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文福  王玉莹  李芳 《地震》2000,20(4):63-68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 对 1999年 11月岫岩偏岭震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一些典型的具有地震预报意义的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显示, 前兆震群与前震序列之间差别很大, 其性质和前兆特征迥然不同。 1999年 11月岫岩 5. 6级地震震前序列与 1975 年海城 7. 3级地震前震序列特征及性质相同, 属于前震序列。 同时, 研究结果中也包含了判别地震序列性质的方法和须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1999年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的典型具有预报意义的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前岫岩偏岭兆震群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统计特征及性质相同,因此,认为该序列属于前震序列。同时, 将序列的表象  相似文献   

3.
1980 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L≥2 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 5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 软件6 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 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 的34 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 个,占总数的71% 。100% 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 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 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震特征及其识别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70年以来117次中强地震(东部MSge;5.5, 西部MSge;6.0), 其中有直接前震的地震11次, 占9%; 有广义前震的地震63次, 占51%. 直接前震与主震的时间间隔优势分布在30天以内, 空间距离50 km以内, 震级差在1级以上.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资料, 得到了1999年11月29日和2000年1月15日岫岩MS5.6和5.1地震前的直接前震具有较高的剪应力背景.   相似文献   

5.
前震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前震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对比了不同前震定义条件下前震序列的共性特征,对几种主要的前震机理及主要的前震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讨论。前震指主震之前在主震断层面上、紧邻主震破裂起始点发生的小地震。主震发生之前的一系列前震活动构成前震序列。在不同的前震定义条件下,具有“直接前震”的震例比例从10%至40%不等。理论上前震可用级联应力触发或预滑动模型进行解释。前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主震10~75km范围内,但其时间分布形式非常复杂,大多发生在主震前1~2天,部分前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率显示明显的加速特征,但许多前震序列单独来看却往往显示主-余型序列的衰减特征。序列地震震源机制一致、序列b值偏低是前震序列最突出的特征。前震的发生与主震破裂形式和构造环境似有一定关系,在有限的前震震例中,逆冲型主震似乎具有相对更多的前震。部分震例的研究结果显示,随主震的临近,前震震源深度有逐渐下迁的特点。到目前为止,震前很难判定一次地震或一个地震序列是否前震或前震序列,所使用的前震识别主要有基于统计类比的方法、基于震源机制一致及衍生的相关方法以及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从现有不多的震例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地震时空丛集和震源机制高度一致是前震序列的最显著特征,但却不是判定前震序列的充分条件。由于成核的破裂扩展速度和滑动位移有随时间较快增大的趋势,因而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有望在前震识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需更多震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陈颙  刘杰  杨文 《中国地震》2015,31(2):177-187
地震丛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2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前震序列和震群。基于对1966~1996年中国大陆8个前震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提取了如下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1前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密集集中;2前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的震源机制相似,而这种与主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在余震序列和震群中并不存在;3这30年在中国大陆我们尚未发现主震之前的前震丛集的震源机制不一致。最后,我们发现中国大陆5%的主震前发生前震序列。  相似文献   

7.
研究前震序列的活动规律及其与一般小震群的区别,对于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及地震预报都是有益的。为此,我们处理了我国近十几年来资料较详细的17个地震,发现其前震活动是在主震前较早时间就开始的,它与波速变化似有某种对应关系。选择主震前适当的时间间隔,其中的前震频数一般随时间接近主震而按指数增长。并且,大地震的一个4级以上前震与一般小震群中的同量级地震发生前的应变释放速率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前震序列与前兆震群及非前兆震群的计算机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鹏  林邦慧 《中国地震》1994,(A00):166-174
本文介绍了一个挑选前震序列及震群的专家系统,它能自动地从地震目录中筛选出前震序列及震群目录,计算相应的地震活动参数,进行前震列,前兆震群,非前兆震群的自动识别,同时本文对这个系统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9.
周少辉  蒋海昆 《地震》2016,36(3):1-13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前震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对比了不同前震定义条件下前震序列的共性特征, 对几种主要的前震机理及主要的前震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 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讨论。 前震指主震之前在主震断层面上、 紧邻主震破裂起始点发生的小地震。 主震发生之前的一系列前震活动构成前震序列。 在不同的前震定义条件下, 具有“直接前震”的震例比例从10%至40%不等。 理论上前震可用级联应力触发或预滑动模型进行解释。 前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主震10~75 km范围内, 但其时间分布形式复杂, 大多发生在主震前1~2天, 部分前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率显示明显的加速特征, 但许多前震序列单独来看却往往显示主-余型序列的衰减特征。 序列地震震源机制一致、 序列b值偏低是前震序列最突出的特征。 前震的发生与主震破裂形式和构造环境似有一定关系, 在有限的前震震例中, 逆冲型主震似乎具有相对较多的前震。 部分震例的研究结果显示, 随主震的临近, 前震震源深度有逐渐下迁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 震前很难判定一次地震或一个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或前震序列, 所使用的前震识别主要有基于统计类比的方法、 基于震源机制一致及衍生的相关方法以及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 从现有不多的震例研究结果来看, 尽管地震时空丛集和震源机制高度一致是前震序列的最显著特征, 但却不是判定前震序列的充分条件。 由于成核的破裂扩展速度和滑动位移有随时间较快增大的趋势, 因而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有望在前震识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但需更多震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其判定指标为,正常背景的中等震级地震事件频谱较宽,而具有前震或广义前震性质的中等震级地震具有频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集中的特征。究其根源可能与强震前震源区或主震相关区域亚稳态扩展破裂或区域介质破碎损伤、裂隙扩展成核等过程有关。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等地震前震的计算结果显示,2次前震的频谱都发生了偏移,且与非前震性同等震级地震频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ized foreshock and direct foreshock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 to medium and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is a major study objective in seismometr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China has made many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s.Among the ones with clear hazard-mitigating effect and social manifestation,direct foreshock has made an obvious contribution,for example,the MS=7.2Menglian earthquake occu…  相似文献   

12.
1999年辽宁省岫岩5.4级地震的临震预报及其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1月29日12日10分(北京时间),中国辽宁省岫岩地区发生一次5.4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在震区记录到丰富的中小地震活动,组成了完整的地震系列。该系列具有小震频度随时间增多,震级上升,b值较低,地震位置集中和地震P波被动一致,将其判断为震前系列,并抓住了前震活动从密集突然变为相对平静这一大震即将发生的特征,作出了临震预报,于11月28日晚入震意见通报给辽宁省地震局有关部门。这次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3.
李宇彤  焦明若  李芳 《地震研究》2005,28(3):231-235
1999年海城-岫岩交界地区的Ms5.4地震和1975年海城Ms7.3地震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具有大量的前震和前兆异常。但由于两者震级不同,所以前兆异常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通过对这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特点及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两次地震共性和个性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海城7.3级和岫岩5.4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008年11月海城4.8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我们对能否借鉴前震震源机制一致性的差异快速判断中强震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岫岩5.4和5.1级地震前波谱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王安东 《地震》2006,26(1):57-65
使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11月9日至2000年1月10日记录的52次地震共360余条数字化波形事件, 采用PITSA软件, 对发生在岫岩5.4级地震的27个前震和5.4级地震后的5.1级地震(最大余震)前25个余震的纵、 横波拐角频率比值fcp/fcs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岫岩5.4级和5.1级地震前的纵波和横波拐角频率比值fcp/fcs, 在2次较大地震前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异常, 此异常可作为今后地震预测可能的参考与临震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2013年云南洱源5.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发现地震前震中附近长达8个月M≥3.0地震平静,云南地区2013年2月4级地震连发,在震前一个半月内快速形成M≥3.0地震条带,地震当天在震中东北方距离约30 km处发生前震序列.结果表明,洱源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应力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结合异年倍九律鉴别前震类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别前震的方法甚多。该文主要运用异年倍九法(或称异年倍九律)帮助鉴别前震。鉴别的方式是在欲鉴别的小震或小震群发生地区寻找组成异年倍九律的地震,其某个第九天日期若与该小震或小震群发生日期相重或相近,则认为这个小震或小震群可能是前震。文中列举了2010年玉树大震前的小震和2008年汶川大震前都江堰小震群的实例,皆被鉴别为可能是前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吴忠—灵武地区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并结合该区域过去的几次中强震震例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梳理与总结了中强震前该区域地震活动乃至中国大陆大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而且基于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了1970—2019年该区域中小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特点。综合认为,吴忠—灵武地区中强震的广义前震和中小地震的活动性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中强震发生前1—2年内该区域及邻区形成ML2.0以上地震集中区或其西北方向的阿左旗腰坝区域大都出现ML3.0以上信号震,而且一年前其主震的广义前震的确比较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地震增强;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多重共轭构造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多震型、双震型和震群型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另外,从大形势角度来看,过去大部分5级以上中强震发生的主导因素很可能由华北地块主导的强震活跃幕引起,该区域的强震危险性不仅仅和局部特殊构造特征、区域前震活动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华北—东北亚地块大震活动对其也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相比而言,青藏高原、龙门山断裂带及祁连山构造带等区域的大震活动对吴忠—灵武地区中强地震触发影响不显著,而且吴忠—灵武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和华北—东北亚地块的大震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001年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0前震、MS6.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选雅江5.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NNE;选雅江6.0级地震的节面Ⅱ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WNW,分析前震与主震的断层面走向是斜交的.雅江6.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降水平有所增加,这一现象与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加是一致的.雅江地震序列的衰减起伏过程, 前、余震波谱变化, 以及震源力学错动机制等均呈现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