为保护农民相关权益,应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应严格界定和审查“公共利益”;逐步建立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征地程序;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一、“征收”和“征用”集体土地的含义我国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从形式上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单一的“征用”阶段到“征收”与“征用”并用阶段。在以往的法律法规中,一般均将“征地”统称为“征用”。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山事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框架,矿山开发不再只限于国营行为,个体户也可以依法勘探和采矿。新《矿产资源法》为此确立了法律依据。无疑,这对我国矿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中,全国各地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成本的成因及制度经济学原理 1.社会成本的产生原因 在征地过程中,国家的征地行为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国家意志行为,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而国家对被征地农民给与的补偿则是一种经济行为,它对于当事人一方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时,表面上征地行为关系到国家给与补偿标准是否合理、以及补偿是否能否如期获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是一种基本的土地法律制度,我国土地征收的目的是“公共利益”。但是,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对公共利益的概念、范围无明确的规定或界定,在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其内涵,从而导致随意征收、非法征收,严重侵害被征对象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公共利益”的范围明确是征收制度完善的关键。结合我国实际,我们认为我国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可以采取概括加正面列举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征收行为与目的有因果关系、宪法保障与相关法律的征收程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采用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二元结构,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在我国,土地征收的特点是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征收。所以,我国的土地征收实质是国家和集体之间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土地征收是具有行政与民事复合性质的法律行为。土地征收以土地为征收对象,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对于平衡公益与私益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实施过程当中,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新版《土地管理法》以公共利益列举的形式对其进行了规范。本文通过阐述该项制度的政策背景及现实效应,对比分析了各地在实践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政策的特点,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基于成片开发的实践和制度现状,提出确保公益性作为成片开发前提、健全动态管控机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多方共享机制,以及完善配套政策协调两种建设用地利益关系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土资源征地实践中,经常遇到征收土地公告方面的问题,本文拟就征收土地公告的法律性质及其实践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河南国土资源》2007,(11):48-48
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日前对《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新规定是:“公、检、法、司等单位工作人员在维护冶安,执勤履行公务中舍生忘死,英勇斗争,不幸牺牲或负重伤的人员,也与一般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同等待遇”。  相似文献   

18.
城镇房屋拆迁之所以成为一大焦点、热点问题,其原因自然颇多,涉及到征收目的、征收程序、补偿标准等方面,但究其关键,还是由于公共利益无限扩大造成了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正是假借公共利益的名义,暴力拆迁事件不断发生,甚至在国务院起草新条例的过程中,不少地方还在上演突击拆迁的活剧。基于此,国务院法制办新近制定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  相似文献   

19.
2011年,龙泉市开展34个重点项目的土地征地拆收工作,需完成土地征收面积1500—2000亩的工作目标。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村、农户广,针对出现的困难与问题,龙泉局制定了“1+4+1”工作模式,全力推进土地征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当前,许多小区业主基于经济利益,将自己的商品房改为店铺,如此"住改商"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因此举往往会给他人带来损害,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难道法律真的对此"鞭长莫及"吗?非也!下面,我们通过"住改商"的相关典型案例来分析一下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