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球面斜压大气中上传行星波与纬向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黄荣辉  邹捍 《大气科学》1989,13(4):383-392
本文指出在球面斜压大气中的行星尺度扰动与纬向平均气流相互作用中必须考虑非地转风分量对位涡度南北方向输送的作用,从而证明了球面大气中行星尺度运动的波作用守恒,并求得球面大气中的行星尺度扰动与纬向平均气流相互作用的欧拉平均运动方程组。 本义利用1979年2月的实际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北半球一次对流层阻塞形势建立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的行星波与纬向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由于行星波向上传播,使得在高纬度对流层中、上层出现行星波的波作用通量(也称E-P通量)辐合,使得西风气流减速,因而在高纬度对流层中、上层形成阻塞形势。并且,随着行星波的继续向上传播,使得平流层下、中层的基本气流相继减速并出现东风,因而在平流层下、中层出现爆发性增温。然而,由于高纬度对流层低层出现东风,行星波不能往上传播,在上层波的E-P通量矢量变成辐散,气流由东风又变成西风。  相似文献   

2.
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峰  丁一汇  鲍媛媛 《大气科学》2008,32(3):469-480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机制, 结果表明, 2003年淮河梅汛期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中, 波流作用十分显著。6月上旬, 阻高建立前期和维持过程中, 上游地区天气尺度波动活跃, 欧洲斜压区不断有瞬变动能生成, 并在阻塞区向阻高平均流转化。从瞬变涡动的作用来看, 上游传播而来的瞬变波不断将较低纬度的低位涡空气向阻塞区输送, 有利于阻塞高压的建立维持; 平均流则使位涡呈相反形势发展, 引导阻塞高压向东频散, 削弱了扰动位涡输送的作用, 对阻高的维持起到耗散作用。阻高建立前, 瞬变涡位涡输送作用强于平均流位涡平流, 造成阻塞区位涡降低, 有利于阻高生成; 阻高维持期间, 瞬变涡位涡输送与平均流位涡平流输送量相当; 6月25~30日, 阻塞高压明显西退, 该阶段瞬变涡动明显强于平均耗散作用, 引导低位涡场向西移动。研究表明, 大气内部的波波作用对阻高的建立维持也十分重要。1波与5波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阻高建立维持的决定因素, 而天气尺度波动扰动则对阻塞高压的建立、 维持和崩溃起到重要的作用。波波作用表明, 2003年6月份阻塞高压建立、 维持时, 尺度较长的波一般从平均动能得到扰动动能的转化, 尤其5波, 斜压能的转换不但是其能量的来源, 同时非线性作用也使得尺度更小或更长的波向其提供能量; 阻高衰退时, 5波则通过非线性作用向其他波动输送能量, 同时也存在斜压耗散, 能量逐渐失去。  相似文献   

3.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进展》2002,19(6):1113-1126
利用变换欧拉平均方程讨论了行星波动力学,观测和模拟结果都表明,在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经向传播存在两支波导。一支为高纬度波导,另一支则为低纬度波导。这些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当一致。通过对EP通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是沿高纬度波导传播的异常行星波与平均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热带风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是低纬度平流层下层大气纬向平均流的一个重要年际变化,它可以影响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此外,由一个行星波-平均流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这个热带风场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波流相互作用调制行星波沿高纬度波导的传播。行星波对臭氧的输运作用在中也进行了分析,行星波强迫出的剩余平均环流表明,耗散的行星波有强的输运作用;向北的涡动热量输送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其在低纬度上升并在高纬度下沉。同时研究还表明,热带风场的QBO对行星波传播的调制对输运环流也有重要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在QBO的东风位相期间行星波引起的输运作用明显增强,其结果可用于解释平流层高纬度臭氧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4.
用E──P通量和E向量诊断分析了1986年7月一次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有如下初步结果。(1)阻塞高压形成前,从对流层低层有行星波的E──P通量辐合区向上传播,与西风气流相互作用,导致西风气流减弱,形成阻塞高压。(2)E向量的μ分量的散度的负值区有利于西风风速变小,形成阻塞高压。E向量的ν分量散度的正值区有利于南风加速,负值区使北风加速。在阻高区东西两侧出现负、正区,使北、南风加速,建立和维持阻塞高压。  相似文献   

5.
用E──P通量和E向量诊断分析了1986年7月一次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有如下初步结果。(1)阻塞高压形成前,从对流层低层有行星波的E──P通量辐合区向上传播,与西风气流相互作用,导致西风气流减弱,形成阻塞高压。(2)E向量的μ分量的散度的负值区有利于西风风速变小,形成阻塞高压。E向量的ν分量散度的正值区有利于南风加速,负值区使北风加速。在阻高区东西两侧出现负、正区,使北、南风加速,建立和维持阻塞高压。  相似文献   

6.
夏季乌拉尔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形成与维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天气尺度瞬变涡旋与时间平均基本气流双向相互作用建立异常型的角度,研究了夏季乌拉尔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形成与维持,首先基于合成分析,研究了持续异常期间的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情况,结果表明:正异常时,在上游地区,从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瞬变活动明显增强。负异常过程时相反,该地区瞬变活动减弱。利用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在合成正异常基本流及7月气候基本流等两种基本流下,正异常时上游异常瞬变活动对异常建立的贡献。结果表明:正异常时,上游增强的瞬变波活动有利于正异常的建立与维持。利用基于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设计的风暴轴模式,研究了时间平均基本流在组织与调控瞬变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当乌拉尔地区高压脊发展时,有利于瞬变在上游的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地区组织起来。脊发展越强,越有利。结合上述两方面的结果,提出了瞬变与行星波双向相互作用的乌拉尔持续正异常形成和自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7.
北半球冬季行星波的传播及其输运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变换欧拉平均方程讨论了行星波动力学。观测和模拟结果都表明,在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经向传播存在两支波导。一支为高纬度波导,另一支则为低纬度波导。这些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当一致。通过对EP通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是沿高纬度波导传播的异常行星波与平均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热带风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是低纬度平流层下层大气纬向平均流的一个重要年际变化,它可以影响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此外,由一个行星波一平均流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这个热带风场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波流相互作用调制行星波沿高纬度波导的传播。 行星波对臭氧的输运作用在文中也进行了分析。行星波强迫出的剩余平均环流表明,耗散的行星波有强的输运作用;向北的涡动热量输送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其在低纬度上升并在高纬度下沉。同时研究还表明,热带风场的QBO对行星波传播的调制对输运环流也有重要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在QBO的东风位相期间行星波引起的输运作用明显增强,其结果可用于解释平流层高纬度臭氧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8.
波流相互作用与波动传播模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祥德  冉令坤 《大气科学》2007,31(6):1237-1250
波和流是大气中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波流相互作用理论是大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波流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描述基本气流对波强迫作用的“波作用”(守恒)方程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可以描述波对基本气流反馈作用的E-P通量以及波形变、传播等理论的研究。波流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已取得重要进展,例如, E-P通量的提出,剩余环流的引进,广义E-P通量的出现,三维E-P通量的建立,波作用守恒方程、波动突变、波流稳定性结构、波形变及其大圆路径、低频波遥相关等理论的发展,而且在实际应用上也取得丰硕成果,如科学地解释了赤道平流层东西风准两年振荡、极地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瞬变波对阻高的维持和高空急流加速以及大气低频波遥相关等,特别是为预测行星波的传播,研究风暴轴和诊断分析实际大气中波能集中区和发散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作者从小振幅和有限振幅扰动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波流相互作用和低频波传播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尺度环流系统波流相互作用和波动传播模态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动力、热力背景下多尺度波流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理论模型,建立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突变及其稳定性结构等理论。相对来说,热源强迫和地形强迫引起的波流相互作用中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特别是关于大气水分循环过程和青藏高原等复杂大地形影响下不同尺度系统波流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也是未来波流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3):269-278
本文对北半球冬季维持时间较长的三次阻塞形热形成前的纬向平均西风变以及阻塞中波数域动能及其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夏第二阶段梅雨期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维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洪水形成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梅雨异常。异常梅雨的形成与东亚夏季风偏弱及热带外环流持续异常有关,其中一个明显特征是乌拉尔山地区长时间维持阻塞形势。本文结合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从瞬变对基本流的强迫(大气内部强迫)及热带热源强迫(外源强迫)两方面,分析了与第二段梅雨相对应的乌拉尔长时间阻塞的维持机制。利用共轭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了最有利于乌拉尔阻塞发展和维持的敏感扰动,发现扰动的分布位置,刚好与观测到的,从东大西洋到欧洲区域的异常增强的瞬变活动区相重叠。E矢量及斜压线性静止波模式的诊断进一步表明,异常期间的增强瞬变活动有利于乌拉尔出现正高度异常。计算了持续异常期间的高空急流及大气加热场,发现北美到大西洋的高空急流及热带加热都出现明显异常。中期天气预报模式 IAP T42L9的集合预报试验表明,热带地区的加热异常,尤其是热带中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加热异常,有利于乌拉尔正高度异常的形成。最后,提出了一种热带异常热源驱动下,瞬变波与定常波双向相互作用的阻塞形成与自维持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夏季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维持的波数域动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波数域动能方程分析了1986年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和衰退过程。发现该夏季代表阻塞高压的波动是5波(长波),而不是2波(超长波)。在阻高形成和维持阶段,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向5波输送动能,使5波动能增大;而波与平均流的相互作用则使5波动能减小。在阻高维持阶段,有效位能向5波转换动能,维持阻高。波与平均流的相互作用却使5波维持。在阻高衰退阶段则完全相反,波与波相互作用项以及有效位能与动能转换项均为负值,使5波动能变小,阻高衰退。而波与平均流相互作用,却使高纬西风减小,有利阻高维持。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a new transient forced quasi-resonant triad interaction theory in a beta chann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etary-scale diffluent flow composed of zonal wavenumbers 1--3 and synoptic-scale waves produced continuously by a synoptic-scale vorticity source fixed upstream of an incipient blocking region during the life cycle of blocking. It is shown that the superposition of initial three Rossby waves for zonal wavenumbers 1 (monopole), 2 (dipole), and 3 (monopole), which permit triad quasi-resonance, can represent an incipient blocking event. The synoptic-scale eddies may act to amplify the incipient blocking and to excite a blocking circulation with a strong meander, whose flow pattern depends on the initial amplitudes of the planetary waves and both the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preexisting synoptic-scale waves. The onset (decay) of the planetary-scale split-flow blocking is mainly represented by a strong increase (decrease) in the amplitude of the zonal wavenumber 2 component, having a dipole meridional structure related to the preexisting synoptic-scale eddies. The typical persistence time of the model blocking was of about 20 days,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of blocking patterns. In our model, isolated asymmetric dipole blocking is formed by synoptic-scale waves. The instantaneous fields of total streamfunctions exhibit a remarkable resemblance to the synoptic maps observed during the life cycle of blocking. During the onset stage, the synoptic-scale waves are enhanced and split into two branches around the blocking region due to the feedback of the amplified blocking, in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changes of synoptic-scale waves in real blocking events. In addition, a diagnostic case study of blocking is presented to confirm the forced quasi-resonant triad interaction theory proposed here.  相似文献   

13.
用自由模对1998年夏季阻塞形势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签于大气自由模和阻塞高压的重要性 ,首先简要介绍阻塞高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及 1998年夏季 5 0 0hPa异常环流场 ;然后利用 2 1波菱形截断的谱方法求出无粘性、无强迫正压涡度方程的自由解 ,即和实际大气流场十分接近的大气自由模 ,并讨论其特征 ;最后利用大气自由模的特征诊断分析了实际大气的环流特征 ,并重点用其分析了 1998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结果表明大气自由模能很好地反映大气环流大尺度特征 ,而略去了中、小尺度涡旋 ;大气自由模的流场和绝对涡度场之间的散点图反映了 (q ,Ψ )的函数关系是分段线性或非线性的 ,尽管实际流场与绝对涡度场之间的点阵图反映两者之间成不同斜率的线性函数关系 ,但点阵比较发散 ,不能突出某些重要系统 ;1998年夏季实际大气自由模态突出了大气环流的重要特征 ,例如 ,越赤道气流、西风急流、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及两极的边界效应等 ;通过自由模态的特征可以识别出纬向流及阻塞高压的持续异常 ,利用自由模的稳定性判断阻塞高压的稳定性 ,不稳定模态可以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且由于这些不稳定的模存在 ,才使 1998年 6月中旬到下旬的中高纬阻塞高压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Conceptual models of blocking structures are constructed by reducing the two-dimensional atmospheric vorticity field to a few point vortices. The flow is assumed to be barotropic and divergence-free, and a blocking event is represented by a point vortex dipole. The focus is here on the motion of the blocking dipo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zonal mean flow. This is modelled in three different ways: A dipole embedded in a latitude-dependent zonal mean flow exhibits neutrally stable oscillations; their period is estimated analytically. A cyclonic point vortex approaching from upstream can either pass the dipole or break it up, so that an Ω-shaped pattern of three vortices emerges. The stationarity of a blocking between two troughs is modelled by four point vortices. These low-order point vortex model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ynamics of real blockings in case studies. Despite their high degree of simplification, those models reproduce the kinematics of blocking events properly. This results from the discretization of the flow to its actual physical states, the vortices, in contrast to the common, purely mathematical discretization to grid points. Thus, point vortex dynamics are proposed to be a powerful completion of continuous fluid dynamics in explaining blocking events. Received August 30, 1999 Revised December 22, 1999  相似文献   

15.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以纬向输送为主。分析结果还表明东亚季风区由于夏季水汽分布是南边大、北边小,偏南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湿平流。因此,水汽的辐合主要由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所造成,而印度季风区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干平流,它利于水汽输送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主要是由于风场的辐合所造成。  相似文献   

16.
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日宇 《大气科学》2001,25(3):289-302
利用NCEP/NCAR逐日资料,分析了一次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期间(1991年6月27日至7月16日)高频波活动强弱的分布和传播的特征,发现在阻塞高压上 游的巴伦支海上空有明显异常的高频波活跃区,从该活跃区和位于东北大西洋的常年活跃区,高频波不断东传,传到东北亚时,变弱消亡。据此,作者推测高频波的能量传给了阻塞形势,使阻塞形势得以维持。利用Eu矢量分析的高频波能量传播也表明了这一点。此外,利用Eu和Ev矢量讨论了高频波对纬向平均流和经向平均流的反馈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高频波的强迫作用使得时间平均纬向流在急流分支处呈减弱的趋势。高频波对时间平均的经向流反馈强迫作用更加明显,这种强迫使得急流在阻塞高压的上游产生分支,而在下游产生南北分支气流的汇合。最后,分析了高频波和低频波对热量的南北输送,表明在阻塞期间高频波在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附近产生非常清楚的向北热量输送(冷空气向南输送或暖空气向北输送),而低频波(可用来表示阻塞流型)的向北热量输送作用表现在对流层中下层,相对来讲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3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赵玉广  李江波  李青春 《气象》2015,41(4):427-437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对近年华北平原3次持续10 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和维持机理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平均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极其相似,其高空和地面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风速、温度露点差、逆温层厚度等的统计值也比较近似;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消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大尺度下沉运动、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中建立了一个考虑斜压大气的超长波、长波与纬向气流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其中把热力强迫和摩擦耗散作为外参数 ,采用相轨线图、流函数图和Poincar啨图综合分析的方法 ,绘制了外参数平面上的系统状态和环流型式的分布图。结果表明 :用Galerkin方法时 ,在一定范围内截谱阶数的增加对系统状态分布和环流型分布的影响不大 ,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杂性 ;加热分布的改变对系统影响很大 ;阻塞高压与环流振荡、经向度强烈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而天气波的发展有利于激发振荡。  相似文献   

19.
徐建军  朱乾根 《大气科学》1999,23(2):214-226
根据诊断分析结果,利用LAGS改进的L9R15气候谱模式,设计了3个数值试验,讨论了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ENSO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背景的ENSO异常与亚洲夏季风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冷背景条件下,当ENSO处于发展时,印度夏季风偏弱,风速较小,降水量偏少。而东亚夏季风偏南气流较强,受低气压控制,有利于气流辐合,降水量偏多。在ENSO衰减期,印度夏季风仍偏弱,风速偏小,具有干旱的趋势,而东亚夏季风区大陆仍为低气压控制,风速略有减小,降水量比正常年多,而比ENSO前一年有减少的趋势。在暖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