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华北地震科学》2017,(2)
运用互联网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由专业的技术机构承担较为恰当;信息内容应当"简明,便于理解",既要满足公众的直观理解又要起到明确的警示作用;发布范围在包含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地区的同时,周边地区应做适当辐射;发布手段应尽可能涵盖当前社会上的所有传播手段。对于地震预警信息可能出现的失误,不仅过半的公众表示了理解,而且这种失误还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最后,要想使地震预警真正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现实效果,还需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演练,努力提高国民地震应急避险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余震情报”变成了谣传1978年1月14日,在伊豆大岛近海发生了地震。震后第四天,静冈县灾害对策本部就震后余震的预测情况发表了“余震情报”。但是,该情报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谣传。在部分地区竞传成“今晚将发生烈度六度的地震”,而独自行动起来。在听到该谣传的居民当中,有不少人以为真的发布了地震警报而忐忑不安,其中有人用电话向行政机关和报导机关等询问,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避难。此事件被称为“余震情报恐 相似文献
12.
地震群触发了加州中部的警报赖克联邦和州政府当局于星期日(即1993年11月14日——译注)向加州中部帕克菲尔德村庄周围的7个县发布了最高一级的地震警报,警告他们在星期三(即1993年11月17日——译注)早晨以前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6级强震的“概率约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1976年12月57卷4期852页刊登了一篇题为《海啸警报系统》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 一个警报系统通过广泛的通讯网侦测强力的高速海啸波,并向太平洋国家发出可能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的警报。该通讯网于1948年由美国海岸与大地测量局建立,并已从1973年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一、引言1981年10月,日本平塚市通过公共讲演系统无意地发布了一次地震警报,这是由于该系统的意外失灵而造成的。由市长讲话录在磁带上的警报,通过安装在该市各处的喇叭作了广播。由于那天的时间正是秋天一个星期六较晚的晚上,仅有10~14%的市民直接听到了这次广播。据社会学家事后的调查,收听到警报的居民中约有半数不相信。这可能是由于人们知道,如果警报是真的,这一情况要么已在电视和电台上进行了讨论,要么至少也已通过各种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同时发布了警报。收听 相似文献
19.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地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8次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及预警减灾效能进行了分析。此次地震震中距四川地震预警网55km,首台触发后12.19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前5次预警处理结果用时距离首台触发时间均小于35s。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预警处理结果震中位置偏差为17.1km,震级偏差为-1.8,盲区半径为121km。随着参与计算台站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偏差和震级偏差不断减小,盲区半径不断增大。由于地震破裂时间长和台站限幅等原因,8次预警震级均偏小。本次地震预警的有效获益区为震中距121~324km的环形区域,此区域内减灾效能显著。本次地震预警结果表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预警产出效果较好,对于网外大地震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