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海岸带地质工作中陆海统筹的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海统筹是我国海岸带地质工作的重要方向,但以往的海岸带地质工作通常按陆区和海区分别开展,对如何实现陆海统筹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上海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海岸带地质工作的地区之一,在陆海统筹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基于这些实践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海岸带地质工作现状,对海岸带地质工作中陆海统筹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海岸带地质工作中陆海统筹应包含陆海成果一体化和以水体为媒介实现陆海联动的两个基本要求。研究认为: 在外业工作部署上,应发挥陆区河流和海区海岛的中介作用,着眼于区域性而非局部地区的地质成果编制; 在地质环境监测上,以海堤或岸线为纽带对陆区和海区进行同步监测; 在成果图件编制上,为实现陆海成果的有机整合,统一陆海数据标准是关键,在保存数据科学信息的前提下适当简化数据等级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张刚  闫玉茹  葛松 《江苏地质》2018,42(2):312-316
由于陆海地形数据在调查程度和精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地形图件陆海联编较为困难。系统梳理了海岸带地形地貌陆海统筹的复杂程度,总结了陆海联编地形图的基本原则,探讨不同情况下陆海地形数据的无缝拼接方法和图件编制的主要要素。以南通陆海统筹地形地貌综合图为例,按照成果类型综合归类,进行地形、地貌、坡度、冲淤变化等信息的综合集成,绘制陆海统筹的地形地貌综合成果图,通过1张图即可查询。陆海统筹地形地貌综合成果新的展现形式,有利于成果的查询和实际应用,供后期开展相应的陆海图件联编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津冀沿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二级项目组在天津-河北海岸带地区初步搭建了津冀沿海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可对海岸带地区的岸线、湿地、滩涂和地表高程等资源指标,地下水、地面沉降、水平位移、海洋水文、气象、海底地形、侵蚀淤积、底质类型和沉积速  相似文献   

4.
李磊  黄垒  胡云壮  刘培  王福 《中国地质》2019,46(S2):9-20
全国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合数据集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的数据成果,按照陆海统筹的总体思路设计,重点实现海陆调查专业学科全覆盖,技术方法手段全覆盖。数据内容主要包括野外综合调查、野外综合施工、野外动态监测、样品测试4大类,共计数据表130个,数据177 592条。其中野外综合调查类包含9个数据表,9 006条数据;野外综合施工类包含68个数据表,89 551条数据;野外动态监测类包含28个数据表,12 305条数据;样品测试类包含25个数据表,66 730条数据。本数据集为海岸带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以及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主要进展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动下,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提升海南省海洋地质工作效果,对近年来实施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成果可分为4个方面,即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其中: 1∶100万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已实现了全覆盖,1∶25万的已开展3个图幅工作; 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已全面开展,基本查明了本岛沿岸20 m水深以浅的地质概况,重点岸段调查比例尺可达1∶5万,较系统地梳理了海岸带的地质资源与环境现状; 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针对锆、钛砂矿和建筑用海砂开展,初步查明了海南岛周边陆架区沉积物类型和海砂潜力分布区,对成矿条件较好的海域开展了详细勘查,圈定了多个海砂开发矿产地; 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查明了其基础地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对海岛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提出了建议,同时系统地开展了西沙群岛的海陆统筹地质调查工作,掌握了大比例尺的基础地质数据,并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三沙的海岛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地质调查,获得了海南省基础海洋地质数据,查明了海洋资源和环境概况,为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6.
湾区的区位优势与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频繁地带,闽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针对闽江口生态服务功能区和生态问题风险区内的重要生态要素单元开展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以陆海统筹理念为指导,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动下,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提升海南省海洋地质工作效果,对近年来实施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成果可分为4个方面,即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其中:1∶100万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已实现了全覆盖,1∶25万的已开展3个图幅工作;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已全面开展,基本查明了本岛沿岸20 m水深以浅的地质概况,重点岸段调查比例尺可达1∶5万,较系统地梳理了海岸带的地质资源与环境现状;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针对锆、钛砂矿和建筑用海砂开展,初步查明了海南岛周边陆架区沉积物类型和海砂潜力分布区,对成矿条件较好的海域开展了详细勘查,圈定了多个海砂开发矿产地;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查明了其基础地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对海岛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提出了建议,同时系统地开展了西沙群岛的海陆统筹地质调查工作,掌握了大比例尺的基础地质数据,并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三沙的海岛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地质调查,获得了海南省基础海洋地质数据,查明了海洋资源和环境概况,为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8.
海岸带位于海陆系统交错地带,独特的区位特征使其生态风险评价既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综合性,亦有自身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带生态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尚缺乏有关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总结。通过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基于海陆相互作用和陆海统筹的思想,在充分考虑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从风险源—生境—风险受体三大基本要素对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概念及其组分进行了科学界定,并从风险源与驱动力、风险受体与评价终点、综合评价等视角详细阐释了目前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相关主题、发展脉络和主要论点;在分析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的特征、已有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解析了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架构。最后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研究趋向,为今后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信息视点     
《浙江地质》2011,(1):24-27
“十二五”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要努力实现九大目标 1月15日,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按照“陆海统筹、远近结合、资源环境并重、油气非油气并举、面上拓展、深部突破、盘活存量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科学合理部署“十二五”地质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以陆海相互作用为基本特征,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海岸带地质灾害.海岸及近海区域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减轻海岸带灾害损失和保护海岸带环境的重点应在此设立海岸缓冲区.本文在分析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相关的地质灾害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海岸缓冲区规划的地质地貌标志、咸-淡水过渡带标志.对缓冲区规划原则、动态管理及海岸带立法做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地质调查支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通过省、市、县、流域等不同层级综合地质调查及专题评价试点,取得了一些理论方法及技术应用成果:①揭示了我国典型红壤区地质要素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总结了不同岩性控制区水土流失地...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与我国海岸研究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评述了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重要组成的我国海岸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的2与问题。指出我国的LOICZ研究不宜引向只研究海或陆架,或者只是单纯为研究海或架而研究海或陆架,而应突出陆海相互作用主题,重点研究居于界面位置的既有海也有陆的“海岸带”。我国进一步的LOICA研究。在考虑与国际研究计划接轨时,应注意我国的情况以利于发挥我国的优势。开展“我国河口三角洲废弃演变特征、过程和主其对洞岸生态与环境影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需求,本文基于在津冀沿海地区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建立了一套适合海岸带综合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方法体系.该技术方法体系集空基遥感和无人机监测、陆基定点监测、滩浅海两栖船和无人艇平台移动监测、海洋水动力单指标和综合观测站、实验测试及数值模型研究等技术于一体....  相似文献   

15.
陈汉永 《地质学刊》2007,31(1):77-80
1 依靠科技创新,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江苏省地质工作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并积极拓展城市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在全省城乡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地下空间利用、现代农业生产、生态旅游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开展了南京、常州、南通、徐州、淮安、盐城等地的区域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完成了全省地下水污染调查、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海岸带地球化学调查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开发矿产资源、推进城乡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6.
华南西部滨海湿地调查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遥感、单波束测量、地质取样、海水取样、钻探、地下水采集与监测等多种调查手段及工作方法,首次在我国华南西部开展1∶10万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对滨海湿地类型及分布、滨海海域地形地貌、沉积物环境质量、海水环境质量、生态地质演化、地下水化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项目系统查明了该区滨海湿地类型、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湿地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华南西部滨海湿地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建议,为后续我国南方滨海湿地调查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地质调查局立足于地球系统科学专长,于1994年起领导并实施了国家海岸带和海洋地质计划(CMGP),旨在为海岸带繁荣提供地球科学信息和解决方案。CMGP统筹海陆,在实践中形成了"整合科学"的研究模式,以及"全国统筹规划,聚焦区域需求,湾区河口先导"的空间发展格局。CMGP结合问题导向和兴趣导向调整工作重点,聚焦五项科学需求:整合科学、全国统筹、地质过程、变化及灾害、生态服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四大研究方向。CMGP认为,海岸带问题的解决,需要向内陆扩展,向流域、山脉探寻地质作用根源,为此建立了"海岸省"的概念。借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经验,对中国海岸带地质研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科学分区,二是湾区先导,三是技术创新,四是支撑修复。  相似文献   

18.
试论1:5万生态地质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94年,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面对区内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地质灾害严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中以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为基础,围绕区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重点应放在优化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层位,充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利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利用地下空间和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扩大咸水资源改造利用;勘查、建立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等措施,建立以城市、港口为重点的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环境地质调查重点则放在确定海岸基准线,开展重点城市、港口以及湿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构建海岸带地质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江苏徐州城市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及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日益突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解决城市地质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徐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及"智慧徐州"构建等方面分析徐州城市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从基础地质、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综合研究、信息系统5方面部署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并提出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地下水资源约束与应急供水保障、岩溶区地下工程风险与灾害防控、采空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与风险评价、塌陷地复垦土地质量与生态安全、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构建与"智慧徐州"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