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鱼类转基因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勇  区又君 《海洋通报》2006,25(6):76-84
基因转移的研究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自1985年第1例转基因鱼问世至今已获得20~30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基因鱼的构建机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稳定表达和遗传仍需要深入研究。构建“全鱼”基因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转基动物的出现背景及优点,转基因过程的基本程序,转基因鱼研究的现状,鱼类基因的大量克隆,基因启动子的快速分离技术,分析启动子活性的瞬时转基因测试,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鱼作为观赏鱼的潜力,转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转基因技术在对虾中应用的展望,作了较全面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工程中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给生物工程研究及生物技术开发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其高技术含量及影响远远超过米丘林的嫁接及杂交技术。为了了解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在海洋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笔者来到有“海洋科学城”之称的青岛,寻访基因工程实验室,寻访克隆鱼。说明来意,实验室的张博士热情地接待了我。张博士很年轻,是某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生,现为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1990年开始,一直从事动物克隆和转基因研究。张博士首先给我介绍了有关技术的发展史,他说,现在很多人对我国的克隆历史了解甚少,其实早在5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已经从事鱼类细胞核移植的研究了。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世界上仅有美国、英国和中国能够开  相似文献   

4.
基因工程技术与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ENETICTECHNOLOGYANDCULTUREOFMARINEFISHESINCHINA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海水鱼类的养殖,其主要的目的在于:(1)增加海水鱼的产量,缩短其商品化的周期;(2)增强海水鱼抵抗不利环境的能力,尤其要提高海水鱼的抗病性;(3)鱼类新品种的培育。本文拟就这一技术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现状给予概述,并着重介绍对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技术。1转基因鱼技术1985年,朱作音等人将人生长激素基因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并检测到外源基因已整合到金鱼的基因组中,从而开始了转基因技术在…  相似文献   

5.
评价转牙鲆生长因子基因集胞藻作为鱼类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将摄食转基因集胞藻的牙鲆肌肉以10.0 g/kg.BW.d剂量给小鼠连续灌喂8周,对试验鼠的摄食量、体重、血液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脏体系数以及生殖机能进行了检测,对组织器官进行了病理学检查。研究结果显示,灌喂摄食转基因藻牙鲆的小鼠,其摄食量、体重、血液常规、血生化指标及脏体系数与对照小鼠无显著差异(P>0.05),其生殖机能和肝、肾等组织器官未受损害。表明转基因集胞藻作为牙鲆饲料添加剂不能通过食物链对食鱼生物造成不良影响,是安全无毒的。  相似文献   

6.
用精子载体法将MT-hGH基因导入泰山赤鳞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1998年3月-1999年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采集泰山赤鳞鱼,采用精子载体法进行MT-hGH基因导入的研究。将泰山赤鳞鱼的精子在保存液内与含有MT-hGH基因的重组质粒保温30min,然后用于人工授精,共孵化出363尾幼鱼。待鱼苗长至5cm左右时,对其中的39尾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有7尾鱼苗带有MT-hGH基因,转基因鱼的阳性率为17.95%。  相似文献   

7.
控制圆柱体或翼型的行波壁会抑制大规模的分离流动,进而减少阻力。鱼类在游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行波壁,而行波壁对鱼类游动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以金枪鱼游动为基础,耦合行波壁,采用锐利界面浸没边界法(IBM)解决摆动过程带来的大变形运动边界问题。结果表明:行波壁的出现改变了金枪鱼体后涡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改变了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的分布;耦合行波壁使得摩擦阻力的波动幅值增加,压差阻力有所减小,从而降低了金枪鱼游动过程的阻力。研究的行波壁减阻机制可应用于提高仿生机器鱼的性能,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该机制将在仿生机器鱼的研制中体现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叶绿素荧光仪分别测定转基因和野生型三角褐指藻的最大光能转化率,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它们的细胞大小和叶绿素含量,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绘制其生长曲线并计算比生长速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培养周期内,野生型和转基因三角褐指藻的最大细胞密度有显著差别,野生型藻株的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转基因藻株,说明转基因影响了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野生型与转基因藻株的F_v/F_m在第2天差别不显著,但到第8天时,转基因藻株的F_v/F_m却显著高于野生型的;特基因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大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藻株。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对藻细胞的生理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结果为微藻转基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9,(5):8-8
近日,科学家公布了一头赫里福德郡(英格兰中西部)母牛Dominette的基因组序列。研究者破解了Dominette90%的碱基序列,其中包括22000多个基因。这个基因组序列将为畜牧业带来重要改变:我们可以选择培育优良品种的奶牛或肉牛;可以提高奶牛和肉牛的培育效率,优化培育方法,使它们对疾病有更高的耐受力,并减少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我们还可以找到与肉的软硬、营养组成等相关的基因,从而提升牛肉的品质。但是,转基因牛肉汉堡或是转基因牛奶就不必期待了。  相似文献   

10.
植物转基因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植物转基因方法和原理及植物转基因在农业中的应用,分析了限制植物转基因发展的因素,展望了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妙用鱼精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在深海度过寒冬的鱼类,也迎来了它的“婚期”。这时它们摆动着大腹便便的躯体,成群结队向近岸的产卵地游来。这些为了传宗接代的鱼,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药材,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鱼的精巢了。适时捕获雄鱼,剖开腹部,立即露出膨大的精巢。因颜色很白,人们  相似文献   

12.
对外源基因导入大菱鲆(Scophthat musmaximus)的两种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经过改进的电脉冲方法以及哺乳动物细胞中常用的转染法导入外源基因,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电脉冲最佳导入条件为:脉冲电压为300V/cm,脉冲次数为5,外源DNA质量浓度为20mg/L;转染法的最佳操作时间为受精后50min。应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批量转基因鱼实验,得到外源基因的导入率分别为20%~28%和60%~70%。实验表明利用转染试剂jetPEI处理单细胞期的大菱鲆受精卵能得到较高的孵化率及较高的转基因效率。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主要港湾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水养殖业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近岸海湾带来环境污染.目前.海上太多的网箱养鱼,阻碍了海水流动,使得水流减弱,残饵和鱼的排泄物沉积于海底,造成底质恶化,硫化物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14.
方永强  李正森 《台湾海峡》1992,11(4):301-304
本文了报道了在非繁殖季节,17α-MT可诱发淡水雄鲻鱼精于发生和释精.与海水鲻鱼相比较,淡水雄鲻服药后4周才出现释精,而生活在海水的鲻鱼约2周,且释精强度淡水鲻鱼比海水差。文中讨论了它们之间不同的原因。这一结果首次证实,生活在淡水的雄鲻可用激素处理,诱发其发育和成熟,并有可能应用于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5.
烟波浩瀚的台湾海峡盛产一种奇特的珍贵的鱼,它的性情高洁,风味佳绝,不生于浊水处。榴传它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他的部众从福建闽江带来的鱼苗,繁殖在台北的溪流里,从此台湾才有,故名之曰“国姓鱼”(郑成功原名森,被明朝皇帝赐姓朱,名成功,因而人们称他为国姓)。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生前昕撰《雅言》载:“虱目鱼一名国姓鱼。相传郑延平(郑成功)入台后,嗜此鱼,因以为名,鱼长可  相似文献   

16.
鱼的鳞片     
只要仔细观察鱼就可以发现,除了头部之外,绝大多数鱼的身体上布满了闪闪发光的薄片——鱼鳞。鳞片的形状鱼的鳞片,有的很大,如大曹白鱼的鳞片有5厘米宽。在所有硬骨鱼的单层鳞中几乎是最大的。有的鱼本身就不大,其鳞片当然更小了,还不到1毫米宽。鱼的鳞片有许多形状,一般硬骨鱼如石鲶、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个体模型的东海鲐鱼渔场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鱼聚集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水、黑潮影响,往往集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在冷暖交汇区温盐梯度大偏暖水一侧。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交汇的锋面附近、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黑潮与中国大陆沿岸水形成的潮境区域均有大量的鲐鱼聚集,并形成渔场。产卵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位置的鲐鱼由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鲐鱼会呈长带状大量聚集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的锋面附近,并使在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的聚集数量增多,而偏东的产卵的鲐鱼受黑潮影响较大,聚集分布范围较大,会使黑潮形成的锋面附近聚集数量增多,而使台湾暖水舌的前端的聚集量减少。正常产卵位置在生存率方面是最佳产卵位置。研究表明鲐鱼所处空间位置不同,会影响其集群的位置,用数值模型验证了物理环境会对鲐鱼的洄游和渔场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补充量年际变动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年际资源量波动较大,物理环境对其资源量的丰歉影响很大。本文运用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初期生态模型,模拟1978-2013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模拟发现,物理环境的变化确实能导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年际差异,并且在90年代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资源补充量最多的2002年(1.8×109尾)与最少的1996年(6.5×108尾)相差1.15×109尾。产卵后的15~30 d,即4月份鱼卵仔鱼所处的海洋物理环境对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起到重要作用,4月底鱼卵仔鱼的存活量基本上决定了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的多寡。4月份的水温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物理因素之一,4月份水温高有利于提高鲐鱼的资源补充量,相反,水温偏低不利于鲐鱼的资源补充量。4月份的台湾暖流的流速也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另外一个物理因素,4月份台湾暖流的势力强对东海鲐鱼最终资源补充量是有利的,相反,流速小对补充量较不利。4月份台湾暖流的水温、流速决定最终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19.
在严格控制水温和盐度条件下,对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野生鱼、眼斑双锯鱼(A.ocellaris)野生鱼、海葵双锯鱼(A.percula)选育种和眼斑双锯鱼(A.ocellaris)选育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所有双锯鱼几乎均稳定在一个月产卵两次,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不同种类双锯鱼产卵时间相差不大,产卵间隔规律性较强;但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差别,海葵双锯鱼的选育种胚胎发育时间最长,眼斑双锯鱼的选育种最短。四种双锯鱼有着相同的胚胎发育学特征和孵化期,但胚胎发育时间不同,分别为244h、240h、260h、181h;其中卵裂期到神经胚期的发育时间差小于2h,翻转期至孵化期决定了胚胎发育时间。研究发现,不同双锯鱼胚胎发育时间可能与进化距离有关,且温度、光照周期以及卵质量与形态对其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影响。本研究的海葵双锯鱼选育种为纯人工选育的后代,在整个繁育过程中与野生种都有较大的差异。人工选育眼斑双锯鱼的胚胎发育时间最短,与野生眼斑双锯鱼差异明显。通过对不同双锯鱼比较胚胎学的研究可以丰富其人工选育技术,确定双锯鱼之间以及双锯鱼与其他鱼类的亲缘关系,为观赏鱼进化学说的发展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孙瀛 《海洋学报》1986,8(3):347-354
本文描述了用最近研制的聚焦换能器阵测量鱼体各部分声散射的测量结果。其结果是鱼的后向散射与鱼的解剖特征紧密相关。本文还讨论了鱼的解剖特征与鱼回波幅值(消去了换能器指向性影响之后鱼的回波)概率密度函数中与鱼的种类有关的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