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城市是国家竞争力提升和城市化推进的主要载体,而都市农业则是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世界城市、都市农业的概念入手,着重对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和阿姆斯特丹五大世界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历程、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化农业、多功能社区农园、生态绿地型农业三大模式,并给出了我国世界城市打造过程中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城市是国家竞争力提升和城市化推进的主要载体,而都市农业则是世界城市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世界城市、都市农业的概念入手,着重对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和阿姆斯 特丹五大世界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历程、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化农业、多功能社区农园、生态绿地型农业三大模式,并给出 了我国世界城市打造过程中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岱  蔺雪芹  刘旭  孙鸣喆 《地理研究》2014,33(9):1706-1715
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北京都市农业为研究对象,综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间变化轨迹刻画和空间分异格局归纳两个视角,解析都市农业影响因素的共栖关系和互动效应,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合理的提升路径,以期为北京都市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本底仍是制约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影响具有两面性,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中北京都市农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北京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空间;瞄准城市发展需求,提升都市农业产品层次;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创新都市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掘政策调控潜力,强化都市农业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也变得更加强烈,因此伴随着近年来食品问题的频繁曝光,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最关心的议题,其中,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食品更成为首要关注点。都市农业拥有“近距离短环节”的优势,应当成为城市蔬菜供应的重要渠道和保证城市居民蔬菜安全的主角。本文以北京为研究案例,针对食品安全导向下的城市蔬菜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解析北京生鲜蔬菜的供应来源,总结了“长距离多环节”农业存在的蔬菜安全问题及都市农业在保证生鲜蔬菜品质安全方面的诸多优势。接着分析归纳了保证蔬菜品质安全下的几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并以典型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各模式的产生背景、运行管理特点。最后提出了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经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城市经营模式的选择也就成为城市经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玉溪市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通过对玉溪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玉溪应选择城市经营的环境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元城  杨忍  邓颖贤 《地理研究》2023,(6):1697-1714
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乡村空间功能形态、组织关系和运行逻辑的都市消费化转型趋势日益显著。本文在厘清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搭建了中国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的分析框架及其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并以典型乡村为例剖析其空间转型过程及振兴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是在全球化、城镇化和消费化背景下,乡村空间从侧重物质生产功能转向侧重非物质生产和消费功能的过程,表现为城市元素注入与消费倾向加深,包括物质空间的消费化与商品化、空间主体的多元化与现代化、外部资本运作与文化介入、空间组织的制度化与市场化。(2)中国乡村空间的都市消费化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体现在物质空间再造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外部群体介入与乡村发展主体强化、城市资本运作与乡村社会结构优化、空间组织转变与乡村治理现代化4个方面。(3)典型案例乡村的实证表明,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伴随着乡村产业转型和业态多元、发展主体强化、社会活力增强和治理效果提升。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组织关系和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变革与重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城市资本和主体是推动乡村空间转型的关键。对乡村...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系统,离开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而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考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找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动因素。汕头市旅游发展应以商务型的都市旅游开发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带动能力密切相关,大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条件最为成熟。论文选取14个国家中心城市与潜在中心城市,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熵权法与Pearson相关分析法,比较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大都市的乡村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挖掘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含义。研究表明:南方都市的乡村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北方城市,高低不一的乡村发展水平意味着较高的城市发展阶段并不必然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地方财政能力、农户生计分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高度相关,因此,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制订科学的乡村振兴目标与振兴措施;也需要立足农业、跳出农业,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保障粮食主产区、传统农区的发展权益,另一方面“接二连三”拓展乡村产业增值空间;尤需打破城乡治理分割现状,在理念、规划、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其明 《热带地理》2001,21(1):66-70,85
攀枝花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之处,是我国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是我国万里长江第一城。为了实现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采用遥感技术和常规方法相结合,获取攀枝花市地表基础信息,并按照可持续发展思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攀枝花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正在向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大都市发展,农业的功能地位在发生着转变。该文分析上海农业发展的四个背景,即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用地减少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农业形态的组团式和条带式发展以及农业功能向服务于城市多样化需求的方向发展。探讨了上海现代都市农业未来的四个功能定位:城市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产业化组织和示范带动功能、农业观光旅游和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功能。指出了上海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在农业空间结构调整的原则基础上,规划了未来上海市农业生产布局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2018,38(7):1012-1022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台湾西部城市地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晓虹  刘塔 《热带地理》1994,14(1):34-40
本文论述台湾经济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对该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都市连绵区的形成与发展、港口对工业区与城市的影响等方面作探讨,最后讨论了海峡两岸经济联系的加强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从都市农业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发,通过引入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蓄水系数之差和水源涵养价值发展系数等参数,构建了都市农业水源涵养功能测算模型。对2011年西安都市农业圈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西安都市农业圈涵养水源物质量16.6×108m3,价值量1.05×108元,其中周至、蓝田、户县、临潼、长安是主要贡献者;粮食作物种植是西安都市农业圈水源涵养服务的主体,但从单位面积水源涵养的能力来看,果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西安都市农业圈农业水源涵养功能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结构,即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与西安市城市发展格局相反,说明城市的发展对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辽宁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城乡空间格局发生巨变,这些地区已经在在迅速形成类似西方都市区的功能性城市地域和类似Megalopolis的新型城市群体组织。本文以北方大学研究组已有成果为基础,以辽宁为样本,对辽宁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进行了界定和趋势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州都市农业的4个实践案例(花城农园、一方乐田、都市锦田和艾米稻香小镇)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新内涵和基本模式。研究发现:1)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背景下都市农业具有新技术、新机制、新功能和新形态“四新”内涵。2)广州4个都市农业案例由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区位布局依次归纳为立体农业(新形态)、休闲农业(新功能)、田园综合体(新技术)以及共享农业(新机制) 4种基本模式,不同模式的创新做法、空间形态和实施效果各有差异。3)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经验主要有: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和多重功能价值;发展多元途径、创新融合多种发展形态并以模式创新为抓手;科技与人工智能共同赋能于都市农业发展;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政-企-校”智库联合机制;制度保障助力都市农业项目落地。  相似文献   

17.
农业地理     
F2902006010366城市生态农业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意义=Urban bi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i mportanc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陈书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04~106现代农业新技术使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城市生态农业具有体验农业、农业科技园、第三世界市区规划三种模式.我国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可以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经济、环保生态、社会文化及国防等方面的意义.参13(广兵)BeS8122006010367甘南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lpine grassland husbandr…  相似文献   

18.
李进涛  杨园园  蒋宁 《地理研究》2019,38(3):496-508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的静海区为例,利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区位等栅格尺度数据运算对县域乡村发展状况评价,通过对乡村发展度空间聚类分析,划分了乡村发展类型区,并提炼了乡村振兴极。研究结果显示:静海区经济、人口与区位要素的空间分异度明显高于资源环境要素;依据乡村发展度将静海区划分为商贸经济发展区(11.7%)、工业发展区(20.2%)、设施农业发展区(45.1%)和传统农业发展区(22.9%);结合制度、产业、技术和人才等途径提出了适宜不同类型区的乡村振兴模式,引入先进技术,增加产业链条为主的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Ⅳ、Ⅴ、Ⅵ类型区);集聚零散产业,培养技术人才为主的企业规模化发展模式(Ⅱ、Ⅲ类型区);增强设施辐射,产业转型为主的卫星城镇(中心社区)发展模式(Ⅳ、Ⅵ类型区),对实现乡村振兴与加快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系统阐述郑洛汴城市群的历史演变和形成动力机制的基础,论述了本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城镇职能类型复杂多样,规模结构层次分明,城市的地域分工明显,是一个具有省国际意义的都市群。最后,根据郑洛汴城市群在全国相关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城市群结构设想,建立郑洛汴城市综合体,以及对不同规模等级城镇的发展趋势和布局等问题,谈了趋向性看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