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2012年7月27—29日锡林郭勒盟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冷性低槽、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再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产生了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2003年11月6日大同市异常暴雪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11月6日大同市产生暴雪天气过程,此次暴雪主要是由高空强冷气旋、低气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前部强盛的偏东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所引发的。通过分析论述,进一步揭示出大同市暴雪发生的环流背景和水汽辐合区,为今后的暴雪预报总结出一些关键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区域性中到大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平均场资料,对2005年7月7~10日柴达木盆地东部出现的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中到大雨过程的发生与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的小槽、柴达木盆地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强盛发展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高湿度区的维持,以及强散度柱、强涡度柱耦合和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产生这次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9年青海海南地区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瑛 《青海气象》2010,(2):39-42
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9月6日至7日发生在青海海南地区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灾害性天气的内在机制是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影响青海海南地区,使水汽、能量大量堆积,之后巴湖槽加深其底部下滑的短波槽处于海南地区,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这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08年4月12日受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南下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桂东南出现了入汛后首次暴雨天气的特点和发生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降雹环境场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9年2月24日—3月5日我国南方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场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我国南方典型的连阴雨天气形势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南半岛为低槽区,青藏高原有5次短波槽东移,中层700 hPa暖湿气流势力强盛。中层强西南暖湿气流在强锋区 (冷垫) 上抬升,形成我国南方典型的高架雷暴。高架雷暴的发生与中低层强温度锋区、中层700 hPa不低于20 m·s-1的西南急流、强风垂直切变、对流层中层较大的温度直减率、较低的0℃层高度 (4 km以下) 有关。  相似文献   

7.
玉树州一次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资料对2014年2月15—17日玉树州出现的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形势、水汽条件等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以下结果:500h Pa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槽底的冷空气交汇是造成这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散度场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大降水过程形成;在玉树地区假相当位温值大于44℃,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玉树地区出现暴雪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AR/NCEP资料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以低频振荡的能量与总能量的百分比作为低频振荡强度指数,初步研究了热带地区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强度高(低),则我国东部冬季降水多(少)。热带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欧洲西北部到我国南部的波列及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在热带低频振荡强度高值年,冬季北非槽和孟加拉湾槽加深,东亚大槽减弱,东亚冬季风减弱,我国东部地区南风异常,水汽输送强,导致降水偏多;反之,在热带低频振荡强度低值年,北非槽和孟加拉湾槽减弱,东亚大槽加深,东亚冬季风加强,我国东部地区北风异常,水汽输送减弱,导致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9.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尹洁  郑婧  张瑛  吴琼 《气象》2011,37(7):827-83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对2010年6月1 7 20日江西北部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中尺度分析和WRF模式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罕见大暴雨是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是在极为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导致的强β中尺度系统强烈发展所致。500hPa东亚大槽槽后冷平流与强盛稳定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汇合,导致冷暖交汇带在江南北部维持。(2)冷暖交汇带的稳定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异常强盛,使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十分充足,非常有利于触发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3)强盛水汽及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西南急流加强、中层弱冷空气活动、对流不稳定层结加剧、地面辐合线维持少动、β中尺度强低涡形成并维持、高层强辐散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组合叠加作用导致了特大暴雨发生。(4)数值模拟分析显示,19日08时β中尺度低涡形成与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作用有关;该低涡垂直厚度在550~950hPa之间,850和900hPa最强;并在该低涡南侧出现一串近东西向排列的30~60km更小尺度的强对流系统,它们与特大暴雨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07年3月4日产生在渤海西部莱州湾的温带气旋风暴潮的天气系统、风场结构特征以及诱发风暴潮的气象、天文因素。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南北两槽的结合,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山东半岛的交馁以及江淮气旋的北上是引发这次风暴潮的主要天气背景,而持续强烈的东北大风是风暴潮产生的强迫动力,再加上风应力的增水作用和天文大潮相叠加,导致了风暴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西部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讨论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不稳定条件及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低涡、低涡槽前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有利于不稳定能量释放。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地面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为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条件;中尺度云团在暴雨区旋转停留近21 h,这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一次罕见的秋季连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潇泓  王小勇  张培燕 《干旱气象》2009,27(4):358-361,409
分析了西北地区2007年9月25日至10月14日一次历史罕见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气候背景、高低空形势、地面形势及中低层湿度场特征。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活动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异常变化,使得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持续交汇于西北地区是造成这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100hPa南亚高压的位置及500hPaU、V风场急流、0线位置对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25日,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文章对这次天气过程发生期间高空、地面观测实况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实况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副热带高压与短波槽共同作用形成的,带状暴雨落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外围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交汇处;超过30dBz回波区域不断有中-β云团生成,并且带状回波区域不时有较强回波单体生成,特征类似"列车效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动力抬升和充沛的水汽是这次降水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9年6月30日和7月1日台州市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处于副高边缘,其中6月30日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低层风速辐合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7月1日中高层干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叠加,有利于不稳定能量释放;两次强对流过程,整层...  相似文献   

15.
大气环流系统组合性异常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的持续严重雨雪冰冻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和2009/2010年冬季云南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分析结果,再次强调指出,对于一些小概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性异常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2008年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多个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性异常包括: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的横槽,这为不断有冷空气从西路向南爆发提供了条件;东亚和日本地区的高度正异常使得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不是很强,适于锋面在我国南岭及其以北地区较长时间停留,为持续降水确立了背景;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和偏西也对冷空气的向南推进起了阻挡作用;印-缅槽的持续偏强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偏强共同使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南地区,有利持续降水的发生,为冰冻造成了条件。对于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的发生,多个环流系统的异常包括:夏季西南季风涌的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北方冷空气活动和青藏高原对流系统东传的共同作用。对于2009/2010年冬季云南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发生,多个环流系统的异常包括:对流层高层中东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影响Rossby波的活动,不利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槽的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略为偏南,对低层水汽输入云南起到抑制作用;NAO的负异常所导致的遥相关波列异常,使得东亚北方冷空气活动偏东,不易到达云南地区,还使得南支槽偏弱,暖湿气流也不易到达云南地区。ENSO虽然对中国天气气候变化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但并非每次异常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都是它的直接影响。对于ENSO影响必须具体分析,才能决定它在异常事件、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的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8月1日吉林省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空、地面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对2011年2月26日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大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雪是在稳定的行星尺度天气系统作用下,受低空切变线配合河套气旋影响,满足了高低空急流耦合提供的动力抬升、低空急流建立的水汽输送及辐合、低层暖湿气流产生的能量不稳定等条件下产生的,属弱冷空气类槽涡型;西南涡(槽)和华北脊对大雪的产生和落区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低层强盛的暖湿气团为不稳定能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通过分析、总结,结合实际预报经验,提出了预报要点和指标。  相似文献   

18.
徐冉  桂海林  尤媛  王继康 《气象》2024,50(3):387-392
2023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东亚大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2 mm,较常年同期(11.9 mm)偏多2.5%;全国平均气温为-2.6℃,比常年同期(-3.0℃)偏高0.4℃。月内共出现6次冷空气过程、1次沙尘天气过程和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3—16日,我国大部地区遭遇的强寒潮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和低温极端性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对2019年12月16日夜间发生在伊春中南部中到大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雪过程是产生在欧亚大陆中高纬一脊一涡的环流形势下,高空低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低压在河套地区生成之后北上是产生强降雪的天气特征;北部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是产生这次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是增强降雪强度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及高低空系统较好配合共同造成中到大雪。  相似文献   

20.
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caps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1°×1°网格资料,以及1960年1月—2012年12月肇庆市各县(市)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1960年1月—2012年12月各县(市)出现冬季暴雨情况,并对肇庆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12月份区域性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图和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冬季暴雨是在强盛的西南气流、低压倒槽和冷空气等多个系统的配合下产生;2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旺盛的暖湿气流、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大气柱云水区的汇聚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为该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