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谭远模  谢思梅  谢荣安 《测绘通报》2020,(4):139-142+146
城市化发展与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最为关注的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问题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监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年度区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土地利用重心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经过试验表明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状态,充分反映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土地利用认知基础上,本文将ECA-GIS模型的时空数据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演变模拟中,论述了ECA-GIS模型在模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上的规则,并设计了基于ECA-GIS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模型,研究了ECA-GIS模型在土地利用演变上的模拟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2019年河西走廊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等要素,对河西走廊土地利用10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为河西走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绥芬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边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频繁,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该文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为研究区,GIS技术为基础,基于2009—2016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综合利用土地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分析、热点分析和密度分析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明显;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轴发生倾斜,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热点与点密度核心区为西南部小绥芬河流域和寒葱河沿岸地区、中部绥芬河市交通枢纽以及东部绥芬河市中俄通商口岸地区,北部的绥芬河林场变化程度极低。研究成果可为边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屯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RS和GIS技术,以南屯矿区为研究对象,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南屯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演化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进行采煤活动,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采矿活动严重破坏自然生态景观,矿区原有景观生态破碎化;政府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逐步意识到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的紧迫性和生态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近3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三峡库区1975年、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期土地利用图。以各期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图件,利用G IS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各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库区的耕地、林地和草地都在减少,库区近30年建设用地和河流水面的增加最为明显。同时引入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特征指数、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来总结三峡库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种特征指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了解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可以进一步指导库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土地利用、MODIS NDVI、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F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秦岭北麓土地利用和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指数变化影响。研究表明:(1)秦岭北麓200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平均分别占总面积的52.70%和38.37%。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表现为耕地减少比例最高、建设用地增加比例最高和增速最快。(2)以2007年为界线,NDVI变化反映出秦岭北麓2000—2007年植被生态较好,之后(2008—2018年)趋于变差。南部山地区域NDVI显著增加,北部平原区域NDVI显著降低。(3)2000—2015年秦岭北麓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为NDVI增加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但秦岭北麓平原区域NDVI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导致NDVI快速下降。研究证明限制人类活动对保护秦岭北麓植被生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GIS技术,对焦作市1980~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焦作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草地、城镇用地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水域、农村居民点与未利用地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其他建设用地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林地和滩涂一直处于减少状态。20 a间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滩涂、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空间与统计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格局变化两方面对辉南县1986年和2006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内研究区的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大幅减少,且多转变为耕地。用地类型面积的增加虽有助于促进该区经济发展,但林地资源的大量减少会对该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2)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均向东南方向偏移,体现出林地向东南山区收缩而耕地向山区扩张的特点,格局变化较明显,且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地带。但研究区内转换为坡度大于15°的耕地也占有一定比例,应采取退耕还林政策,以防止由于坡耕地而产生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的黄浦江沿岸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上海市1992年和2008年的TM/ETM+卫星影像为基础,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黄浦江沿岸东西分别宽5 km的范围,并以上海市内外环线分割整个沿岸成为4个子区域,利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获取土地利用图。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强度和相对变化率等指标进行定量描述,结合GIS图形空间分析功能绘制新增建设用地图,进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黄浦江沿岸土地利用的时间演化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992~2008年黄浦江沿岸建设用地大量增长,园林用地微量上升,耕地骤减;外环外南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大,东部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强度大于整体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与GIS的北京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及时、精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与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选择北京市顺义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后比较方法,对1999~2011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及空间分布制图。结果表明:该区域耕地、林地和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了15.77%、27.85%和75.82%,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18.49%;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非农业用地大量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2.37%,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在12年间从西向东进行了大范围地移动。  相似文献   

12.
以阜阳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年、2000年和2009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结合GIS技术提取分析阜阳市区1987-2009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运用Fragstats3.3软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因素,为今后阜阳市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民勤县1991年和2009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运用GIS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段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探究了导致这些改变发生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沙漠和重盐碱地分别减少了13.92%和18.07%,分别接近于以每年0.77%和1%的速度递减;轻盐碱地增加了328.6 km~2。水域面积增加了2.97 km~2,增幅为128%。植被增加了373.9 km~2,增幅为46%,年均增长率为2.56%。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8.1 km~2,增幅为348%,年均增长率为19.33%。  相似文献   

14.
余宗秋 《东北测绘》2014,(1):149-152
土地利用现状图,即反映土地利用的现状的图形。它以土地现状调查图为依据,用界址拐点,权属界线相应的地物图式符号及注记,表示土地权属的合法性,并利用权属界线量算出土地的权属单位的准确面积,从而满足土地登记和管理的需要。它来源于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珠海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利用和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葛纪坤 《现代测绘》2004,27(2):38-39
介绍以DOM,进行城市用地调查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调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SAR技术的发展使得该技术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分辨率SAR影像的使用推动了SAR技术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对城市用地的变化监测效果十分明显。本文采用4景前后时间相差11个月的Terra SAR-X数据,运用对数比值法构造差异影像,最后使用马尔科夫随机场模型提取出城市建筑物用地变化区域。最终得到的结果与人工目视解译结果的重合率达到80%以上,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可以推广生产。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在以ArcGIS平台为信息化载体的基础上,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在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上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8.
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框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继贤 《测绘科学》2003,28(3):13-16
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信息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为提高遥感信息提取的自动化和定量化水平,本文针对变化信息本身的内涵(容)将这一复杂过程分解为变化位置发现、变化区域提取、变化类型确认以及变化信息表示等过程,构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技术流程,并对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本文的技术方法能有效应用于多时相遥感数据或已有土地利用与覆盖数据支持下的单一时相遥感数据情况下的变化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19.
以兰州市2000年和2010年两个年版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资源为对象,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兰州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田、草地、居住地、工矿成为10年来兰州市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类型.其中农田面积增加了126.26 km2,主要由草地、居住地、裸地、灌木、工矿转化而来.兰州市属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貌,城市用地紧张,本研究为探索兰州市发展的新途径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