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从地震活动间隔时间和等待时间的角度出发,结合1970~2003年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对其5 0级以上地震、5 4级以上地震和6 0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等待时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随等待时间变化的等值线特征,最后简略地介绍了历史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依据地震活动间隔时间对数-频次符合指数关系的特征,分析了1971年至2000年台湾及其邻近地区ML6.5以上地震间隔时间对数与拟合直线斜率之间的的统计关系,依据这一关系对各震例进行了时序扫描,结果表明,可依据预测时间对数与统计时间对数之差的变化特征,在部分震例发生前对其发生的时间进行震前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3.
沈小七  王俊 《地震》2014,34(2):98-104
本文对安徽及邻区地震序列和地震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安徽及邻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类型分区特征, 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 孤立型次之。 考虑地震活动性与活动构造、 震源机制解等因素, 可以将安徽及邻区划分为15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分区, 为地震应急工作中震后早期趋势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
辽宁省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海城地震区、下辽河—辽东湾、鸭绿江口和辽东半岛西侧的金州断裂沿线,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明显受到了NE—N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的制约,构造交会部位亦即地震活动条带的结点是破坏性地震的多发区。研究表明,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海城河断裂、鸭绿江断裂西支东港以南段等6条地震构造(段)是区内危险性最高的地震构造,按照4级划分原则,可将其确定为高危险等级;金州断裂金州—普兰店段、郯庐断裂带渤中北—辽东湾段、依兰—伊通断裂铁岭—开原北段等10条地震构造(段)确定为较高危险等级;郯庐断裂带下辽河段、医巫闾山西侧断裂等4条地震构造(段)危险等级一般,其它地震构造(段)的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对长春市地震速测速报中心遥测台网近年来记录到的长春市及周围邻近地区不同方位的地震在仔细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对该区域的地震更加快速准确地进行测报。  相似文献   

7.
台湾东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及与大陆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台湾东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其与中国大陆地震的关系,发现二者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和某些动力学特征的联系,既为判定大陆地震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可能统一研究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地震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理及其邻近地区活断层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证据表明,红河断裂带的活动强度以其中段的大理及其附近地区最强烈,整个断裂带自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时序也从南、北两端逐渐向中段的大理地区变新,可与断裂带中段的现代强震分布相对应。 地质现象及地质年龄证据表明全新世中、晚期在大理及其邻近地区有周期为1500年左右的五个从平静到活动的地质事件。用断裂位错距离和位错速率计算的地震复发周期表明,每隔1500年左右的地质事件可能伴随着一次8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能反映非平稳信号时频域特征的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百年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大三角地区的地震资料,得到了地震活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百年来该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周期分别为42年、22年、7年和14年,而且其强度随时间在变化,由此我们认为对于地震活跃或平静期的讨论只有建立在具体的时间尺度上才有意义。同时利用各种尺度的小波系数和地震活动主周期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的分析表明,未来几年该区地震活动仍相对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10.
青岛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岛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本区的小震综合机制解的特点,分析了P、T轴时序变化与邻区地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中强地震的发生可导致研究区域内P、T轴方位的变化。P、T轴方位变化的时间较为同步,而P轴方位变化幅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seismic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images at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have been successfully reconstructed. The results of image are: (1) The image of the velocity in the upper cru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ell-known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the Kangdian earth axis is a distinct high velocity area, and a high velocity rock stratum, which appoaching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has been formed. (2) There is a low-velocity layer between 26°–31°N and 100°–104°E in deep crust, the depth of Moho discontinuity in Sichuan bass in is less than 50 km. (3) The results of seismological tomography not only reveal the lateral heterogeneity in the researched region, but also find approximately the strike of Honghe fault from the image at bottom of crust, and the velocity in both side of the fault are different obviously. (4) There is a low-velocity column within 25 km to 110 km in Tengchong region, which may be occured by upward moving of the basalt in the mantle. (5) In studied area,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in west part is thicker than in southeast part. (6) From the image at bottom of the crust we can find that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5 occurred in big velocity gradient zones, especially in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high and low velocity. There are a few earthquake in the low-velocity area. (7) We can see from Figure 6 that there still clearly exists lateral heterogeneity at 450 depth.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61–67, 1993.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067~2002年广东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沿海近海区域,7级以上地震全部位于海中,陆地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本区陆地不具备孕育7级地震的地质条件。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活动周期,当前已进入平静时段。计算了本区各地的地应力,并分析GPS有关观测结果,再结合地震活动参数和有关数理统计结果,认为2005年前本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发生ML5级地震可能。  相似文献   

13.
云南及邻区中强震连发和平静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2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 分别给出了云南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连发和平静的定义。 分析了中强震连发、 平静的一些基本特征, 研究了5级以上地震连发、 平静事件与该区强震活跃、 平静过程的关系。 这些分析结果对云南及邻区的地震趋势预测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及邻区最近30多年来发生的18组6级以上强震前多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震例总结显示,衡量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增强或平静的中等地震月频次异常可作为判断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指标;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出现异常的前提下,区域小震平静异常可作为判断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依据。而根据A值和GL值的空间异常分布范围,结合地震构造背景及其它方法,可缩小预报区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 190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收集和测定了 1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 结果表明,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和力源。 研究认为,台湾及东部海域自 1986年开始的第四活跃时段与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第五活跃期有同期活动特点。 据推测,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强震活动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6.
依据地震空间缺震、频度增强、b值和GL值扫描等结果,分析了黑龙江省及附近地区第5活跃期以来北西向断裂和滨州断裂地震活动特征,确定了未来地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We processed more than 3000 inter-station great circle paths to determine the phase velocity for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Rayleigh wave, and finally arrived at 110 paths of high quality dispersion data, which show good spatial coverage in western China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model WChina1D was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global and regional models. Phase velocity maps from 15 to 120 s were inverted and the maps of 20, 40, 80, and 120 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heckerboard tests show the average lateral resolution in our area of interest is about 7°. Our tomographic results corroborate a prominent low-velocity anomaly lying mainly in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in the Chang Thang terrane. The apparent low-velocity anomaly also appears in the wide area of northeastern Tibet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he low-velocity area around southeastern Tibet may be created by the southeastern migration of the low-velocity ma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eastern Tarim shows structure with higher velocities relative to that of central Tarim. A large-scale low-velocity anomaly is clearly seen in central and western Mongolia. Our high quality measurements were also used to evaluate the CUB global shear velocity model [Shapiro, N., Ritzwoller, M., 2002. Monte-Carlo inversion for a global shear-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Geophys. J. Int. 151, 88-105]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he 40 s Rayleigh phase velocity map predicted from CUB model shows an apparent discrepancy with our measurements in western China and western Mongolia, which implies a higher estimated (about +1-2%) phase velocity model in these regions, probably due to the Gaussian smoothing condition in their tomography inversion.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已发布震源机制解目录(哈佛大学CMT),将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划分为5个构造应力场分区,并对各分区的地震逐个计算其发震断层面上的固体潮汐正应力、剪应力、库仑破裂应力及相位角,分析潮汐应力分量对不同类型发震断层的作用效果及其随深度变化特征.基于库仑破裂应力判断准则,研究潮汐应力对各种类型地震的触发作用;基于Schuster检验方法,统计分析潮汐应力对各个震级档、不同构造类型地震的影响.综合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探讨潮汐应力对不同震级地震以及处于不同构造块体、发震断层、震源深度地震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潮汐应力对印度块体和拉萨块体的正断和逆断型地震,滇缅泰块体、印支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的走滑和斜滑型地震,川滇菱形块体的斜滑型地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触发效应,且触发效应的强弱依赖于震源深度、震级大小、发震断层类型及其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9.
安徽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安徽及邻区观测精度相对较高的地震资料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不同空间范围内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初步讨论了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地壳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平均震源深度10 km左右。中小地震震源深度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大体上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深度优势分布为5~15 km。其中霍山地区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10 km。总体上,安徽及邻区地震多发生在5~20 km地壳的中上部,为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台湾强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 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 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另外, 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 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右地震频繁活动和小震群频发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中强震与云南地区7级地震的发生相关。 统计20世纪以来台湾强震与华南中强震的对应关系, 台湾西带6级强震后1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近0.5, 地区影响似有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趋势。 台湾7级地震后2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只有0.3, 对应地区除台湾海峡、 福建和广东东部地震外, 也有几次对应广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地震, 与6级相比, 台湾7级强震影响范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