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本文采用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一些临震预报实验结果与地电实际观测资料。发现在强震与部分中强震前,震中附近的台站,除能预测到有关地震的地电阻率日突变序列的短期异常变化外,在瞬时突变序上还能看到临震前明显的突变现象,还是震前三个月里的最大瞬时突变,从它的出现至发震所需的时间,将随震中距的减少而缩短,且与震级有关,对于强震多集中出现在震前一个月内,中强震为十天内,并有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趋势,其平均收缩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来,我们提出了短临预报的调制模式。这个模式把震源过程、前兆和外因(如磁暴,固体潮和大气压力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进一步把调制模式广义化,即调制可分:过源调制、过场调制、无震调制和直接调制,调制的对象除地学现象外,把人和生物也包括在内。调制模式预报地震的思想是:大震前震源地方和其附近的调整场区已很不稳定了(有四种不稳定形式),此时平时不起作用的外因也可调制震源过程和触发地震。这种被调制了的震源过程所引起的前兆的出现时间就与外因出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际中发现外因出现日期与前兆出现日期同步时(此日称调制显示日或同步日)则预报转入短临阶段。此后要加强观测,特别要注意外因再出现的日期和前兆集中出现的日期发震。 相似文献
6.
7.
前言土层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等物质组合而成的不均匀的复杂体。其土层本身又是由岩石演变而来。由于岩石结晶、成分组合、风化程度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土质层,如:沙土、粘土、亚沙土或其混合层等。土层应力测量应选取那种土层效果较好的地段,为此,我们对不同的土质与成层特征进行了观测效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坚实的原生土层,湿度小的土层,可取得土层应力测量的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地应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和极移的惯性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地壳岩石内产生应力应变。用四方位地应变传感器观测水平地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和临震前兆信息-地应力应变剧烈变化和地壳岩石出现微观断裂滑移及微观弹塑性应变应变波群,再根据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和地质构造断裂带分布情况作综合分析,可以在临震前10 ̄72小时内初步预报出地震的时间、方向、地点和震级。对于震中距400公里内的中强地震预报对应率较高,根据 相似文献
9.
高精度岩层应力仪探头安装在土层中的实验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精度岩层应力仪的压磁探头在土层安装后,经8个多月的实验观测,对太原附近仅有的两次有感地震(ML3.5,ML4.2),仪器均有明显的前兆反映,出现了幅度达数十千帕的应力速率异常,并在震前成功地预报了这两次地震。 相似文献
10.
第三篇文章是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溧阳地震谈临震预报的前景。主要涉及1979年7月江苏溧阳地震前出现的人的异常感觉和天空霭雾等自然奇观,从中得到的有益启示,以及应怎样看待所谓“无前兆地震”。最后作者认为,任何一个较强地震都有临震前兆现象,抓住其本质联系,将有助于突破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11.
12.
为观测地壳深部区域性波速变化,研究地壳深部波速变异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探索地壳深部地震预报前兆信息及其技术指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计划从1981年起至1983年每年在渤海海湾定期定点进行海中爆炸。 1981年8月18、19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爆炸试验。他们以52台DCJ-1型低频磁带地震仪布置在南堡—赤城—康保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是20多年前的试验总结,作为交流经验。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是临震前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影响范围的预测预报。要做到临震预报,就要观测临震前的直接性前兆信息。地应变变化是临震的直接性前兆信息之一。本文用地震力学观点,采用自制地应变传感器观测水平地应变变化,找出水平地应变变化与临震的关系,从而作出地震临震前三要素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6.
大地电场的临震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距唐山不超过120公里的西集、宝坻、塘沽地电观测台,记录到自然电场双振幅超过标准误差6—20倍、电场矢量方向大致平行附近断裂带的周期性变化,其周期为半月、一月和半年,而京津地区的其它地电观测台均无此现象。这是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的一般规律出发,导出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相对变化与湿度的近似关系,并试图应用它来解释视电阻率脉冲现象和地震的关系,同时讨论了ρ_s脉冲作为临震突跳异常的可能性,并得到几次震例的证实,为利用视电阻率脉冲作临震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1976年松潘地震为例,讨论了临震预报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内容包括:1.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预报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回顾;2.现今发布临震预报和公共管理有关因素分析;3.临震应急损益和临震预报决策。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对社会、公众在震前“打个招呼”的强烈愿望,探讨了实现临震预报的可能性,提出了建立规范化实验观察场(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了音响警报器不宜作为发布临震预报工具的问题,并指出,临震预报应当以有组织的书面和口头传达为主,有线广播和宣传车为辅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