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调查了解和预警试验,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方式、内容以及过程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规范建议:对于特定用户,在签订协议明确权责的前提下,用户可自主决策地震预警的接收条件、方式和内容;对于公众,当满足政府授权、技术可靠、法制健全、社会认可等前提条件时,地震预警信息可全覆盖发布,发布形式应以声音信号为主,发布过程宜分初报、续报和终报3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张力文  陈旭 《地震工程学报》2013,35(S1):178-184
地震预警是一种有效的减灾方式。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布主体、发布对象、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和信息发布策略,探讨提出了我国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的有效载体,与发布对象所对应的具体发布方式和发布内容等环节的操作方式,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以最小的延时和最便捷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最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面向移动端及桌面端用户,提出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对比分析了各类数据交换方式,推荐使用MQTT+JSON的数据格式作为服务端与客户端的交互方式,并利用LBS及GIS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一体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综合测试,验证了系统在实时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85年设计了一个地震计算机警报台网(SCAN)模型,运用从现有各类仪器所获得的连续监测的地震资料,提供自动的、十分可靠的地震振动的早期警报。大地震时,离震中很远的地方可能会发生相当大的破坏性地面运动。由于地震波的速度比较慢,因此有可能建立一个系统,一旦发生了地震,就可提供长达几秒的强地面运动的短临警报。  相似文献   

5.
6.
天津市地震局于2015年通过首都圈预警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并选取6所学校安装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装置,提供地震预警信息示范服务,但由于信息发布装置安装复杂且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终端设备的普及,制约地震预警信息社会化服务进程.同时,已有终端设备如同黑箱,不利于二次开发应用,存在安全隐患,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地震预警工作取得减灾实效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国家.日本在积极进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完善了相关的法律制度.我国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时,可以从中汲取其先进的立法经验,为我所用.就日本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实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警涉及地震预警信息检测及处理、信息发布和传播、信息利用等诸多环节,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为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实效,地震预警各个环节工作必须依法有序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地震预警法律制度建设阶段,在此背景下对立法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其次就规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行为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最后针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的误报和漏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用互联网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由专业的技术机构承担较为恰当;信息内容应当"简明,便于理解",既要满足公众的直观理解又要起到明确的警示作用;发布范围在包含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地区的同时,周边地区应做适当辐射;发布手段应尽可能涵盖当前社会上的所有传播手段。对于地震预警信息可能出现的失误,不仅过半的公众表示了理解,而且这种失误还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最后,要想使地震预警真正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现实效果,还需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演练,努力提高国民地震应急避险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余震情报”变成了谣传1978年1月14日,在伊豆大岛近海发生了地震。震后第四天,静冈县灾害对策本部就震后余震的预测情况发表了“余震情报”。但是,该情报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谣传。在部分地区竞传成“今晚将发生烈度六度的地震”,而独自行动起来。在听到该谣传的居民当中,有不少人以为真的发布了地震警报而忐忑不安,其中有人用电话向行政机关和报导机关等询问,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避难。此事件被称为“余震情报恐  相似文献   

12.
地震群触发了加州中部的警报赖克联邦和州政府当局于星期日(即1993年11月14日——译注)向加州中部帕克菲尔德村庄周围的7个县发布了最高一级的地震警报,警告他们在星期三(即1993年11月17日——译注)早晨以前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6级强震的“概率约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1976年12月57卷4期852页刊登了一篇题为《海啸警报系统》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 一个警报系统通过广泛的通讯网侦测强力的高速海啸波,并向太平洋国家发出可能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的警报。该通讯网于1948年由美国海岸与大地测量局建立,并已从1973年  相似文献   

14.
英国科学杂志《自然》援引美国和日本科学家的话说,地球中心的深沉的隆隆声可预报地震。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和日本的千叶大学及东北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了1983年日本海发生的里氏7.7级地震的记录资料。他们发现,在该震发生前,地壳内断层周围的岩石中的应变量发生了缓慢的、周期性的变化。在震前和紧接震后的5个月期间,距震中90公里的一口井下的应变仪记录到约100次科学家们称之为“无震应变事件”。积累很长时间的应变的释放引起了突发性浅源地震。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分析公众对地震预警的认知心态和接受程度,专题开展了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关于地震预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6%的公众对地震预警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地震预警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是个新事物;公众肯定地震预警工作的必要性,对地震预警效果抱有较大期望;公众面对突发震情的自救心态及能力偏低;大部分公众承认政府机构在地震预警发布上的权威,近四成民众认为政府同时也要负起相应责任。本次调查和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和机构科学应对地震预警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对一定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可能发生地震和地震灾害所做的预测和警戒.主要内涵一是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二是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认为虽然地震预报的难度比较大,但成功地预报地震不是不可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将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地震预警并不能代替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1981年10月,日本平塚市通过公共讲演系统无意地发布了一次地震警报,这是由于该系统的意外失灵而造成的。由市长讲话录在磁带上的警报,通过安装在该市各处的喇叭作了广播。由于那天的时间正是秋天一个星期六较晚的晚上,仅有10~14%的市民直接听到了这次广播。据社会学家事后的调查,收听到警报的居民中约有半数不相信。这可能是由于人们知道,如果警报是真的,这一情况要么已在电视和电台上进行了讨论,要么至少也已通过各种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同时发布了警报。收听  相似文献   

19.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地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8次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及预警减灾效能进行了分析。此次地震震中距四川地震预警网55km,首台触发后12.19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前5次预警处理结果用时距离首台触发时间均小于35s。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预警处理结果震中位置偏差为17.1km,震级偏差为-1.8,盲区半径为121km。随着参与计算台站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偏差和震级偏差不断减小,盲区半径不断增大。由于地震破裂时间长和台站限幅等原因,8次预警震级均偏小。本次地震预警的有效获益区为震中距121~324km的环形区域,此区域内减灾效能显著。本次地震预警结果表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预警产出效果较好,对于网外大地震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地震预报目前尚难以实现,因此,地震预警就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主题,而地震预警仪器更是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地震预警的原理,介绍了目前世界主要地震预警仪器,同时对地震预警仪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新型智能化地震安全控制系统具有灵活、方便和经济实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