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宁地电台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宁地电台在原址开展地电观测抗干扰保护工程,采取缩短极距和电极深埋来减轻地铁和蔬菜大棚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江宁地电台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场地布设方式、安装技术要求和施工要点,并讨论深井观测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试运行1年的深井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发现采用深井观测可减少干扰、缓解地电观测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是地电观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肖武军  解滔  胡玉良 《中国地震》2020,36(1):146-152
根据冬奥会保障晋冀蒙监测能力提升项目的设计方案,在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等8个地电阻率台站原观测场地建设井下小极距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参照该项目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技术要求,设计了井下地电阻率专用电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专用电缆的导体直流电阻、线间绝缘电阻等主要指标进行了技术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专用电缆适用于本项目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可保障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秦铁路横穿测区,夏季降雨时电极与铁轨形成通路,对地电阻率观测造成较大影响,使观测精度下降。ZD8M观测系统远离铁路并深埋电极后,可以减小地表降雨及地下水位对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影响,使观测精度提高。河北阳原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较好,数据可靠、稳定、连续,观测时间较长,对晋冀蒙交界地区的成组地震有较好响应,对晋冀蒙及首都圈地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选取宝昌地震台2020年至2021年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从观测系统稳定性、环境干扰抑制能力等方面综合对宝昌台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进行质量分析和效能评估。结果显示,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高。对比地表地电阻率,井下地电阻率对金属管线网、基建工程等地表干扰和浅层温度干扰均有较好的抑制,为直观识别异常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区的震情保障工作,2019—2020年,依托原有地电台网,建设平谷、通州、阳原、大同、代县、临汾、宝昌、和林格尔等8个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站(点),目前均运行良好,与同台地表大极距地电观测相比,观测数据精度提高。选取2021年9—11月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站数据记录,就相对均方差、日精度、月精度、月离散度、变化幅度等指标,分析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结果表明,8个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站(点)运行稳定,观测数据精度较高,具备一定映震效能,可为冬奥会举办区域及周边地区的震情跟踪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区环境被干扰严重影响观测质量, 装置系统在地表布设的工作方式难以取得有效观测和持续发展, 因此装置系统向井下深部布设受到人们关注。 同时, 地表大极距观测方式难以持续发展, 也促使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向井下小极距观测方式发展。 井下小极距观测相比地表大极距观测占地面积小, 能较好地排除或减弱地表测区环境干扰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能较好地为地震监测服务。 2018年, 在总结已建井下地电阻率台站布极方式和建设工艺的基础上, 新建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 本文重点分析了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相结合、 布极方式、 电极制作和埋设深度等装置系统技术过程, 以及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装置系数的计算等。 延庆台建设较好地获得了近全空间观测布设, 从理论上解决了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建设的难点, 为将来要进行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的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地区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武军  解滔  张尧 《中国地震》2019,35(1):134-143
为提升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地电阻率测项的震情保障能力,将对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8个台站在原有观测基础上增加具有全空间性质的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本文根据台站钻孔岩芯剖面和电测深数据反演测区水平层状电性结构,利用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系数方法,计算影响系数随极距和埋深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极距和埋深,使浅层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尽可能小,使目标层位对观测的贡献尽可能大,减少浅层介质对观测的影响。由此得出了各台站观测极距及埋深等装置系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个台站观测装置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8.
<正>天水台2010年10月灾后重建项目天水深井地电观测工程开始建设,2011年10月中旬深井观测系统开始运行。天水深井观测采用ZD8M多极距观测装置。电极埋设分为深层和浅层,埋设深度分别为100 m(井下)和6 m(地表),布极呈近似等边直角三角形,大致呈NS、EW、NW向分布。NS、EW向供电极距为300 m,测量极距为100 m,NE向供电极距为390 m,测量极距为130 m。通过比较天水台地表和  相似文献   

9.
江宁台地电阻率数据干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江宁地震台2009~2016年的数据,分析了江宁台地电阻率测值均方差及NS测道(1 000 m)极距上升的原因,并在原址开展江宁地电观测抗干扰保护工程,采取缩短极距和电极深埋200 m来减轻地铁和蔬菜大棚的影响,探讨了新时期地电观测环境保护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南京地铁1号线的建成,南京地铁相继运行,而地铁运行对南京地震台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造成了干扰.南京地震台距离地铁线路的垂直距离约为7 km.南京地震台目前的磁电观测项目现在已着手搬迁,在高淳建设新的观测基地;地电阻率和大地电场项目已建成并试运行.但南京地震台目前观测的地电阻率场地有没有保留的价值?是否继续观测?能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本文将论述保留现有南京地震台地电阻率场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樊晓春  解滔  吴帆  袁慎杰 《中国地震》2019,35(2):347-358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的电位解析表达式,以江宁台3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极距的变化,并结合探测深度探讨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时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K"型电性结构,江宁台井下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短极距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的抑制能力显著优于长极距观测;长极距观测在电极埋深H小于100m时对地表介质季节性的干扰具有放大作用;浅层影响系数一定时,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需同时增加;江宁台井下观测供电极距AB/2取100~150m、电极埋深H为250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阳原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受外界影响严重,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观测资料的精度,使资料质量大大降低。通过对外线路及周围环境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发现影响地电阻率精度的因素有漏电、电极老化、供电电源正反相供电不稳定、降雨、风扰五方面。文章针对上述干扰因素,介绍相应的排除方法,对提高观测资料的精度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精度的高低是考量地电场观测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阳原地震台近10年的观测精度进行分析(主要针对背景场项目改造后的观测数据),并对目前使用的JH-020型不极化电极观测及深埋处理进行研究,得出使用JH-020型不极化电极观测及电极深埋处理是有效提高观测精度的可行方法。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台站提供地电场观测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降雨与电阻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降雨对河北阳原地震台和大柏舍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影响,发现阳原台北西向在降雨时电阻率的下降有一短期放大现象,认为电阻率的短期突跳与降雨有关,但降雨并非引起电阻率突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降雨对阳原地震台地电阻率有较大影响,地电阻率观测曲线下降幅度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经核实,在降雨后,地电阻率的快速下降变化与表层地电阻率下降及大秦铁路有关.地电阻率观测供电时,会有部分电流流向铁轨,造成观测值降低.降雨结束后,随着钢轨与大地的导电性减弱,地电阻率上升恢复.褶积滤波法可有效去除降雨的干扰,显示1991年...  相似文献   

16.
樊晓春  沈红会  李伟  夏忠  吴帆  袁慎杰 《地震》2020,40(4):144-155
为了提高地电阻率观测抑制地铁干扰的能力, 江宁台新建了多孔垂向地电阻率观测。 在观测中探讨完善了装置系数计算方法, 解决了缺数问题, 并通过比较同测区井下和垂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 得出如下结论: ① 垂向观测由于布极方式较为特殊, 其年变化幅度大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同等极距; ② 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相比, 垂向地电阻率观测信噪比更高, 具备更好的抗地铁干扰能力, 以期为地电观测抗干扰的方法和技术应用提供基础; ③ 垂向地电阻率观测建设中, 可能需要重视电极的位置固定。  相似文献   

17.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炜  朱旭  朱涛  张世中  刘大鹏  胡哲  张宇 《地震》2011,31(1):20-31
目前, 我国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大部分都是单一极距的, 这种观测方法在实际观测中普遍存在着地电阻率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地震异常变化一起叠加在观测值中, 给地震异常的识别和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地电阻率的多极距观测。 本文介绍了采用ZD8MI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山丹地震台的试验观测情况, 该系统是最新研制的、 专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 一年多的台站试验观测和反演结果表明, 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 而深层的相对变化较小, 因此利用多极距观测系统进行不同层位的地电阻率观测, 对排除干扰和识别地震前兆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是地电阻率观测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赵斐  叶青  解滔  范晔  张远富 《中国地震》2018,34(1):104-111
根据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以平凉台4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观测极距,影响系数与电极埋深之间的关系复杂;通过计算各层影响系数的大小,认为平凉台井下观测对地表及浅层干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分析结果可为在类似台址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时选择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电阻率观测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不仅与测量设备本身性能有关,还与观测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性条件、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变化等有关,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地电阻率测值发生改变.如何快速、准确、科学地识别以上致变因素,从中提取地电阻率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是及时科学处置异常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沈北新区地震台为例,探索性地进行了地震台观测地质环境评价,并以2020年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为例,初步分析了地电阻率异常影响因素,以期为深井地电阻率异常分析与处置提供参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增大测量极距和提高供电电流2种实验途径,探讨提高兴济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结果表明,提高供电电流能明显提高兴济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且与供电电流提高倍率相当,而增大测量极距效果甚微。其原因是,提高供电电流是在干扰幅值不变情况下增大人工供电电位差,而增大测量极距使人工供电电位差和干扰幅值同比例增大,二者相抵,对观测精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