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欧洲大气研究课程于1月12日至2月13日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举办。由法围格勒诺布尔市约瑟夫傅里叶大学(UJF)、法同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和法圉冰川物理与环境实验室(LGGE)共同主办的欧洲大气研究课程(ERCA),自1993年创立以来已有17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1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选举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主编、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在此前的会议中,秦大河先后主持了政协科技界的分组讨论和联组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3月2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科学探险二十周年纪念会。秦大河院士出席了会议,对当年徒步横穿南极的科学探险活动进行了回顾并为青年科学家签名留念。  相似文献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5次全会于2006年4月26-28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来自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全会。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率领中  相似文献   

5.
《贵州气象》2010,34(4):F0002-F0002
7月31日上午8时30分,EFG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科学与技术论坛在贵阳花溪隆重举行。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兼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分别任科学论坛、技术论坛主席,并作科学与技术论坛总结。  相似文献   

6.
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生于1947年1月,山东泰安人。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81年取得硕士学位,1992年取得博士学位。从1990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7.
这是叶笃正院士和董文杰研究员写给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的一封信。他们在信中提出了构建全球有序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思路,并提议中国气候变化科学界和政府有关领导部门能够在联合国(或国际上)倡议和呼吁开展"人类有序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研究计划,以便为COP16及其以后的相关谈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丁永建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穆穆院士主编的《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1951-2012》一书近日已在Springer-Verlag公司出版。本书囊括了气候与环境变化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人为影响方面等,也是了解中国气候和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已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高度关注。大力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已经被列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行动。目前,IPCCAR5正在筹划中,围绕后京都减排的国际努力正在沿巴厘路线圈紧锣密鼓地进行;由秦大河院士主持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也正在组织编写中。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气象》2006,30(3):F0002-F0002
2006年6月16~17日,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一行,深入贵州气象部门调研、检查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在贵阳期间,秦大河局长与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进行了会谈。在地方党政部门领导和省气象局局长罗宁等的陪同下,秦  相似文献   

11.
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办,中国气象局承办的WMO气候资源技术会于2005年11月1~2日在北京举行。共有来自71个国家的122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另外WTO和WHO也派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秦大河院士与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16日,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国作者第二次会议。IPCC主席团成员、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到会并在开幕式中发表了重要讲话。来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报道  2月 1~ 3日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一行 5人抵达辽宁局检查指导工作。2月 1日上午 ,秦大河一行在辽宁省副省长杨新华和宋达人等省局领导的陪同下 ,视察了辽宁省气象台和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详细听取了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和气象科研等方面的情况汇报。中午 ,省长薄熙来会见了秦大河一行。薄熙来欢迎秦大河一行来辽宁检查指导工作 ,他充分肯定气象部门在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中所做出的贡献。他指出 ,气象工作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的气象意识和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工作为…  相似文献   

14.
20 0 1年 6月 2 1~ 2 2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京举行了 2 0 0 0 /2 0 0 1年度学术年会。会议由倪允琪院长主持 ,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和叶笃正院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催人奋进的讲话。此次年会的目的是总结气科院广大科研人员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促进学术交流及成果转化 ,发展研究领域的新思路、新途径 ,开拓大气科学研究新领域。国内著名学者和院内研究人员共 5 3人做了学术报告 ,378个座位座无虚席 ,挤满了学术大厅 ,后来的同志只好站着听报告 ,其热烈气氛在气科院历史上从未有过。在第 1天的全体会议上叶笃正、陶诗言、秦大河、…  相似文献   

15.
《气象软科学》2009,(4):167-167
2009年10月14日上午,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杭州市之江饭店千人会堂隆重开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主持。在开幕式上,还颁发了第13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和首届(2007—2008年度)全国气象软科学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科学研讨会”于2005年8月22-2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共同主办的一次大型学术会议。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担任这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6):664-664
中国第三届气候与冰冻圈(CliC)计划专家委员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7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委员、秘书处成员、特邀专家和各专业组约60名气候与冰冻圈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CliC国家员会副主席姚檀栋博士主持,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8.
“第一届气候与冰冻圈国际科学大会”于2005 年4月11-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5个国家共254 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共同主办,中国气象局、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及一些国外机构协办。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祝贺大会的召开。WCRP/CliC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CliC 国家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担任本次科学大会的地方组委会主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0/2001学术年会于2001年6月21~22日在我院隆重举行,其气氛之热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历史上前所未有。会上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叶笃正、陶诗言、吴国雄院士,秦大河局长、颜宏副局长,美籍著名专家张大林教授,以及李泽椿、许健民院士应邀分别作了高水平的报告。参加本次报告会的除本院科技人员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北京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局培训中心、局机关等单位的科研、业务和管理人员共370多人。  相似文献   

20.
20 0 3年 12月 8- 10日 ,以“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气象学会 2 0 0 3年年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本次年会是中国气象学会历史上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跨行业、跨学科的一次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来自气象、水利、海洋、环境、农业等 10多个学科的 6 0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气象行业共有 9位院士参加了年会。美华海洋大气学会、香港天文台的代表也应邀参会。叶笃正院士、陶诗言院士、秦大河院士、黄荣辉院士、科技部张景安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陆则慰研究员、薛纪善研究员、谈哲敏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