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碧口群层序及时代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碧口群的时代归属、碧口群的总体构造形态、碧口群的基底及上覆层等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经笔者通过寻找碧口群基底、剥开碧口群的上覆层等项研究,把广义的碧口群解体为3部分:下伏基底晚太古代鱼洞子群、中元古代碧口群(狭义)和上覆上震旦统一下寒武统。并进一步将碧口群内部区分出具有不同特征的3个构造分区,分别论述各区总体构造特征、层序建立的依据及碧口群上、下亚群间不整合关系的特征和划分原则,着重论述了与此问题紧密相关的广泛分布于碧口群中的“片理化凝灰质砂砾岩”的产出特征、层序位置及其成因,指出该“片理化凝灰质砂砾岩”为海沟重力流相沉积,而非冰碛岩。最后论述了碧口群分布区新建立的晚太古代地层单位鱼洞子群。  相似文献   

2.
前震旦系碧口群层控黄铁矿型铜金矿的一些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口群黄铁矿型铜金矿床产于前震旦纪古蛇绿岩套中.矿体受一定层位控制,分段集中,成群分布;赋存于基性火山岩及其凝灰岩向沉积碎屑岩过渡的部位,与透镜状含碧玉的磁(赤)铁矿石英岩密切相关,与围岩整合.矿体倾向延深大于走向长度.矿石以铜金为主,含一定量的钴、银和微量锌.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碧口群的时代归属、碧口群的总体构造形态、碧口群的基底及上覆层等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经笔者通过寻找碧口群基底、剥开碧口群的上覆层等项研究,把广义的碧口群解体为3部分:下伏基底晚太古代鱼洞子群、中元古代碧口群(狭义) 和上覆上震旦统一下寒武统。并进一步将碧口群内部区分出具有不同特征的3个构造分区,分别论述各区总体构造特征、层序建立的依据及碧口群上、下亚群间不整合关系的特征和划分原则,着重论述了与此问题紧密相关的广泛分布于碧口群中的“片理化凝灰质砂砾岩”的产出特征、层序位置及其成因,指出该“片理化凝灰质砂砾岩”。为海沟重力流相沉积,而非冰碛岩。最后论述了碧口群分布区新建立的晚太古代地层单位鱼洞子群。  相似文献   

4.
<正>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以来的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三个构造旋回。其中震旦纪—中泥盆世构造旋回可进一步划分为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阶段和志留纪—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阶段,其层序地层的划分及特征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5.
“碧口群”的时代、层序及划分,属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近几年虽获得一些新资料,但对其归属,仍存在以下不同意见: 1.将文县、康县一带“碧口群”划归为早中泥盆世。依据:在武都南琵琶至高家坝,见泥盆系灰岩(含床板珊瑚)与下伏“碧口群”的流纹英安凝灰岩,熔凝灰岩成互层出现,二者为连续过渡关系。 2.在1∶20万广元幅中提出“碧口群”中见海百合茎化石。故认为该群可能包括志留纪的沉积,其时代应划归前泥盆纪。 3.将原碧口群上部水晶组划为震旦系上统。下部保留“碧口群”,时代为下震旦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矿所秦克令副研究员历时四年完成了《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碧口群层序、时代对比研究报告》,对碧口群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秦克令所研究的位于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的变质岩地层,早在1944年叶连俊、关士聪先生就命名为碧口系,时代定为震旦一志留纪。解放后,陕、甘、川三省的一些地质队在该区作了大量地质工作,将其更名为碧口群。但因种种条件所限,对碧口群的地层组合、时代归属、总体构造形态等长期没有统一定论。1985年,地矿部将秦巴地区重大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研  相似文献   

7.
张德维 《广东地质》1996,11(4):8-13
分布在肇庆市郊乌榕、南坑、栏柯山、金鸡等地的变质岩,以往未找到化石,时代的确定缺乏依据。近年来,在其中的灰黑色千枚岩中发现了较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为该套低绿片岩相变质岩时代定为震旦纪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碧口群火山岩的时代——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碧口群火山岩系是从原碧口系(叶连俊等,1944,后称碧口群)中解体出来的一个岩石单元(陶洪祥等,1993)。虽经过近60年的研究,但对某些关键问题,特别是碧口群火山岩系的时代,仍存在不同认识。在早期研究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和60~70年代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碧口群和横丹群被视做一个整体,并通过地层层序关系探讨其时代。如,叶连俊等(1944)提出碧口系形成于志留—泥盆纪,黄振辉(1959)则认为碧口群属寒武—志留系。80年代以来对碧口群火山岩系进行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古生物学研究给出了从新元古代(赵祥生等,1990;胡正东,1990;李耀敏,1991;秦…  相似文献   

9.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前震旦纪地层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带之一,昆阳群(会理群)地层和矿产的研究已经历半个多世纪,收于情况复杂,至今对层序和对比的认识仍较分歧,严重影响了前震旦纪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较全面深入的剖析了造成认识分歧的几个核心问题,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起昆阳群(会理群)上,中,下三个亚群十二个组的层序剖面,最后对已发现的矿产按组,段进行归口,发现贫河组,清水沟组下段和清水沟组上段是重复重要赋矿层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矿所用微量锆石铀—铅法测定了陕西略阳鱼洞子铁矿(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型)围岩——混合岩化碎裂斜长角闪岩,获得同位素地质年龄为26.57亿年,发现了这一古老的绿岩地体。鱼洞子铁矿位于陕西勉略宁地区北缘,属于碧口群的一部分。碧口群为1944年叶连俊、关士聪所创立,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但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缺少生物化石等,其时代层序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碧口群以西宽东窄的契形插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成为扬子地台、松潘—甘肃地槽与秦岭地槽的分野地体。现已获初步资料证实,分布于甘、川交界处大片面积上的碧口群,时代应为晚前寒武纪,其下限年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库鲁克塔格群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分布,元素组合及元素对的研究,发现该群有3个金异常层位,并初步建立了该群的化学地层研究模式。这一模式亦适于其它时代的地层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松嫩和嘉阴盆地的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进行了总结,重点论述了松花江群和嘉阴群的特征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再论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主要新进展"一文发表以来,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又取得了不少新进展,有必要再作若干新的补充,主要包括以下12个方面:辽北新太古代建平群中大营子组的解体和建平岩群的重组、山东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的建立和新太古代胶东岩群的重新厘定、内蒙古新太古代原色尔腾山岩群的解体与重组、康定岩群的解体与取消、中祁连地块湟源群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辽宁浑南岩群时代的修正、福建麻源群的形成时代、辽河群亚群的建立和底界同位素年龄、金水口岩群的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甘肃北大河岩群的年龄新资料、内蒙古—河北北部一带的化德群的岩组和时代的重新厘定、两个新的古元古代岩群的初步建立(西藏察隅德玛拉岩群和新疆古元古代喀拉喀什岩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色洛河群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炯飞 《吉林地质》1993,12(1):51-52
笔者通过对华北地台北缘色洛河群中所觅得的化石、同位素地质年龄及与邻区对比等综合研究,认为色洛河群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寒武纪为宜。  相似文献   

15.
楚雄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近年笔乾研究,楚雄盆地中生代以后经历三期变形作用:早期(燕山期)主要发育于密者挤压逆冲带,显示横向置换特征,中期(喜马拉雅早期)是主变形期,西带显示由SW向NE逆冲,以叠瓦状闻和冲构造系统为其特征,晚期(喜马拉雅中晚期)发育于陡坡和深切割区,表现为重力滑动构造,这些构造期次的确定为研究该盆的发展,演化提供理论依据,亦为寻找油气资源提供靶区。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区的一些太古宙地层问题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论文对笔者所做狭义阜平群地层年龄的报道所做评论与实际不符,而其厘定地层生成年龄或为Sm-Nd等时值,但却是违背了所需具备的前提条件;或属侵入该群的岩体年龄;或为同侵入体年龄吻合的变质年龄。所述湾子群的碎屑锆石年龄等也为高级变质作用中H2O流体改造的再次均一化值;在空间分布上的亲缘关系也远大于新太古代五台群,并非所倾向的古元古代。赞皇群中部的原红鹤组被分离为古元古代官都群的依据与实际不符,解释有误。所称狭义阜平群最老层位索家庄组的命名地点实为花岗质侵入体所占据,所含麻粒岩为从北区移植至此。《中国地层典》所建阜平群的全部层序己被1/5万区调所改变。  相似文献   

17.
由孢粉分析可知,宝秀盆地泥炭-褐煤自新第三纪上新世中期或早更新世初期至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形成和积累;泥炭-褐煤堆积经历了温热-温暖-温凉的冷暖气候交替变化过程,相当于暖湿的大西洋期、温湿偏干的亚大西洋期和现代偏冷湿的山地气候。古植物变化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林和现在的稀疏灌丛和茂盛的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异同,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的温度变化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年代际变化特征亦不尽相同.现代暖期的温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突变,这一突变是由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且现代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受人为因子影响较大.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和火山活动.中国的降水变化在两个增暖期其时空格局较类似,其主要模态均体现为西部与东部反相,华南与华北反相.影响降水变化空间格局的因子较复杂,各外强迫因子的作用互补.  相似文献   

19.
羌塘北部拗陷东段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特征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区内晚三叠世土门格拉群(组)、结扎群、巴塘群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前缘隆起带之间,呈NW向带状分布.笔者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实测剖面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从生物群面貌、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基本层序和沉积相角度进行了分析.沉积古地理格局显示出总体南浅北深的特点,南部靠近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陆源物质供应丰富;向北至雀莫错一带因远离中央隆起,陆源物质供应相对较少,泥、灰岩增多,灰岩中化石丰富,双壳类、菊石类等生物群得以快速发展;沿北东,靠近金沙江缝合带,受其活动影响而表现出火山活动频繁.这3个群(组)可很好对比,基本特征相同,因此认为是同一地质时期同一构造单元不同构造部位之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