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钟铿     
钟铿,1928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岗背镇,汉族客家人.1950年夏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于当时全国从事地质工作仅200余名的情况下,满怀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步入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殿堂.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风风雨雨,崎岖艰难,辗转南北,不改初衷,是一位为发展祖国特别是广西地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英才.自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广西乃至区外享有较高威望,深受广西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爱戴.  相似文献   

2.
正正值"十三五"开局之年,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广西地矿局)迎来了建局60周年。1956年2月23日,广西地矿局肩负着祖国建设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支撑的任务,在南疆边陲的壮乡大地上诞生,从此开启了广西地质事业一个崭新的时代。"60年来,广西地矿系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地质工作者把自己的事业视为光荣豪迈的事业。"广西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善茂说,"无论条件和环境如何艰苦,地质工作者都没有放弃追求和  相似文献   

3.
翟佑华     
翟佑华,1932年11月出生在安徽省县.1950年8月参加工作,1954年元月毕业于原东北地质学院(现长春科技大学),此后一直从事地质工作40多个春秋,与地质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献出了毕生的年华,为广西地矿事业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翟佑华     
翟佑华,1932年11月出生在安徽省氵至县。1950年8月参加工作,1954年元月毕业于原东北地质学院(现长春科技大学),此后一直从事地质工作40多个春秋,与地质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献出了毕生的年华,为广西地矿事业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50年代,翟佑华同志和许多同时代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一样,不畏艰苦,满腔热情,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寻找矿产资源。在中南地质局、地质部南方地质总局工作期间,参加了湖南省桃林大型铅锌矿从普查到勘探直至报告编写的全过程;两度深入我国特大型铜矿———江西铜厂铜矿区调查研究,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5.
钟铿,1928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岗背镇,汉族客家人。1950年夏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于当时全国从事地质工作仅200余名的情况下,满怀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步入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殿堂。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风风雨雨,崎岖艰...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50年里,广西地质队员为了地方经济的腾飞以及国家的需要,深入高山密林,深入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前沿.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广西的地质事业才有了辉煌的今天.他们当中有的为地质事业奉献了青春,有的为地质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仍然前赴后继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奋战在最艰苦的找矿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在八桂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无言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正时光如梭,往事历历在目,转眼30年过去了。记得刚毕业来到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时,才20出头,所学找矿专业想在这里大干一番事业,为祖国地质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据我所知,这是一支转战南北,为祖国铀矿地质事业从华东、中南等地调入青海组建的队伍,父辈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祖国的铀矿地质事业奋斗终身。踏进单位的大门,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地质单位已于1984年开始转向民品生产,地质工作暂时进入滞缓阶段,单位的经济发展全面转向民品发展,我的心也随之衰落下来,没有了心爱的地质事业我  相似文献   

8.
刘国昌教授于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工程地质学家,是区域工程地质学的创始人。现任我院付院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学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由于他在四十余年的地质工作中,对祖国建设和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受到党和人民嘉奖。粉碎“四人帮”后,曾两次率领中国工程地质工作者代表团出席一九七七年在布拉格和一九七八年在马德里召开的国际工程地质学会议。在国内外地质学界和工程地质学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我院院长张伯声教授今年已79岁高龄了。1930年他从美国留学回国从事地质教育事业,至今已整整五十二个寒暑。他是我国地质界中迄今健在的老前辈之一。由于他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地献身于祖国的地质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培育出了一批批地质英才;由于他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和在地质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件件重大贡献,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在我国地质界享有盛誉。 张伯声教授,曾用名张遹骏,1903年6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在小学期间,他就是一名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10.
郜兆典     
郜兆典 ,男 ,1932年 2月出生 ,云南省鹤庆县人 ,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勘系 ,即分配到广西地矿局工作 ,直至 1993年退休 ,为广西的地矿事业献出了毕生青春年华。1956~ 1981年 ,郜兆典在野外第一线从事地质工作 ,在长达 2 5年的漫长岁月 ,为广西的煤、汞、铅、锌、锡、镍、铁、钒、重晶石等矿产的勘查开发及科学研究作出了显著贡献 ,建树颇多 ,1981年调入广西地矿局机关从事管理工作。曾任柳城地质队、梧州地质队、第四地质队、第七、第九地质队技术负责 ,1983年起任广西地矿局副总工程师 ,并曾兼任矿管处处长、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  相似文献   

11.
张忠伟     
张忠伟,男,1936年11月出生,广东省揭阳人.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学院),毕业后即服从分配到广西工作.历任广西区调队分队技术负责、广西地质学校地矿教研组组长、广西航空物探队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地矿局地矿处副处长、局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广西遥感学会副理事长、广西地质学会理事,1997年退休.  相似文献   

12.
西地质陈列馆于1957年成立。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区地质找矿工作,普及地质科技知识,促进地质事业发展,1979年重新建馆,取名为广西地质博物馆。该馆下设序厅、普通地质、矿产资源、地层古生物、矿床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保护等五个室。1986年完成了前四个室的展品布置工作,展室面积共583平方米。展出有广西主要矿产分布模型、地球电动模型、各地质时代古生物景观图、各类照片、灯箱、图表以及岩石、矿石和古生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山东地质矿产工作的反思》是曹国权先生在2001年6月25日(逝世前一个月)写成的.短短二千言,字里行间映衬出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奋斗到生命尽头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山东地质矿产工作的反思》是曹国权先生在2001年6月25日(逝世前一个月)写成的.短短二千言,字里行间映衬出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奋斗到生命尽头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广西机电技工学校创办于1978年,几十年春秋,历经风风雨雨,在创新中发展,于逆境里奋起。发展至今,该校已成为一所历史悠久却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269人,在校生4 000多人。60年前,广西地质局在南宁市冯家坡创建了广西地质专科学校,这是广西地质学校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正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机电技工学校)前身为广西地质专科学校、广西地质技工学校,成立于1958年10月,系广西国土资源厅直属单位,是目前广西国土资源类专业最多最全的一所中职学校。建校60年来,学校秉承"扎根国土,面向社会,突出育人,强  相似文献   

17.
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发展地质找矿事业。由中国地质学会、广西科协、广西地质学会、国际地科联泥盆纪地层分会共同主  相似文献   

18.
成立于1996年5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一地质队是广西地矿局直属的综合地勘单位。近几年来,随着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原广西二О四地质队、广西二七О地质队、广西第一地质队的地质技术人员及资料先后归并到广西二七一地质队,使该队的技术力量更加雄厚,地质资料更加丰富。目前,该队拥有广西桂北、桂东北、桂东及桂东南地区绝大部分地质物化、矿产、基础地质及科研成果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14~15日,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地矿局")在柳州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全区地质勘查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决定,推动地质工作又快又好发展.会议对地矿局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工作开展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什么?2005年及"十五"期间,广西地勘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及地质找矿存在哪些问题?广西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地质找矿应抓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领导广西地矿局局长金振威.  相似文献   

20.
刘国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我院前副院长。半个世纪以来,他在祖国地质科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凝结智慧,足迹几乎遍及了包括台湾省在内的祖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培养地质人才,寻找矿产讨源,解决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发展具行我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尤其是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