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叠系-三叠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近年来二叠系、三叠来年代地层学的研究趋势及最新的年代地层表与磁性地层表。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方面报道了新的底界方案及四个层型候选剖面,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地层学进展。界线事件地层学的总趋势是球外事件研究趋于沉静而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及火山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生物大绝灭的观点已占主导地位,其中界线缺氧事件的确立以及海侵始于二叠纪末的新观点是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层序地层学方面对于二叠系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般趋向于分四个旋回,但对于三叠纪则尚未统一。早二叠世的全球冰期—海平面升降旋回及三叠纪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在我国均有可能发现和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层序地层界线与年代地层界线不一致所产生的理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二叠系-三叠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近年来二叠系、三叠系年代地层学的研究趋势及最新的年代地层表与磁性地层表。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方面报道了新的底界方案及四个层型候选剖面,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地层学进展。界线事件地层学的,总趋势是球外事件研究趋于沉静而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及火山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生物大绝灭的观点已占主导地位,其中界线缺氧事件的确立以及海侵始于二叠纪末的新观点是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层序地层学方面对于二叠系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般趋向于分四个旋回,但对于三叠纪则尚未统一。早二叠世的全球冰期-海平面升降旋回及三叠纪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在我国均有可能发现和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层序地层界线与年代地层界线不一致所产生的理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相似文献   

4.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2003,22(1):16-16,23
该成果荣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用于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高精度划分与对比,并为全球古生代、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事件研究提供了全球统一的高精度的时间座标.  相似文献   

5.
王甘露 《贵州地质》2002,19(2):82-85
通过岩芯及露头研究,结合部分测井资料,系统研究了赤水地区二、三叠系储集岩岩石类型及其储集性能,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演化特征,探讨了各类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三叠系非均质性较强,但纵横向上仍有一些可对比的储集层段。如以T2rl^1为代表的孔隙型储层。以及以T1c^21,t1c^1为代表的裂缝一孔隙型储层。二叠系储层的存在取决于构造裂疑发育带,断层发育带、地震异常带等三有利部位。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否必须考虑到地层厚度的异常变化。三叠系储层主要受控于发育在膏盐层下的潮间带中粒屑滩微相的粒屑云岩的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构造作用同时也促使了白云岩化的发育,t1c^21-T1c^11层的白云岩层厚度决定了其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6.
芮琳  王义刚 《地层学杂志》1989,13(2):151-155,143
<正>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是我国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之一,李子舜等(1986)和杨遵仪等(1987)曾推荐它为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川北地层队率先对这个剖面的二叠系和三叠系进行调查。此后,四川二区测队、西南地质研究所、四川石油管理局、武汉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均先后到此作了大量工作。70年代末杨遵仪教授组织的界线专题小组(IGCP 106项和 203  相似文献   

7.
山西宁武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磁化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宁武陆相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的孙家沟组至刘家沟组磁化率的研究,发现该剖面自孙家沟组顶部的粘土岩层至刘家沟组底部,存在着明显的磁化率值升高的现象,认为该现象是由于气温升高和火山事件的影响。对比山西宁武剖面与浙江长兴海相剖面以及贵州威宁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磁化率研究成果,发现三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表明,该磁化率值明显升高的现象具有跨区(晋、淅、黔)和跨相(陆、海)的区域性特征,可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根据磁化率的研究结果,建议将山西宁武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设在磁化率值明显升高的地方,印17层顶部纹层粉砂岩之下的粘土岩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吐鲁番桃树园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特征初步研究,建立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磁性层柱,将其界线置于锅底坑组中下部,即37—36层(采点66~65).对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研究表明,其古纬度为北纬26°~35°,属热带—北温带古气候环境,与古生物资料和沉积相相一致,推断古生物灭绝与新生,可能与地磁的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桂西南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为厚约84m的浅灰—灰白色块状海绵蓝藻生物灰岩(生物礁),之上为浅灰绿色—暗灰色薄层状含远洋浮游生物硅质岩、含泥质硅质岩、硅质泥岩(大隆组),这套深水相的沉积岩夹有大量浅灰白色的粘土岩。上覆的三叠系罗楼组底部为黄色泥岩,夹多层灰白色粘土岩,往上渐变为灰色薄层状含大量双壳类、菊石化石的钙质泥岩、泥灰岩。柳桥地区晚二叠世末期沉积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的特征显示其是在地壳裂解、快速沉降、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过程中迅速淹没台地边缘的生物礁而形成的深水相海盆,造成深水盆地与浅水台地并存,具有多岛洋的地理分布格局。东攀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露头完整,对剖面的岩石学特征、生物化石组合特征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显示,该地区一直处于连续沉积的深水环境中,没有发生沉积间断,界线上下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组合特征较清楚。  相似文献   

10.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霞  吴亚生 《岩石学报》2007,23(5):1189-1196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区域因晶体较粗在露头上表现为深颜色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2)微生物的影响.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微生物死亡腐烂后形成孔隙,成岩流体易于在这些区域运移,在孔隙中形成胶结物,使这些区域成为露头上颜色较深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不规则,在薄片上呈蝴蝶状、云朵状、不规则圆形的或者新月形等形状,大小在100~600μm之间,内部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没有保存任何内部构造.根据形态和大小,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克勤  刘俊  刘旭阳  李录 《地质论评》2010,56(3):305-311
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肃南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含16属26种。根据植物分子的组成,植物群的时代属于晚二叠世早期,相当于二叠纪(三分)的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这些保存颇佳的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华夏和安加拉两个植物区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业达  杨浩 《沉积学报》2020,38(1):104-112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了一套钙质微生物岩,这套微生物岩以凝块石为主,代表了大灭绝事件后特殊环境下的生物沉积建造。早期对凝块石的分布以及沉积特征有详细研究。通过镜下显微观察,阴极发光照相,背散射成像以及探针元素分析,对凝块石的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凝块石中化石的分布,矿物组成以及元素分布规律观察,对比现代凝块石沉积成岩过程总结了二叠纪末凝块石的沉积成岩过程,即早期生长阶段,沉积阶段,早期成岩阶段和后期成岩阶段。清晰的凝块石的沉积成岩过程为解析该时期微生物沉积建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塘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体之一,其中生代的地质演化对于研究古特提斯洋关闭和冈瓦纳大陆解体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为查明羌塘盆地中生代的演化过程,在南、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扎拉组和土门格拉组地层中共采集200余件砂岩样品进行古地磁对比研究。热退磁实验显示,大部分样品均含有两个磁组分,并揭示出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正倒转检验和正褶皱检验,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南、北羌塘坳陷中样品的平均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I=28°/45.5°(a95=3.6°)和D/I=35.3°/46.5°(a95=4.0°);其相近的古地磁极和古纬度表明,南、北羌塘在晚三叠世已经属于一个统一的地块,并且具有北纬27°的古纬度。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羌塘盆地晚古生代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晚二叠世时已靠近赤道,并逐渐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开来向北漂移。羌塘盆地与塔里木地块在晚三叠世实现了碰撞拼合;中白垩世时,又与拉萨地块完成了板块碰撞。至此,羌塘盆地与周缘各地块基本上完成了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14.
From a fresh field investigation, it has been ascertained that the Late Palaeozoic Yu'erhong (Yuernhung) flora from Yu'erhong, Yumen, Gansu, northwestern China, studied by Bohlin in 1971 includes plants from the Westphalian Yangfukou Formation and the Stephanian to Sakmarian Taiyuan Formation. The Yu'erhong flora from the Yanghukou Formation is dominated by Euramerican elements with a few elements of the Cathaysian flora. No Angarian elements have be found in this section for lack of Late Permian strata. The specimens studied by Bohlin might possibly come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Upper Permian at tne southeastern corner . of the Yu'erhong basin. Those fossils from different horizons and localities might be mixed with each other during collection ;so they fail to reflect the exact horizon of certain plant fossils.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夏河地区二叠系毛毛隆组砾屑灰岩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省夏河地区的上二叠统毛毛隆组中的砾屑灰岩沉积位于中秦岭裂陷槽内,这些砾屑灰岩由原地砾屑灰岩和异地砾屑灰岩组成。它们的出现说明碳酸盐台地解体,出现台裂斜坡,并于槽向岩系的配合可以说明裂陷的部位。因此对砾屑灰岩的成因讨论,对于认识古构造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ItisknowntousthatthetimeandstyleofcolisionofNorthChinablock(NCB)withYangtzeblock(YB)arerelat-edtothetectonicevolutionofQinlin...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板块西南缘晚侏罗世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板块西南缘托云、奥依塔格晚侏罗世古地磁研究,获得了托云地区特征磁化方向:Ds=1.5°,Is=50.8°;古地磁极:λ=81.0°,ψ=247.0°,古纬度31.5°N。奥依塔格地区特征磁化方向:Ds=118.4°,Is=55.9°;古地磁极:λ=4.9°,ψ=120.6°,古纬度=36.4°N。从古地磁结果认为:①托云和奥依塔格相对托云地区产生顺时针旋转;②这两个地区古纬度为31°~36°左右,与塔里木平均古纬度30°N是基本一致的,但与现在纬度差达8°~10°左右,造成纬度差主要原因是构造运动造成的;③塔里木晚侏罗世古地磁亦与华北、华南基本一致,说明晚侏罗世塔里木、华北、华南三板块已联合成一个整体,拼合成统一的中国大陆,其位于热带—亚热带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以及原型盆地性质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依据沉积环境分析、地层对比以及沉积演化研究,结合火成岩年代学、大地构造学等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二叠纪—三叠纪多期次的伸展—挤压环境转换及沉积盆地性质转变。晚石炭世,准南西段处于北天山洋壳向伊犁地体俯冲的末期,沉积环境以滨浅海为主,为残留洋盆地;准南东段以半深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显示为陆内的伸展环境。早二叠世,准南以滨浅海相细粒碎屑岩沉积为主,发育同沉积断裂和伸展垮塌变形构造,表现为陆内裂陷盆地的特征。中二叠世,准南仍以滨浅海相为主,但其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沉积厚度变大,整体上表现为以热力沉降为主的坳陷盆地。晚二叠世,北天山和博格达地区普遍发育冲积扇或扇三角洲,上二叠统泉子街组和中二叠统红雁池组之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沉积环境发生突变,均显示北天山快速冲断隆升,表明该时期准南为陆内压陷盆地。早三叠世,准南快速冲断结束,该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以发育滨浅湖相细粒沉积物为主,表现为弱挤压的陆内压陷盆地的特征。中晚三叠世,由于持续湖侵,沉积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北天山被削高补低,准南乃至整个准噶尔盆地进入统一的内陆湖泊演化阶段,整体上以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为主,表现出陆内坳陷盆地的特征。综合上述原型盆地性质和沉积环境分析,可将准南二叠纪—三叠纪构造-沉积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为后碰撞伸展阶段,晚二叠世为北天山挤压冲断阶段,早三叠世为弱挤压压陷和削高补低阶段,中晚三叠世为稳定拗陷和准平原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模式。本文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古地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了中、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nd its correlation in the Daxian-Xuanhan area because of lacking typical lithological symbols and fossil criterions. Especially, it is very hard to determine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Daxian-Xuanhan buried areas. This brings many difficulties to geological research an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udies of well cores, newly found fossils,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ell log analyses,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Daxian-Xuanhan area and brought forward a specific scheme for its determination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